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扶貧模式、機制與效益測評研究:以南疆地區為例
- 李東
- 1574字
- 2024-03-18 15:22:45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綜合性產業,旅游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十項重點工作之一。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表明,旅游業能夠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同時發展旅游業也是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旅游扶貧作為一種產業扶持形態在旅游發展實踐中被提出,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一些貧困、落后的地區依托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旅游減貧效果明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國家各部委、地方各部門,為了挖掘旅游產業在扶貧開發中的潛力,先后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關于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通知》(發改社會〔2014〕2344號)、《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新黨發〔2017〕6號)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旨在利用旅游業帶動作用明顯、市場優勢強大、產業活力充沛、造血功能強勁的特征,促進貧困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形態轉型,生態環境改善,貧困人口脫貧,實現旅游“扶真貧”和“真扶貧”的目標。
新疆南疆是深度貧困地區,是“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屬于典型的干旱區綠洲荒漠交錯帶地理單元,面臨著“自然條件差、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復雜、受特殊區情制約、經濟發展緩慢”等諸多矛盾、困難和挑戰。2018年,南疆地區共有48.6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1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年底的18.3%下降至2018年年底的10.51%,全區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邁出堅實步伐(王興瑞,2019),南疆地區各貧困縣(市)即將邁入“后脫貧時代”,當地居民面臨著傳統生計方式轉型、重構以及可持續性發展等一系列迫切而又重要的現實問題。做好南疆地區扶貧開發與民生改善工作,對促進邊疆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意義重大。
南疆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社會經濟發育程度較低,自然景觀與人文習俗受外界干擾和影響較少,形成了社會貧困與旅游資源富集疊加分布的顯著特征。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把南疆地區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族風情旅游目的地。“十三五”以來,南疆地區旅游目的地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旅游景區景點體系,旅游產業已成為促進南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在脫貧攻堅、社會穩定、民生改善、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旅游富民是國家扶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201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人數突破1.5億人次,人數增長超過40%,旅游發展勢頭迅猛。南疆地區具有極其罕見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為旅游產業助推貧困地區居民生計轉型、就業致富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基礎。2019年1月,在最新公布的“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中,南疆地區依托絲路文化經典線、邊境極限探險線、絲路風沙沙漠探險線、世界級徒步旅游線等產品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為南疆地區目的地居民生計方式轉型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客源保障(任江,2019)。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南疆地區各貧困縣(市)陸續進入了脫貧摘帽“倒計時”的關鍵階段,但是進入“后脫貧時代”如何鞏固扶貧成果,防止返貧,確保南疆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現實課題,事關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實現。本書以此為切入點,立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8年提出的“抓好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旅游產業三項重點工作”戰略部署,著眼于通過發展旅游業脫貧致富和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深入研究南疆地區旅游扶貧的作用機制、開發模式和效益測評,為南疆地區旅游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