- 教育學(二)模擬試題集
- 梁勤 張靜主編
- 2249字
- 2021-02-08 18:08:52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學(二)模擬試卷(三)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442)
一、單項選擇題
1.C 2.C 3.D 4.A 5.A 6.B 7.B 8.A 9.A 10.A 11.C 12.A 13.C 14.B 15.D 16.A 17.D 18.D 19.D 20.C
二、多項選擇題
21.ABCDE 22.AB
23.ABCDE
24.ADE
25.ABCD
三、名詞解釋題
26.答:校風即一個學校的社會氣氛,也是校內大多數人的一種習慣勢力,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兩種。它是影響學校師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27.答:“教員”是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而處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國對教師角色最為關注的一項。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為宗旨,對學生進行授業、傳道、解惑和評定學業。
28.答: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材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
29.答:班級授課制是指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30.答:在集體中教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四、簡答題
31.答:(1)教育預見能力;(2)教育傳導能力;(3)教育過程控制的能力。
32.答:(1)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2)鮮明地提出培養人的政治方向;(3)主張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33.答:(1)生存的權利;(2)受教育的權利;(3)受尊重的權利;(4)安全的權利。
34.答:一個學校的社會氣氛,即校風,也是校內大多數人的一種習慣勢力,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兩種。它是影響學校師生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積極的校風使師生員工不斷增強自覺性,代代相傳,相沿成風,是外力難以破壞的。校風中的學風和教風是中心,而培養和形成良好的校風,關鍵在于領導的作風。
35.答:(1)能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2)宜于因材施教,可以滿足那些對某些學科有特殊愛好的學生的求知需要,發展他們的志趣和特長,為國家發現和培養特殊人才;(3)能活躍學校的學術氣氛,使學生關心文化科學的發展,養成良好的學風。
五、論述題
36.答: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如下: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①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可能影響。
具體地說,科學技術對教育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影響他們對教育內容、方法的選擇和方法的運用,也會影響他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機制。
第二,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使教育活動遵循這種規律;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廣泛運用,使教育對象得以擴大。每次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數量的發展。
第三,科學技術可以滲透到教育資料的所有環節中去,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要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條件。學校類型的增加與規模的擴展、教育設施的興建、教育內容的記載與表達方式、教學用具與器材的創造等,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作用。
②可能的影響轉化為現實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教育產生影響,但是科學技術并不能自動對教育產生影響。科學技術能否對教育產生影響,關鍵在于科學技術因素是否能進入教育領域。科學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有兩種形式:第一,科學技術以理論形態進入教育領域,影響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教育能力,影響教育的內容;第二,科學技術以物質實體和操作程序的方式進入教育領域,引起教育的物質資料的更新,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科學的發展推動教育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發展的水平,同時,教育也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表現在:
①教育對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②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向科學提出將科學成果在教育應用上技術化的要求,從而豐富科學技術的活動,擴大技術的成果。
(3)新科技革命與教育。
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不斷深化,這是一場信息革命。這場革命推動著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推動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同樣,這場革命也對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提供了邁向一個新階段的機遇,深刻改變著人們關于教育的舊有觀念。其表現在:
①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②教育形式個別化;
③培養目標個性化更加受到關注。
37.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一種關系。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的學又影響著教師的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活動都以另一方的活動為條件。在活動中,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只有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和指導,學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識學到手,并使自身獲得發展。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調節只有當學生本身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時,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學活動要順利開展,就必須要求教和學之間積極配合,協調一致。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雖然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但兩者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起著主導的作用。這是因為教師對所教的內容是已知者,他肩負著社會的委托,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來培養和教育人,因此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及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發揮的程度都要由教師決定。可以說教師主導作用的性質和程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思想方向和活動的進程,決定著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中的支配地位是教學的客觀必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