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宋遼金元時期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

宋初的統治者在基本統一國家之后,在統治策略上做出了重大調整,即由原來的崇尚“武功”調整為強調“文治”。正如天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指出的那樣:“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一》)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

(一)重視科舉,重用士人

宋初統治者鑒于唐末、五代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稱雄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一方面威逼利誘將帥交出政權,另一方面開始重用文人擔任各級政權的管理,軍隊也要受武官節制。由于政治上需要大量文人來治理朝政,宋朝統治者便利用科舉,大量選拔人才。對于考中的士人,政府給予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由于朝廷對科舉考試寄予厚望,從宋初開始,取士的名額愈加增多,其中太平興國二年,一次取士竟達到500人。其中第一等、第二等進士及《九經》授官為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同出身進士及諸科并送吏部免選,優等待用。

(二)發動“三次興學”運動,廣設學校

宋初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了不少人才,基本適應了當時朝廷用人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鞏固,但是卻忽視了興建學校培育士子,以滿足持續、大量人才選拔的需要。為此,宋朝的文教政策開始由重視科舉向興學育才轉變。于是,從慶歷四年(1044)后,宋朝歷史上先后出現了三次著名的興學運動。

第一次興學稱“慶歷興學”。第一次興學運動是慶歷四年在范仲淹的主持下進行的,史稱“慶歷興學”。

慶歷興學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三項:第一,在各地普設地方學校。范仲淹要求各地諸路府州軍皆立學,縣有士子200人以上亦設學,教官選本地宿學碩儒充任。并規定士人必須在學校接受一定時間的教育,方能參加科舉考試。第二,改革科舉考試。規定科舉考試先策,次論,次詩賦,同時規定罷帖經、墨義。凡士子通經術,愿對大義者,試十道,以曉析意義為通;三史科取其明史意而文理可采者,明法科試斷案。第三,創建太學。由于原來的國子監規模過小,難以滿足士子學習的需要,于是范仲淹下令在原來的錫慶院校址基礎上,修建講堂,創建太學,招生規模為200人。聘請當時著名學者石介、孫復等名儒到太學任教,并在太學中推行著名教育家胡瑗的“分齋教學”制度。“慶歷興學”后來雖然由于范仲淹被排擠出朝廷而宣告失敗,但這次興學對北宋教育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二次興學稱“熙寧興學”。“熙寧興學”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主持進行的。“熙寧興學”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

1.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

首先,擴增太學校舍。王安石將整個錫慶院擴增為太學校舍,并令在朝集院西廡建造講學堂數間,基本保證了太學師生教學和生活的需要。其次,充實和整頓太學師資。規定除了主管官員之外,增設太學直講至10人,每兩人負責講授一經。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增設的直講必須由中書親自遴選,或由主管官員奏舉,對于教導有方者予以升遷,對于不負責任者堅決罷黜。最后,創立“三舍法”。“三舍法”即“太學三舍選察升補之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學的重要措施。“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程度不等、依次遞升的等級,太學生也相應分為三部分,初入太學者,經考試合格進入外舍,為外舍生。外舍每月舉行一次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獲得第一、二等者,再參照平時的表現,升入內舍,為內舍生。每兩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優、平兩等者,再參考平時表現,升入上舍,為上舍生。上舍每兩年舉行一次考試,考試方式與科舉考試的“省試法”相同。成績評定分為三等。上等者免殿試,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禮部試,直接參加殿試,下等者免貢舉,直接參加禮部試。“三舍法”是王安石在太學內部建立起來的一套嚴格的升舍考試制度,它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平時表現結合起來作為選任官員的依據,將學習效果與官員任職結合起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太學教育的質量。同時,它又把升舍與科舉考試結合起來,將太學養士與選士結合起來,提高了太學的影響和地位。“三舍法”是我國古代大學管理制度上的一項創新,對宋朝及其后世的學校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

2.恢復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

北宋于“慶歷興學”之后開始在州縣設立地方學校。“慶歷興學”失敗后,州縣學校名存實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王安石執政后,即奏請恢復和整頓地方學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議,于熙寧四年(1071)二月,在京東、京西、陜西、河東、河北五路設置學官,接著在諸路設置學官,專門管理地方學校的恢復、整頓和教育教學工作。同時,又命諸州皆設學校,每所州學撥給學田四十頃以供其開支,并設立小學教授。為了保證州學的教師質量,熙寧八年(1075)又下詔各州學官先赴學士院考試,取其優秀者為教師。經過王安石的整頓,北宋的地方學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3.恢復和創設武學、律學和醫學

熙寧五年(1072),在京師武成王廟舊址恢復了已經廢棄將近30年的武學。熙寧六年,在朝集院創立律學,并規定了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同時,又對醫學進行了整頓。上述措施使北宋時期的專科學校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4.編撰《三經新義》作為官方統一教材

為了統一思想,改變“談經者人人殊”的局面,熙寧六年三月,宋神宗下詔設置經義局,命王安石主持《詩經》《尚書》《周禮》三部經書的重新編寫,該書于熙寧八年編寫完成,取名《三經新義》,此書成為當時士子必須要學習的官方統一教材,而且也是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和參考標準。

此外,王安石在興學期間進行科舉考試制度改革,下令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考試罷詩賦、帖經、墨義,而以經義、論、策試之。

“崇寧興學”運動是蔡京于崇寧年間主持的,此次興學恢復和發展了“熙寧興學”的某些做法。這次興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地方學校。頒布了《州縣學敕令格式》,對如何辦理地方學校做了進一步具體規定。第二,建立縣學、州學、太學三級相聯系的學制系統。規定小學生經考試合格可以升州學,州學生每三年可以根據考試成績升入太學不同的齋舍。成績上等者升上舍,中等者升下等上舍,下等者升內舍,其余升外舍。這種學制對后世元、明、清的學校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三,新建辟雍,發展太學。崇寧元年,在京城開封南門外營建規模恢宏的辟雍,亦稱“外學”,作為太學的外舍。同時增加太學生數量。第四,恢復設立醫學,創立算學、書學、畫學等專科學校。第五,罷科舉,改由學校取士。這是對科舉取士制度的重大改革。

北宋時期的三次興學運動,雖然前兩次興學都未能取得預期的改革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將宋朝的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第三次興學的效果對宋朝教育事業的促進更大。三次興學運動也是宋朝“興文教”政策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體現。

二、宋朝的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襲唐朝的做法。宋初由于重視科舉取士,雖然設有官學,但未被重視,自三次興學運動之后,逐漸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起了完備的官學教育體系。南宋時期的官學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宋朝的官學教育制度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屬于國子監管轄的有國子學、太學、辟雍、四門學、廣文館、武學、律學、小學等;屬于中央各局管轄的有醫學、算學、書學、畫學等;直屬于中央政府的有資善堂、宗學、諸王宮學、內小學等。地方官學有州學、府學、軍學、監學、縣學等,屬于地方政府及諸路提舉學事司管轄。簡單介紹如下:

(一)中央官學

1.國子學、太學、辟雍、小學

國子學亦稱國子監,它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又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學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孫為學生,稱為國子生。剛開始沒有規定名額,后以200人為限。國子學初置判監事、講書(淳化五年改為直講)、丞、主簿等職。由于當時國子學不受重視,辦學不善,導致很多學生空掛學籍而長時間不到校。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宋朝開寶年間采取了插班補缺的辦法,由在京進士及諸科常赴國子學肄業,以補國子生之缺。真宗景德年間,宋朝國子學實行附學旁聽制度,允許非國子生來國子監列席旁聽。可以看出,宋朝的國子學,雖然表面上看來屬于當時最高學府,但實際上徒有空名而已。

太學的地位比國子學低,規定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異者為太學生,它設立的時間較晚,但辦學效果比國子學更有成效。太學是宋朝育才興學的重點,也是中央官學的核心。太學創設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熙寧四年(1071)在太學創設三舍法,太學生不斷增加。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太學的校舍也得到了擴建。“崇寧興學”時期,太學得到快速發展,崇寧元年(1102)太學生總數達到3800人,為宋朝太學的極盛時期。

太學的教官情況,據《宋史·職官志》記載,祭酒總管政令;司業協助祭酒管理校務;博士掌分經講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藝訓導學生;學正、學錄掌舉行學規,凡諸生之戾規矩者,處以五等之罰;(1)學諭掌以所授經傳諭諸生;直學掌諸生簿籍,以及稽查出入。此外,每齋設齋長、學諭各1人,管理齋務及考核齋生行藝。學正、學錄、學諭等均以上舍生擔任。

太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儒家的經書,但也經歷幾次大的變動。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將王安石編注的《三經新義》頒于學校,作為太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又在太學中設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向太學生傳授黃老之學。南宋孝宗淳熙中,曾“命諸生暇日習射,以斗力為等差,比類公、私試,別理分數”,這顯然是為了應付當時外患的需要所做出的調整。總的來說,太學在宋朝的中央官學中是較有成效的。

辟雍相當于太學的分校,始建于崇寧元年。在蔡京主持“崇寧興學”期間,規定各地州學每三年一次向太學選送學生,為了安置這些新生,于開封南郊新建辟雍,并將原太學外舍也合并于此。這樣就使得太學專處上舍生和內舍生,而辟雍專收外舍生,因此辟雍亦稱“外學”。辟雍的規制類似于太學。辟雍教官設司業、司丞各1人,博士10人,學正、學錄各5人,學諭10人,直學2人。

小學招收8歲至12歲兒童入學,創辦于宋哲宗時期。《宋史·選舉志三》記載:“哲宗時,初置在京小學,曰‘就傅’‘初筮’分,凡兩齋。”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學額近千名,分設十齋。小學與太學一樣實行三舍法。初入外舍,以誦經書寫字多少升補內舍。若能文,從博士試本經、小經義各一道,稍通補內舍,優補上舍。

2.四門學、廣文館

這兩所學校都是為士子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而設立的預備學校。四門學始建于仁宗慶歷三年(1043),招收“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學生”。學生在學期間,“差學官鎖宿、彌封校其藝,疏名上聞而后給牒,不中試者仍聽讀,若三試不中,則出之”(脫脫,《宋史·選舉志三》)。不久,四門學停辦。廣文館設立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目的在于“以待四方游士試京師者”,學生曾多達2400人。但廣文館僅存在兩年就停辦了。

3.專科學校

宋朝的專科學校有六所,分別是: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

武學是宋朝設立的最早的專科學校。仁宗慶歷二年(1042)十二月,置武學教授。翌年五月,正式在開封武成王廟設立武學,以太常丞阮逸為教授。武學“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足以訓者”。宋朝重視武學,是和當時宋朝面臨外患侵擾、亟須軍事人才有密切關系的。

律學在宋朝也很受重視。宋朝建國之初,就開始置博士,教授法律。神宗熙寧六年(1073),在國子監下專設律學,以朝集院為校舍,置教授4人,后又置學正1人。律學設斷案和律令兩個專業。凡朝廷有新頒條令,刑部即送學,令學生研習。律學采用太學的管理制度,學生必須遵守,但命官允許在校外住宿。律學采用國子監司業朱服的建議:“命官在學,如公試律義、斷案俱優,準吏部試法授官”(脫脫,《宋史·選舉志三》)。律學的設置,為宋朝培養了大批法律人才。

醫學設置的時間較早,最初隸屬于太常寺,到神宗時,才開始設置提舉判局官1人專管。設教授1人,學生300人。分設三科:方脈科、針科和瘍科。三科學習內容各有側重。方脈科以《素問》《難經》《脈經》為大經,以《巢氏病源》《龍樹論》《千金翼方》為小經。針科、瘍科去《脈經》,而增設《三部針灸經》。學校實行三舍法。各齋另置齋長、學諭各1人。考試分三場,凡考試合格,成績優等者,則任尚藥局醫師以下職,其余“各以等補官,為本學博士、正、錄及外州醫學教授”。后來金兵侵宋,醫學被迫停辦。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醫學曾得以恢復。

算學始設于徽宗崇寧三年(1104)。招收“命官及庶人”為學生,定額210人。教學內容為《九章》《周髀》《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算法以及歷算、三式、天文等。此外,算學生還要學習一小經或大經。每月公試、私試及四還行三舍法,與太學相同。大觀四年(1110)算學歸入太史局。南宋高宗紹興初年,命太史局試補算學生。算學為宋朝培養一大批算學人才。

書學和算學創立的時間同為徽宗崇寧三年(1104),也實行三舍法。算學生招生較為寬松,不受出身的等級限制,也不設定額。學生主要學習篆書、隸書和草書三種字體,同時須通曉《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并兼通《論語》《孟子》義或儒家大經。大觀四年(1110),書學并入翰林院書藝局。

畫學不僅與算學、書學同時設立,而且實行的“三舍試補、升降以及推恩”也都相同。畫學開設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專業課程,學生除了學習這些專業課之外,還必須學習《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分為士流與雜流,分齋而居。士流另兼習一大經或一小經,雜流則通小經或讀律。大觀四年(1110),畫學并入翰林院書畫局。

4.貴胄學校

貴胄學校是宋朝專門為教育宗室子弟而設立的學校,主要有四種類型:資善堂、宗學、諸王宮學和內小學。資善堂是專門供太子就學的場所,創建于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真宗命入內押班周懷政為都監,入內供奉官楊懷玉為伴讀,并面戒不得于堂中嬉笑及陳列玩弄之具。宗學設立于宋初,但廢置無常。神宗熙寧十年(1077),始立《宗子試法》。徽宗崇寧年間,在兩京皆置敦宗院,各設大、小學教授,立考選法。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宗學于臨安,定員100人。招收的學生都是南宮、北宅諸王之子孫。寧宗嘉定九年(1216),改宗學教授為博士,又置學諭1員,隸屬于宗正寺。諸王宮學在北宋時就已設立,南宋初仍然繼續設置。紹興十四年,置大、小學教授各1員。它與宗學一樣,亦是大小學混合設置的。內小學創立于理宗淳祐二年(1242),置教授2員,招收宗子入學就讀。

(二)地方官學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為三級:第一級為路;第二級為州、府、軍、監(一般設州或府,特殊情形才設軍、監);第三級為縣。路不直接設學,僅置學官管轄所屬各學校。因此,宋朝地方學校僅有兩級,即由州或府、軍、監設立的,稱為州學或府學、軍學、監學,由縣設立的稱縣學。由于州、縣設置學校最為普遍,因此宋朝大量設置的學校主要為州學和縣學。

宋朝很早就設置了地方學校。宋朝立國之初就開始在各地陸續興建地方官學,積極支持地方設學,鼓勵地方辦學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賜書和賜學田。上述做法對地方官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宋朝地方官學的發展繁榮始于“慶歷興學”。慶歷四年,宋朝統治者“詔令州縣皆立學”,于是各地紛紛奉詔立學,設立很多地方官學。此后的“熙寧興學”也強調要重教興學。在興學運動的推動下,政府從師資和經費給予地方官學積極的支持,促進了宋朝地方官學的發展。

南宋初,政府仍注重地方官學的設立和發展,如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曾詔借寺觀絕產以贍地方學校。但自孝宗以后,由于金兵侵擾,戰爭連綿,災荒不斷,導致地方學校辦學經費短缺,地方官學從此日益衰落。

宋朝地方官學已經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地方官學一般都具有頗具規模的校舍,分為教學、祭祀、娛樂、膳食、住宿、收藏等幾大部分。學校內部普遍設立藏書樓,藏書豐富且具有地方特色。在教師和學生管理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規章制度,如熙寧八年(1075)創立的“教官試”,規定諸州學官必先赴學士院考試,“優通者”才能任職等。在辦學經費上,實行以學田支持為主,政府資助、社會獻田、捐款集資、學校刻書創收等為輔的多途徑辦學經費籌措的辦學方法,為地方官學的發展提供了經費支持。

宋朝地方官學除了傳統的儒學之外,還增設了武學和道學。武學設于宋徽宗崇寧年間,武學仿照儒學的做法,其武藝絕倫、文又優特者,用文士上舍上等法,歲貢釋褐;中等仍隸學俟殿試。道學設于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道學學習的內容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凡精通道經者,不問已命、未仕,經提學司審驗合格,皆可入學肄業。同時,也招收“業儒而能慕從道教者”。道學設立的時間不長,宣和二年(1120)即被廢止。

宋朝地方官學還創設了分齋教學制度。該教學制度是宋朝著名學者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學時創立的一種新的教學制度,其主要做法是在學校內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經義齋選擇“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學習儒家經義。治事齋又稱治道齋,分設治兵、治民、水利、算數等學科,學生可選擇其中一科為主修,另選一科為副修。“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黃宗羲,《宋元學案·安定學案》)兩齋的培養目標不同,經義齋以培養比較高級的統治人才為目標,即所謂“可任大事者”;治事齋是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專長的技術、管理人才,“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歷以明數是也”(黃宗羲,《宋元學案·安定學案》)。胡瑗創立分齋教學制度,在同一個學校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實行分課教學;使得以前不受重視的治兵、治民、水利、算數等實用學科正式納入官學教學體系之中,取得了與儒家經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治事齋學生治一事,又兼攝一事,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主修和輔修制度的先聲。分宅教學制度產生后,在當時及后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總的來看,宋朝的官學制度是在唐朝官學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概而言之,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不僅在中央設立國子監管理中央官學,而且在諸路設置提舉學事司,使得我國出現了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來管理地方官學,建立起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完備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第二,官學類型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宋朝中央官學除了設置儒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律學、醫學、算學、書學之外,還創立武學和畫學。在地方官學中,除了儒學之外,也分別設置武學和道學。在中央設立武學和道學,在州縣建立武學和道學,這是唐朝官學中所沒有的。同時,宋朝官學又創立了分齋教學制度,在中國古代學制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第三,中央官學的等級限制放寬。書學甚至取消了限制,這是學校教育的一大突破。第四,學田制度得以確立。學田作為一種制度被確認下來是在宋朝,從此以后,地方官學一般均設有學田,學田成為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這一制度后來也被元、明、清三朝長期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深泽县| 延庆县| 定兴县| 休宁县| 秭归县| 积石山| 壶关县| 都江堰市| 扬中市| 含山县| 阳新县| 合作市| 南宫市| 灵宝市| 大悟县| 玉溪市| 夏河县| 墨竹工卡县| 赣州市| 霍邱县| 康保县| 定边县| 三原县| 都江堰市| 朔州市| 钦州市| 龙南县| 大埔区| 西华县| 类乌齐县| 邵阳市| 新余市| 峨边| 白朗县| 和龙市| 贵南县| 万盛区| 克东县| 咸丰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