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旅游扶貧的相關理論回顧

1.3.1 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最早提出“增長極”的概念,作為一個抽象的經濟學名詞,拓寬了經濟學的空間分析思路(胡碧玉,2004)。弗朗索瓦·佩魯認為,由于區位差異、產業基礎和發展機遇等因素的存在,經濟空間的發展是一個極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經一些學者研究,這一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J. B. Boudeville)將經濟空間的概念進一步拓展到內容更為廣泛的區域范圍,它不僅包括了與一定地理范圍相聯系的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而且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增長極既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從而提出了區域增長極概念(李晶晶,2006)。增長極理論在實踐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不管是從區域理論發展探索的角度,還是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應用角度而言,已成為國家和地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決策當中的重要理論依據。增長極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張杰,2000):

第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是增長極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既不是平衡發展,也不是同步發展,而是在少數區位條件極佳、資源豐富、交通條件較好的點上不斷發展為增長極。

第二,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形成依賴于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組織和企業家群體,所在地區不僅需要具有能夠形成規模經濟能力的資本、勞動、技術、人才等要素,還要具有較好的區位環境條件,才能從建設條件和吸引力等方面促進增長極的形成。

第三,增長極具有極化和擴散兩種效應。極化效應表現為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域向極點的集中和聚集,擴散效應是指極點生產要素向外圍地帶的轉移,二者都可以從不同方面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在區域經濟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這兩種效應的強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極化效應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較為明顯,當區域經濟的發展具備一定的規模后,極化效應逐漸減弱,擴散效應相對加強。極化和擴散機制互相作用,推動整個地域經濟發展,同時也產生地區間的差距。

近年來,增長極理論在區域旅游的規劃和發展過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宋儀艷,2007)。實踐證明,特定區域的經濟發展可以通過優先發展區位條件好、資源稟賦優的少數城市或城鎮,使之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通過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帶動和促進整個區域發展(童中賢,2012)。當經濟領域上的增長極映射到地理空間時,如果在某一地理空間形成集聚,則成為地理空間上的增長極。在區域發展中,旅游產業既可以作為經濟領域中具有推動效應的產業,從而成為區域發展的產業增長極,也可以作為地理空間中具有帶動作用的地區,從而成為區域發展的空間增長極(高元衡,2018)。增長極理論為區域旅游業的規劃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旅游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式,在區域旅游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可根據聚集和擴散效應來引導,將旅游業的關聯效應輻射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地域空間。在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初期,區位條件好、旅游資源品質高的地區優先得到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游客容量的限制,在游客求知、求新、求奇的心理訴求驅使下,旅游業以最先發展起來的區域為極點開始向外圍地帶擴散,最終促進整個區域旅游業的共同發展。

1.3.2 區位理論

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區位”的概念(脅田武光,1983)。1886年,區位被譯為英文“location”(劉繼生,等,1994)。區位的本質內涵是指某事物所占有的場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關系”等方面的意義。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被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區位理論是關于經濟活動地理區位的理論。它研究人類活動的空間選擇及空間內人類活動的組合,主要探索人類活動的一般空間發展(Schmidt-Renner G, 1961)。區位主體是指區位中占有場所的事物,諸如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等人類活動內容或實體(西岡久雄,1986)。

近年來,在地域經濟發展布局、區域經濟板塊、地域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旅游服務業區域發展等領域逐漸引進區位理論(姜廣義,2017)。旅游區位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始于20世紀50年代。瓦爾持·克里斯塔勒首先對旅游區位進行了研究,內容主要側重對影響旅游場所因素的分析(劉宇峰,2008)。之后,眾多學者也對其進行了研究和補充,使其逐漸成熟起來。區位理論對旅游資源開發的地域選擇、區域定位、旅游市場競爭、旅游規劃空間布局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特定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如果該旅游地是區域旅游中心,通常具備兩個方面的特征:第一,旅游地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被該地周邊的大多數旅游者所享用;第二,與周邊地區相比,該旅游地人均旅游業收入占人均總收入的比重較大。

旅游目的地資源的吸引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游地的影響范圍(金麗,2007)。除了旅游資源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旅游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服務設施、旅游地形象、旅游地品牌效應、旅游地環境安全、旅游地生態容量等因素影響著旅游地的市場范圍。旅游中心地的市場范圍由上限值和下線值組成。所謂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資源吸引力、旅游業的社會容量、經濟容量以及旅游業的生態環境容量共同決定的客源市場范圍或接待游客數量。上限值不能超過上述四個變量中的最小值;而下限則可以引用瓦爾特·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中的“門檻值”來進行說明,“門檻值”指的是生產一定產品或提供一定服務所必需的最小需求量。這個概念同樣適用于旅游地的研究,此時的“門檻值”為旅游地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所必須達到的最低需求量(金麗,2007)。學者們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是區域扶貧的重要路徑。如:邱碩立(2013)認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相對于其他非民族地區,經濟較為落后,旅游資源豐富,對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而言,應該發揮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選擇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模式,以旅游業健康發展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馬劍平等(2015)指出民族欠發達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但欠發達貧困地區受環境因素影響制約了其開放發展。作者分析了廣西貧困地區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和待開發性、民族旅游資源布局、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要素影響,從旅游產業發展的融資渠道、特色產品、市場營銷等方面提出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相應對策。由諸多學者的研究可看出,區位理論也是旅游學研究中重要的基礎理論,并可有效地指導旅游業的空間布局、發展方向、開發規模與強度等實際工作。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區位條件的優越與否是其旅游開發的關鍵性影響因素。

1.3.3 點—軸理論

點—軸開發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土提出(高大洪,等,2008)。作為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在重視“點”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即交通干線的作用。該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如果以各經濟中心為點,則一個個的經濟增長點會分布在區域空間當中。由于經濟增長點需要與外界進行生產要素的交換,才能生存和發展,所以會在各個點之間尋求最佳的動力、水源、能源等要素的供應路線,于是點和點之間就形成了軸線。這種軸線的形成首先是為軸線上的增長極而服務的。但軸線一旦形成,會在軸線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系統。

對旅游業來說,空間結構的合理與否,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或制約作用。通過運用點—軸開發理論,可在區位選擇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取一些資源價值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旅游中心城市或重點旅游地作為“點”,有意識地選擇交通干線作為“軸”,重點開發位于交通線上或附近的“點”,使之形成次一級的旅游中心地,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交通沿線一些次一級的城鎮和旅游景區(景點)也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交通沿線的軸帶發展,從而起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作用,帶動整個地域的旅游發展。

南疆是一個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以往流行的分散型開發模式難以有效地發揮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制約著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而點—軸開發理論模式的提出,為區域旅游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文撐。許多學者運用點—軸系統理論探討了不同區域旅游資源的點—軸開發模式。如:鄧清南和許虹(2005)探討了四川成都環城市旅游帶的點—軸開發方略;董靜和鄭大然(2006)運用點—軸系統理論探討了京津冀地區旅游開發布局模式;桂峰等(2011)以江蘇如東為例探討了輻射沙洲沿岸地區海洋旅游資源的點—軸開發模式;馮燕等(2016)基于點—軸理論探討了新疆旅游業空間結構研究;宋偉龍等(2017)運用點—軸理論探討了太行山文化產業帶的構建。

1.3.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

巴特勒根據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一般發展規律,提出旅游地演化發展的六個階段:探查階段(旅游地的初級發展階段,游客較少,基礎設施匱乏,生態和社會環境受到人類旅游活動的干擾較少);參與階段(游客數量逐漸增加,本地居民開始參與旅游活動,旅游基礎設施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而有所改善);發展階段(旅游市場基本形成,旅游地投資顯著增加,旅游地的自然外貌特征改變顯著);鞏固階段(游客增長率開始下降,但游客總量依然增加,旅游地的經濟活動與旅游聯系緊密);停滯階段(旅游地的游客量達到最大值,旅游環境容量趨于飽和,社會、環境和經濟問題接踵而至);衰落或復蘇階段(旅游地客源市場大幅度減少,旅游服務設施閑置)(Butler, 1980),如圖1.1所示。

圖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

在衰落或復蘇階段有可能發生五種情況(如圖1.1所示的曲線A、B、C、D、E):①通過對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增加旅游地的可游性和吸引力,從而達到擴大市場規模的目的,如曲線A;②通過對旅游資源吸引力的保護,對旅游產品進行較小規模的調整,使游客數量較小幅度增長,如曲線B;③通過對景區容量水平的調整,可遏制游客量下滑的趨勢,使之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如曲線C;④如果過度對景區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會降低其競爭能力,會導致游客量的大幅度下降,如曲線D;⑤戰爭、瘟疫或其他災難性事件的發生會導致游客量急劇下降,如曲線E,這時要想游客量再恢復到原有水平極其困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兰坪| 泰安市| 永靖县| 萨嘎县| 仙游县| 博野县| 延长县| 休宁县| 体育| 台山市| 安岳县| 克山县| 六枝特区| 扬州市| 新乡县| 澄城县| 兴化市| 无锡市| 绥江县| 德清县| 从化市| 河津市| 中阳县| 遂昌县| 伊春市| 临猗县| 罗甸县| 尼玛县| 屏山县| 县级市| 葵青区| 武安市| 淮安市| 林甸县| 德江县| 钦州市| 昆山市| 土默特左旗| 林口县|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