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我國國防科技產業集群發展概況

《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我國國防科技產業建設要重點發展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信息六大產業,形成對國民經濟具有輻射帶動效應的高技術產業集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通過在產業體系、布局以及相關體制機制上的幾次大調整,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國防科技工業產業體系和工業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防科技產業組織模式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各大產業組織分工體系的完善和集聚效益的發揮,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在資產規模、營業總收入、增長態勢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產業集群化發展逐步顯現。

一、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產業集群化概況

從行業來講,國防科技產業集群緊緊圍繞六大核心產業,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核產業、兵器產業、船舶產業、航空產業、航天產業六類產業集群。

(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各國之間經濟競爭的主要戰場。“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7號)明確提出要做強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順應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發展趨勢,著力培育建立應用牽引、開放兼容的核心技術自主生態體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動信息技術關鍵領域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國家采用投融資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吸引與培養政策和采購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已成為“中國智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技術基礎。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成績斐然。總體看,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快速發展階段,進入現在的繁榮發展階段。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綜合發展指數研究報告》,我國電子信息產業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已經達到了17萬億元,從2012年以來的年均增速為11.6%,其中發展的中堅力量為電子信息制造、軟件行業。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初步形成。隨著自主科技研發能力的穩步提升,我國也逐漸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逐步轉變,國家電子信息技術人才也在逐日俱增。因此,電子信息產業依托其技術密集度吸引了大批企業,除了發揮電子信息自身的國防功能以外,電子信息在大數據、互聯網、智能機器人以及一些多媒體業務、通信業務和網絡游戲等方面應用極為廣泛,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孕育了一大批電子信息公司,其中不乏國內知名的網絡公司。這3大地區圍繞深圳、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基礎優勢快速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走在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前列。此外,部分中西部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也迎頭趕上,主要分布在經濟和產業基礎雄厚、高校眾多等的成都、西安、武漢、重慶等地。

(二)核工業產業集群

(1)核工業及其特點

核能行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核電行業的上下游。核能行業產業鏈比較長,從上游的鈾勘探、鈾采冶,到中游的組件制造、元件材料研發制造、核電裝備制造,再到下游的核電、核技術應用。核材料的特殊性,拉長了核產業鏈(圖4-1)。

圖4-1 核工業產業鏈示意圖

以核電為例,核燃料進入反應堆燃燒發電后,生成乏燃料。因此,在核能動力產業鏈的后端又有乏燃料的處理。電站壽命期結束后,還要進行核電站退役治理。從核反應堆的生命周期看,目前核反應堆運營時間普遍從40年延長到60年,加上還需要大約10年時間退役,其生命周期就達到了60~70年甚至更長。從整個產業鏈看,在反應堆主產業鏈之外,還有平行存在的反應堆設計,工程建設EPC,元件材料研發制造,核電設備生產制造、核輻射防護等輔助產業。可見,核電產業鏈具有長生命周期、多產業融合的特點。

(2)我國的核產業

①動力核技術產業方面。目前我國的核電產業發展迅速,但由于一個完整的核能動力產業不僅產業鏈長,而且生命周期也在60~70年甚至更長,因此核電發展對裝備制造和配套產業要求較高。國內核電產業面臨巨大的產能釋放壓力,“斷檔”和“賦閑”成為常態,因此我國的一些核電產業集群處于一種“低調”的狀態。

②非動力核技術相關產業方面。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簡稱“核技術”),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同位素與輻射技術應用。我國非動力核技術在制備和應用兩個領域都有了大的發展,制備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制品的制備,應用包括醫學、農學、工業、核測試等領域。發達國家的核行業和市場發展成熟,市場規模巨大。以美國為例,2010年非動力核技術民用市場規模達6000億美元,我國核技術民用市場卻剛剛起步。

(3)我國核產業集群化

隨著國家核電發展政策的不斷落地,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些核電裝備科技產業園,核電配套產業集群也在初步形成。配套企業主要產品為核級泵、核級閥門、核管道、核電站用特種門、核級壓力容器、核級低壓開關柜等。以江蘇、上海、浙江等為代表的核電產業園建設逐步成熟,尤其以浙江的中國核電城為代表,在企業規模、數量、園區規模、產業配套等方面位于國內前列。在世界能源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核電成為世界各國重點支持的產業,因此構建專業化生產要素聚集的洼地,形成區域集群效益、規模效應并提升競爭力成為中國核電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兵器產業集群

(1)兵器產業及特點

兵器工業是指研究、發展和生產常規兵器的工業。武器是在階級對抗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伴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發展起來的。兵器工業是國防工業中最早出現的一個門類,是戰爭的產物。一個比較完善的兵器工業體系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兵器工業是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發展歷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火炸藥制造、槍炮制造、彈藥制造和坦克制造等從國民經濟中分離出來成為新興而又重要的獨立部門,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兵器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論是兵器產品的性能、品種和質量,還是兵器工業的管理水平和科學技術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兵器工業涉及的領域較廣,包含冶金、化工、機械、儀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中國的兵器工業建設服從于國家獨立自主的基本國策,有節制地生產武器裝備,更不參與軍備競爭。

(2)我國產業集群化

我國兵器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重型裝備、光電材料與器件、車輛特種化工與石油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其重點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以2015年我國在工程機械行業的數據為例,其總產值突破了9000億元大關,本行業內主要產品保有量為663萬~718萬臺。液壓挖掘機的有效需求為149.5萬~162.0萬臺,其中73.5kW功率級別及以上的推土機為7.1萬~7.7萬臺,而裝載機為167.4萬~181.4萬臺,平地機為3.8萬~4.0萬臺,攤鋪機需求為2.0萬~2.1萬臺,壓路機需求量為11.8萬~12.8萬臺,輪式起重機需求量為21.7萬~23.5萬臺,塔式起重機為42.5萬~46.0萬臺,叉車為208.5萬~225.8萬臺。在混凝土領域,攪拌輸送車需求量為32.1萬~34.8萬臺,混凝土泵車為6.1萬~6.6萬臺,混凝土泵為5.7萬~6.2萬臺,混凝土攪拌站為5.0萬~5.5萬臺。自“十二五”以來,我國兵器工業領域內國際工程累計簽約額達到32億美元,有力地推動了北車、華電、中信重工等企業裝備出口,累計出口值達14億美元。

(四)船舶產業集群

船舶產業是一個綜合性裝備產業,為海洋開發、水上交通、國防建設等提供技術裝備。它包含了諸如材料、電子、精密儀器、能源動力、工業設計等眾多學科領域,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工業體系。

我國基本形成了現代化的船舶產業體系。為推動船舶工業的發展,我國集中大量資源,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具有自主設計生產能力的船舶工業體系。目前,中國已是世界造船大國、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和海洋大國。我國良好的工業和科技基礎體系、高速發展的經濟及大量的勞動力、漫長的海岸線、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等,為船舶工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船舶產業集群化雛形已經顯現。通過一些大型企業的兼并重組,以及上下游產業配套銜接,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配套企業。中國船舶工業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因此,環渤海大型造船產業集群主要有三類:以中國造船工業集團為龍頭的環渤海大型造船產業集群,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兩大國有企業集團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大型船舶產業集群,中國造船重工集團作為珠三角地區大型航運產業集群的核心。此外,通過集群化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個民營船舶產業集群,如江蘇靖江等地。江蘇靖江是江蘇省船舶出口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產業基地,每年造船完工量約為全球的4%、全國的13%、江蘇的40%。靖江已經形成產業鏈完整、產業布局集中的船舶產業集群。

(五)航空產業集群

航空工業具有高度的產業關聯性,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產加工產業,一直是產業鏈的核心。對于民航來說,產業鏈隨著航空器的設計、生產和服務而構成,涵蓋了多個產業和環節,如航空器的研發、設計、試飛取證、運營維護和商業服務等。

根據不同環節的主要功能的不同,以及不同環節之間的銜接關系,可以將民航產業鏈分為運營服務鏈和設計制造鏈。運營服務鏈由機場的運營管理、航空器的維修租賃和運輸、航空業培訓咨詢、金融、旅游等構成;設計制造鏈由航空器的研發、設計、總裝、試飛取證、航空器的發動機制造、新材料開發、航空等構成。

同時也可以將航空產業分成三大部分:核心產業、緊密關聯產業和引致關聯產業。核心產業是指和航空器制造直接聯系的環節,例如和航空器的制造、運營和運行直接關聯的各種資源;緊密關聯產業主要是指和核心產業密不可分的上游產業,其作用是為航空器的制造提供材料上和技術上的支持;引致關聯產業主要指核心產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是航空器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

我國已經在上海、西安、成都、沈陽等地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航空產業集群。以上海為例,浦東新區依托C919大型客機總裝基地的輻射作用,帶動高端航空器設計、加工、制造、維護等相關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航空產業鏈,具備了產業集群化的基本特征。目前,浦東已走在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前列,依托自貿區優勢,形成了大批的產業集聚,加上重大國家級項目的落戶,航空產業基地建設初具雛形。未來航空產業將為上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達到上千億元的產值規模,同時也將帶動我國民用航空發展。這對彌補我國民用航空技術、基礎等落后的現狀具有重要意義。在政府的大力整合與支持下,靈活的政策和資金配套以及改革紅利將會為浦東新區航空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據“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規模來看,“十三五”期間的產值和規模將會翻番,圍繞“藍天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內航空工業產業集群目前的特點都是“市場主導、政府扶持、創新引領”。航空工業產業集群的內核是有一個創新的體系,必須依靠尖端技術研發和高新技術引領形成龐大的航空產業立體空間體系。我國的航空產業集群以航空產業園居多,產業園往往聚集飛機設計、生產制造、試飛鑒定、教育培訓、旅游體驗、交流會展等為一體的航空產業集群,形成了一個豐富、完善、多樣的多園區聯動的新型航空產業帶。

(六)航天產業集群

航天產業是典型的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寬、聯帶效應強,是國家科技和經濟綜合實力的代表。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最大的難點在于必須依托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帶動效應加快加強產業集聚,迅速匯集起一批關聯企業,促進集群發展。

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到天宮二號取得成功,中國航天產業大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我國航天產業集群圍繞酒泉、西昌、海南衛星發射場,北京檢測中心,上海研發基地展開。目前航天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裝備研發與制造、衛星運營與數據應用、航天技術應用三大產業鏈。我國航天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西安、武漢和天津等地,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業園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逐步形成了產業集聚的態勢。航天產業的發展不是某個地區一枝獨秀,需要各地的協同配合,建立完善的航天產業生態體系,逐步夯實國家航天產業基礎。

(1)上海航天產業集群

上海航天產業的發展始于導彈武器仿制,現在已經逐步發展為導彈武器、運載火箭、應用衛星、空間科學和航天技術應用產業、航天服務業等多領域并舉的綜合性航天產業基地。

在運載火箭研發方面,上海航天產業集群不僅承擔了5個型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總體研制任務,還執行了我國30%以上的火箭發射任務和90%以上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在技術攻關研發方面,上海研發出了我國自己的“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突破了常溫推進器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等技術。在衛星技術方面,上海航天截至2016年,已經成功發射40多顆各類衛星,為我國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上海航天還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集群化發展方面,上海航天通過技術轉化,推動集群化發展。目前,上海航天開發的大批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技術都被用于民品生產,形成了“一城三區”的集群化發展格局。此外,在上海帶動下,湖州、廣德、內蒙古等航空航天產業基地也迅速發展起來。目前,上海民用產業涵蓋了衛星導航地面應用、民用雷達測控、光伏、動力鋰電、汽配、燃氣輸配、裝備制造等領域。其中的智能防撞雷達、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分布式能源、動力鋰電系統、攪拌摩擦焊、3D打印等航天新技術正在形成優勢產品。

(2)西安航天產業集群

2016年西安航天產業基地正式成立,該基地由西安市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合作建設,以民用航空器研發生產為主。西安基地集西安衛星應用產業示范基地、中加衛星通信產業園區、衛星導航和時頻技術研發及工業化基地于一體,不斷擴大其產業規模。

(3)武漢航天產業集群

湖北航天工業圍繞航天科技企業、科研院所等核心單元展開,已經形成覆蓋導彈、航天器系統、重型越野裝備、空間激光設備、衛星應用等產業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能力。

(4)天津航天產業集群

天津于2009年完成建設航天城項目。該項目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三研究所在天津濱海新區投資興建的航天高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基地,位于天津機場物流加工區。項目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目前,天津已形成以航天制造業為核心的西部開發區和濱海高新區航天產業集聚區,已入駐航天五院、天津大型航天器AIT(總裝、集成、測試、試驗)中心、天津航天神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等近50家航空航天制造企業;還吸引了包括美國古德里奇、PPG、法國佐地亞哥、泰雷茲、瑞士華格、索科墨和漢斯公司、吉富中國投資、神州通用等上百家配套企業,形成了由投資融資、航空航天技術服務等配套企業聚集的雛形,產業鏈正在壯大。

二、我國國防科工產業集群發展歷程

(一)國防科技工業初步形成階段

該階段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基本結束。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經濟滿目瘡痍,實施“一五”計劃后,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邁出了第一步,落后的工業基礎也逐步得到改善。“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產業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等國防科技工業,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六百個重要項目。同時在該段時期我國也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初步形成了國防科技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布局。

以船舶行業為例,到20世紀70年代,造船能力發展到60多萬噸/年。在此期間,國家重點改擴建了一批造船廠,如上海造船廠、新港造船廠、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武昌造船廠等;與此同時,又新建一批造船廠,如黃浦造船廠、廣州造船廠、渤海造船廠等,形成了沿海和沿長江的重要的船舶建造基地。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個現代化的船舶工業體系,門類齊全,設計生產能力較大。

在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遷移,即“三線建設”。三線建設的出發點是國家國防戰略,但同樣拉動了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的進入,同時促進了一批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了國有大中型軍工企業聚集區。該時期的產業集群只是簡單的集聚,并沒有在產業鏈、技術、市場等方面建立初步的分工協作關系。多數區域、多數企業處于獨立發展的狀態,實行自我配套,條塊分割現象明顯。

(二)國防科技工業快速發展階段

該階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末新型企業興起結束。這一階段我國的國防戰略有了初步的轉變,國家初步進入快速發展期。該時期我國航天、航空、核能、船舶、兵器等產業迅速發展,技術項目增加,大批國防工業技術得到快速應用。以國防科技工業為核心,與區域民營企業開展廣泛的分包、轉包等分工協作,政府、科研院所等相繼跟進,使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產業集群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國防科技工業產業集群化發展階段

該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大批企業得到了解放,同時一批新型的配套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國防科技產業集群化進入快速發展期。

如今,我國已經圍繞六大產業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如在長三角形成的船舶產業集群,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形成的四大電子信息基地,上海、武漢、西安、天津的航天產業集群等。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化,這些產業集群也日趨發展壯大,集群內的分工協作、協同創新機制愈加完善,集群發展的優勢不斷顯現出來,逐步形成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多元化的國防科技產業集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堡县| 习水县| 太保市| 无极县| 龙游县| 宜丰县| 沅江市| 汤阴县| 宜昌市| 左贡县| 尼木县| 周至县| 石林| 龙江县| 海淀区| 濉溪县| 鲁山县| 玉树县| 临安市| 安徽省| 会东县| 安多县| 缙云县| 胶州市| 平阴县| 定州市| 喀喇沁旗| 扶沟县| 岑溪市| 庆安县| 陇南市| 靖远县| 青河县| 富裕县| 白山市| 福鼎市| 庆安县| 乌兰浩特市| 綦江县| 分宜县|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