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扶貧模式、機制與效益測評研究:以南疆地區為例
- 李東
- 4851字
- 2024-03-18 15:22:46
1.2 旅游扶貧相關研究綜述
1.2.1 貧困
貧困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其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得以豐富和拓展。縱觀人類對貧困的認識過程,貧困的概念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早期,人們往往通過經濟和物質來理解貧困問題,關注物質生活上的困難及生活資料的缺乏。如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972)對“貧”和“富”含義的闡述:“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不過,學界一般認為最先提出“貧困”概念的是英國企業家和管理學家本杰明·西伯姆·朗特里(1901)。他認為,“一個家庭處于貧困狀態是因為其所擁有的收入不足以維持其生理功能的最低需要,這種最低需要包括食品、住房、衣著和其他必需品”。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發現貧困并不僅僅是一個關于經濟和物質的問題,還涉及資源匱乏、權利剝奪、能力不足或者社會排斥。于是,學者們提出了“權利貧困”“能力貧困”等概念。湯森(1979)認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獲得各種食物和社交條件資源的個人、家庭和群體就是所謂的貧困”。阿馬蒂亞·森(2000)明確提出“能力貧困”,并將其與“社會排斥”聯系起來。他認為:“在分析社會正義時,有很好的理由把貧困看作是對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如今,更多的學者認為,“貧困的維度遠遠超出了收入不足的范圍,其涉及不良的健康和營養狀況、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謀生手段的缺乏、惡劣的居住條件、社會排斥以及社會參與缺乏等諸多方面”(Ravallion, 201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認為,“貧困是指無法獲得包括物質福利在內的人類發展機遇和選擇的權利,貧困不僅僅是收入缺乏的問題,還是一種對人類發展的權利、壽命、知識、尊嚴和體面生活標準等多方面的剝奪”。
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學者們對于貧困的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貧困已經不再是單一層面的概念,它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綜合性特征的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多要素、多方面、多領域的概念。認識貧困的內涵更有助于人們理解旅游扶貧的內涵。
1.2.2 旅游扶貧
1999年4月,英國國際發展局(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即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戰略)的概念,PPT直接以貧困人口為研究對象,結合旅游產業經濟理論和貧困理論,研究貧困社區、貧困人口的特點及其在參與旅游業發展、獲取發展機會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旅游發展與貧困緩解問題上,世界旅游組織在2000年發起了貧困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倡議(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 ST-EP),作為對聯合國在其《千年宣言》中提到的“2015年之前將貧困人口減少一半”作出的積極回應,并在2002年約翰內斯堡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上宣布了這一倡議。ST-EP提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將貧困成分納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技術援助方案;二是成立ST-EP基金會資助研究,并與其他組織合作開展旅游扶貧;三是成立ST-EP信托基金,該基金資助技術援助項目,加大扶貧力度。為了計劃和執行ST-EP活動內容,世界旅游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與荷蘭國際雙邊救援機構、韓國國際合作機構、西班牙國際合作署、中國青島啤酒有限公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荷蘭委員會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在與這些合作伙伴并肩作戰的同時,UNWTO也廣泛地與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教育和私人部門合作,從財政和技術層面對ST-EP項目進行援助。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核心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一種合作的關系。我國PPP模式通常是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由政府與社會資本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劉英杰,2018)。《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關于在文化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文旅產業發〔2018〕96號)中提到,鼓勵社會需求穩定、具有可經營性、能夠實現按效付費、公共屬性較強的文化項目采用PPP模式。重點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定收益性的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特色文化傳承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及促進文化和旅游、農業、科技、體育、健康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文化項目。目前,PPP模式在我國仍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不論是在國家政策支持、社會經濟需求,還是在資本運作等方面,PPP模式都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旅游產業扶貧是通過旅游經濟對區域經濟產生帶動作用而實現脫貧,是增強“造血功能”式的扶貧。吳忠軍(1996)認為“旅游扶貧就是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興辦經濟實體,使貧困地區人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周歆紅(2002)提出“旅游扶貧應該明確以 ‘扶貧’為其宗旨,發展旅游業只是手段和途徑,反貧困和消除弱勢群體的貧困狀態是其核心目標,應以經濟效益為前提,以貧困社區的綜合發展為內容,以貧困人口的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積極變遷為其終極目標”。嚴春艷、王興水(2009)認為旅游扶貧是指通過扶持旅游發展的方式帶動旅游資源條件較好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以此實現脫貧致富的一種區域發展模式。公丕明等(2018)提出,“旅游扶貧是一個開放、動態的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旅游扶貧開發支撐因素、相關利益參與主體、精準識別、有效幫扶以及動態管理共同構成旅游扶貧的有機系統,這一系統的運行是動態、開放和反饋的過程”。從學者們的定義中,可以發現旅游扶貧一般包含如下要素:第一要在旅游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第二要關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第三要確保貧困人口脫離貧困狀態。
扶貧旅游與旅游扶貧具有不同的內涵,旅游扶貧是以扶貧為導向的一種旅游發展方式,是扶貧旅游的進一步深化。扶貧旅游與旅游扶貧雖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李佳(2010)指出:“扶貧旅游以貧困人口的持續獲益和發展為目標,以可持續旅游為基石,以機制構建為核心,是一種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他還認為扶貧旅游的提出有利于實現與國際研究的接軌。曾本祥(2006)指出,我國學者對扶貧旅游(Tourism-Assisting the Poor: TAP)的理解有多種,最主要的兩種解釋:第一,扶貧旅游是一種具體的減貧戰略,即通過旅游發展增加收入,并且提高貧困人口的能力;第二,扶貧旅游是一種將減貧作為主要目標的旅游發展模式。中國的扶貧旅游的概念和實施過程雖然與西方國家的PPT與ST-EP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依然存在諸多差異。“扶貧旅游”其關鍵詞之一在于“扶”,更強調外部援助性力量的重要性,與PPT和ST-EP的含義并不相同。可見,扶貧旅游重點是旅游,與作為扶貧開發方式之一的旅游扶貧不同,其偏重于旅游研究,是旅游發展的一種模式,是可持續旅游與消除貧困的一種方式。貧困地區任何旅游活動、旅游線路、旅游產品都可能成為扶貧旅游的內容。“扶貧旅游”的概念遠遠小于“旅游扶貧”(張祖群,2012)。如表1.1所示。
表1.1 旅游扶貧與其他概念特征的比較

注:資料由作者整理。
1.2.3 旅游扶貧的研究過程
1999年,英國國際發展局(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首次提出PPT(Pro-Poor Tourism)概念,即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2002年,世界旅游組織(UNWTO)開始組織實施可持續旅游消除貧困計劃(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簡稱ST-EP),主要在世界范圍內向每日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創造工作機會并推動旅游發展。2003年,世界旅游組織全體大會審議通過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ST-EP),標志著旅游扶貧功能正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自此以后,旅游扶貧引發了國外學者的研究熱潮,一是對自然旅游、遺產旅游、農業旅游等旅游扶貧方式的研究,探討了不同的旅游開發方式對社區減貧和致富產生的作用(Lindberg K, 2011; Hawkins D E, 2007; Kennedy K, 2009)。二是對旅游扶貧效果的研究,著重關注旅游業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指出衛生、交通等社會效益的重要性(Richardson R B, 2012; Hampton M P, 2005; Poyya Moli G, 2003; Rid W, 2014)。三是對扶貧主體的研究,主要探討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等扶貧主體如何發揮旅游扶貧效能。研究方法通常為旅游乘數效應研究法,另外,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相關分析方法也被引入旅游扶貧研究(Rogerson C M, 2012)。
20世紀90年代,國內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發展旅游業的巨大經濟推動作用,從而研究欠發達地區利用已有旅游資源優勢來發展旅游業,并提出了旅游扶貧的理論。吳忠軍(1996)和高舜禮(1997)最早提出了旅游扶貧的概念,同時也初步闡述了旅游扶貧作用、思路和基本旅游扶貧理論。這一概念提出以后,國內學者從旅游扶貧的目標、致貧原因、市場需求、旅游可行性論證等方面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周歆紅,2002;劉向明,2002;李錦宏,2009)。馬忠玉(2001)首先關注到旅游發展成果未惠及全民的問題。周歆紅(2004)指出,旅游扶貧與旅游開發并不能等同,旅游扶貧的核心應該是保障貧困人口在旅游發展中獲益,并為其提供更豐富和具體的發展機會。劉向明(2002)提出將“本地參與、真正讓利于民”作為旅游扶貧的原則。
1.2.4 旅游扶貧機制的研究
國外對旅游扶貧運行機制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其研究焦點和目標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社區居民獲得最大的經濟發展機會和利益上(Hazel M, 2012; Mohammed Bala Banki, 2015; Spenceley A, 2010; Job H, 2013)。國內學者對旅游扶貧機制設計、系統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較多。范俊(2011)在界定旅游扶貧長效機制概念的基礎上,以系統分析為著力點,從目標系統、動力系統、決策系統、保障系統、執行系統以及評價體系出發構建科學、完整的旅游扶貧機制。也有學者認為民族地區旅游扶貧動力機制主要由政府、社區、當地居民、旅游企業、旅游者等動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推動形成(王興水,2004)。李錦宏(2009)通過要素和目標的共生化、主體的利益化、系統的組織化和社區的舞臺化四個方面優化旅游扶貧動力機制。
1.2.5 旅游扶貧模式的研究
國外旅游扶貧模式與其資源類型、文化背景有關,沒有普遍適用的標準模式(Apostolakis A, 2003)。從旅游資源依托的視角來看,主要有自然旅游扶貧模式、遺產旅游扶貧模式、農業旅游扶貧模式和社區旅游扶貧模式等(Apostolakis A, 2007; Ballesteros E R, 2000; Brian G, 2000; Dimitrios B, 1998)。近年來,旅游業作為扶貧的特殊路徑得到旅游學界和業界的關注和認可。我國旅游扶貧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歷了出現、發展、迅速發展三個階段,研究內容不斷細化,研究方法趨于多元化。一些研究者認為,富民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主張采取政府主導型的旅游扶貧戰略和模式(馮學鋼,1999;姬丹,2007)。許多學者提出了旅游扶貧的戰略思路,包括政府引導、模式選擇、資金籌集等。基于不同視角和研究區域,學者們歸納、提出了多種旅游扶貧模式,包括政府主導、城企相助、旅游扶貧試驗區、先富助貧、亦農亦旅、景區幫扶、整體租賃、國際援助、異地安置、立體化旅游扶貧、地方自主開發型、網絡復合治理等模式(王穎,2006;游佩媛,2006;李國平,2004;蔣長春,2005)。然而,旅游扶貧模式具有顯著的區域性,構建旅游扶貧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區域的特殊性,才能增強旅游扶貧模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1.2.6 旅游扶貧效益測評的研究
國外旅游扶貧項目不僅可以為當地帶來經濟利益,其非經濟利益也很顯著,如衛生、健康、交通的改善及當地人素質的提高,這與旅游扶貧的目標相一致。國外學者提出旅游扶貧效益測評的三條路徑:直接影響、繼發效應和動態影響(Muchapondwa E, 2013; Hadi M Y A, 2013; Mitchell J, 2007)。綜合考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國旅游扶貧效益的總體測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旅游業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第二,旅游對欠發達地區經濟以外領域產業的影響,如環境、社會、文化效應(席建超,2013;葉俊,2009);第三,社區居民在旅游業中所付出的機會成本(趙榮,2015)。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評價方法以定性評價為主,并逐步向定量評價轉變;評價內容呈現出從區域經濟效應評價向區域經濟、社會、環境效應評價并重發展的趨勢;從評價視角看,學者們熱衷于通過問卷調查對居民的感知扶貧績效進行評價分析,這些研究為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提供了思路和借鑒。基于此,本書在實地調研、文獻查閱、專家咨詢的基礎上,采用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具體化、定量化、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測評指標體系,并確定南疆地區旅游扶貧效益的量化等級,為扶貧資金投向、項目開發、項目驗收以及具體扶貧模式選擇與調整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