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社會治理制度變遷
- 馮華 王霞 謝小芹
- 429字
- 2021-01-28 10:53:33
第二章 農業合作化時期的農業經營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2年冬完成了全國主要地區的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了廣大農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建立了以農民個體所有制為基礎的家庭經濟。但家庭經濟的自由發展,導致在全國農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貧富分化現象,同時,農民個體分散經營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因此,“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國農村向何處去”便成為當時中國農村道路的發展方向與農村政策制定的關鍵問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的既定方針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規定的發展道路,同時也為了扭轉貧富分化趨勢,改變農民普遍想走舊式富農道路的心態,
使廣大農民能夠克服困難,迅速增加生產,就必須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則,把農民“組織起來”,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就此展開。
從1952年到1956年,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經歷了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高級社)幾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聯系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