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產業集群發展區域經濟學分析

一、產業區位理論

產業區位是指資源在地理空間上的配置、構成及其關聯性。一定的產業區位的形成是多種復雜因素綜合的結果,包括經濟、人文、社會、政治、地理、歷史等。楊治.產業政策與結構優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128.1991年,克魯格曼開創性地借鑒了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思想和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DIXIT A,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297-308.,構建其以壟斷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新經濟地理理論,使區位問題進入了主流經濟學研究的視野。李茗芳.近20年來產業區位的研究進展[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7(2):86-93.區位問題研究,分為新古典、行為主義和結構學派。這三個流派在主體經營活動中的行為、動機和目標,經濟體系是否具有同一性或差別性,區位決策怎樣與企業的其他重要決策和生產經營過程相組合的問題上都具有不同的看法。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5-101.

(一)古典區位論

古典區位論采用傳統的演繹方法,以產業的空間布局為核心,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進行考察,尋找利潤最大化的區位,也就是尋找收益與成本之間差異最大的區位。古典區位論又分為農業區位論和工業區位論。

農業區位論是對運輸費用最小的農業最佳布局的思考。如杜能(J. H. von Thunen)約翰·馮·杜能.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分析過,在一個區域內存在分散的供給和一個集中的需求。杜能模型中,土地要素對分散的農業生產具有重大意義,在同一集約程度下,農業收入與運輸距離成反比——距離越遠,利潤越少。

工業區位論是對工業運輸成本最小化的廠商最優定位問題的思索。如1909年韋伯出版的《工業區位論》,從經濟區位的角度,選擇了生產、流通、消費三大經濟活動基本環節的工業生產活動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索工業生產活動的區位原理,試圖說明與解釋人口地域間大規模移動以及城市人口與產業的集聚機制孫吉樂,張飛霞.區域經濟學理論研究文獻綜述[J].財會研究,2017(10): 65-68.

(二)行為科學派

行為科學派利用歸納的方法,采用階梯式區位決策、把特別重要的因素加以集中、尋找令人滿意的區位的啟迪方式,研究區位決策的過程,如施梅內爾(R. W. Schmenner, 1982)SCHMENNER R W. Making business location decisions [J].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2: 23-27.、普瑞德(A. Pred, 1972)PRED A. Behavior and location. Foundations for a geographic and dynamic location theory. Part 1 [D]. Lund: University of Lund, 1972.的研究就屬于此類。行為科學派認為,一個企業擁有和利用的信息取決于企業同外部環境聯系的程度和特點,大企業比小企業的區位決策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新古典學派認為行為科學派帶有折中的目的,而結構學派則認為行為科學派集中于單個企業的區位選擇而忽視了與整個國民經濟的聯系。

(三)結構學派

結構學派對針對單個企業、缺乏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的分析的方法和觀點提出了批判,他們認為區位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被“生產”出來的,是社會發展的結果。結構學派的觀點是,勞動力要素在區位條件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新經濟地理理論

新產業空間理論、新經濟地理學和新產業區理論都是在產業區位研究中出現的。顧朝林,王恩儒,石愛華,等.“新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的分異與對立[J].地理學報,2002,57(4):497-504.  李小建,李慶春.克魯格曼的主要經濟地理學觀點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1999(2): 3-8.

克魯格曼(Krugman)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483-499.在一般均衡模型下討論了空間經濟問題,結合空間經濟的傳統思想——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區位論并以規模報酬遞增導致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為假設,開了從地理角度研究區域經濟學問題的先河,完整地闡述并建立了產業集群理論新模型。以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前提,在D-S模型基礎上加入勞動力流動與要素報酬之間的累積因果關系,即勞動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壟斷競爭的特性,其要素報酬越高,從而越吸引勞動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釋產業集群的形成。陳柳欽.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理論綜述[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3): 42-48.克魯格曼(1991)建立了中心—外圍模型,認為兩個對稱的區域會分別發展成為核心和周邊區域,從而揭示了經濟地理聚集的內在運行機制。安東尼·范·阿格塔米爾,弗雷德·巴克.智能轉型:從銹帶到智帶的經濟奇跡[M].徐一洲,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Martin(1999)MARTIN R. Critical survey. The new‘geographical turn' in economics: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23): 79-87.將“新經濟地理學”劃分為兩個重要的主題,即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等。

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FUJITA M. 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Differentiated product approach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8(18):87-124.、克魯格曼與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Anthony J. Venables)1999年出版的《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被視為不完全競爭與收益遞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它為人們研究區位理論和解釋現實經濟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2001年Brakma等人出版了《經濟地理導論:貿易、區位與增長》, 2003年Baldwin等人出版了《經濟地理與公共政策》。歷經近20年的長足發展,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并趨于成熟。

三、國防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區域經濟學解釋

區域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區位優勢更有利于聚集各種要素,包括市場、信息、人力資源等,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流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產業集群。規模收益遞增、生產要素流動、運輸成本降低,是產業集群產生的三個主要因素,這給區域中的組織帶來規模報酬遞增而導致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產業集群深化了要素集聚所產生的外部規模經濟,并通過產業群內部的分工、協作帶來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增長效應體現在:規模經濟的總成本降低,無形資產存量增加,專業分工深化。這一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產業集群過程、特定的區位優勢,說明優質的生產要素如何向該地區流動、生產地和市場如何緊密連接從而形成獨特的國防科技產業集群。比如,長三角船舶工業利用其傳統的造船工業基礎,良好的江河、海洋碼頭和工業基礎,吸引了各地造船人才、技術、資金等大量要素流入該地,很快就發展壯大了該地區的造船產業集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白沙| 湄潭县| 西藏| 枣阳市| 灌南县| 延津县| 邵东县| 明溪县| 比如县| 巴林左旗| 房山区| 河间市| 新津县| 东山县| 舞钢市| 盐源县| 苏州市| 伊吾县| 双鸭山市| 永靖县| 铜鼓县| 油尖旺区| 台中县| 英德市| 赤水市| 陆良县| 平山县| 利津县| 万全县| 进贤县| 东丽区| 潮安县| 金堂县| 阳春市| 青州市| 新兴县| 正宁县| 渭源县| 庆城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