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外教育簡史
  • 黃思記 黃寶權 王立
  • 2783字
  • 2020-09-09 18:03:18

第一節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興學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出于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選擇儒術作為國家的政治指導思想,確立了以德治國的統治理念。開皇三年(583)隋文帝下詔宣布:“朕君臨區宇,欲使生人從化,以德代刑?!痹谕菩械轮蔚恼咭I下,儒學主張的禮教開始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而要宣揚禮教,就必須要借助于學校教育機構。隋文帝出于穩固國家統治的考慮,開始大力推崇儒學和興辦學校。后來,隋煬帝即位后,于大業元年(605)頒布《求賢興學詔》,大力興辦學校,培養人才,將隋文帝精簡而后停辦的國子學、州縣學重新恢復起來。

唐朝建立后,唐朝統治者總結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仍然堅持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和指導思想,更加強調尊儒,確立了崇儒興學的文教政策,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唐太宗時期繼續貫徹崇儒興學的文教政策,認為改變社會風俗主要依靠學校,在全社會推行教化。唐高宗繼續延續唐太宗崇儒興學的政策,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出現了“今庠序遍于四海,儒生溢于三學”的繁盛景象。武則天當政時期,采取尊佛抑儒的文教政策,重科舉輕學校,使官學幾乎處于荒廢狀態。唐玄宗時期,又重新恢復了崇儒興學的文教政策,使學校教育得到再次發展。后世歷代統治者在此基礎上繼續推行崇儒興學的文教政策。唐朝崇儒興學的文教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唐朝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兼用佛道

隋唐的統治者雖然崇儒興學,但并不唯儒獨尊,在重視儒學的基礎上,對于佛、道兩教同時加以利用。隋文帝時期,為了爭取佛教信徒的擁護和支持,大力發展佛教,下令恢復被周武帝禁毀的寺院,聽任民眾加入佛教,一度使佛教再度風靡天下。佛教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得到了飛速發展。隋朝的寺院既是佛教徒聚會的場所,也是傳播佛教的教育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學校教育的發展。隋文帝在提倡佛教的同時,也注意利用道教,當時道教的地位僅次于佛教。

隋煬帝對佛教也較為重視,他積極扶持佛教的發展,利用佛教維護隋朝的統治。唐高祖年間實行儒佛道三教并用的政策,他指出:“三教雖異,善歸一揆?!背鲇陟柟袒蕶嗟恼涡枰?,他利用道教制造“君權神授”的輿論,尊道教始祖李耳為“圣祖”,借以提高李氏宗室的地位。在他的影響下,唐朝李姓皇帝大都崇奉道教,大力扶植道教,一度使道教發展成為三教之首。唐太宗不喜歡佛教,認為佛教荒謬無用,但他卻支持唐玄奘譯經,并為其寫下《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崇奉道教,曾親自到亳州謁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百官學《老子》,廣大士子也習《老子》,使道教發展成為唐朝的國教。武則天當政后,為了爭取佛教徒的支持,大力扶植佛教,在全國各地普建佛寺,使道教居于其次,儒學則降為第三位,使得佛教勢力極度膨脹,甚至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唐玄宗在位期間,認識到了佛教勢力潛在的危險,他當政期間對文教政策進行了調整,抬高道教的地位,下令兩京及諸州各設置玄元皇帝廟,以道法供奉,同時建崇玄學,令每家藏一部《道德經》,在全國各地征召道家學者,把道教抬到高于儒家和佛教的地位。此外,唐玄宗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倡導發展儒學,并使傳授儒學的國子監和州縣學制度化。同時追封孔子為文宣王,依法行釋奠禮,春秋定時致祭。在提倡道、儒的同時,他對佛教采取抑制措施,下令禁止建造寺廟,禁止民眾出家為僧,禁止鑄佛寫經,禁止百官與僧尼來往,使得佛教勉強維持現狀。唐玄宗以后的皇帝,也都采取三教兼用的政策,只是三教利用的程度不同而已。總的來看,佛、道二教在隋唐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常常伴隨皇帝的態度時有起伏。

三、發展科舉

隋文帝在位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廢除由士族門閥壟斷的九品中正制,逐步把任用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隋文帝首先采取恢復察舉制來解決官員的補充問題,同時對察舉制進行改革,把察舉的設科、推薦、考試,與地方按行政區定時、定額、定科選送人才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為選拔標準的科舉考試制度。同時,又把官學培養人才的制度與科舉考試制度銜接起來。開皇七年(587)“制諸州歲貢三人”,標志著察舉制向科舉制轉變的開始。開皇十八年(598)皇帝詔令“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使選士制度向著設科方向發展。隋煬帝大業二年(606)秋七月“始建進士科”(《通鑒綱目》卷三六),標志著科舉考試制度的形成。隋煬帝十分重視利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充任官員,并根據行政管理的實際需要,設立十科舉人,明確表示要“隨才升擢”。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將十科舉人減為四科舉人,突出強調選拔具有專長和實際才能的人才。

唐朝沿襲和發展了隋朝的科舉考試制度,武德四年(621)下詔恢復科舉:“擇善任能,救民之要術,推賢進士,奉上之良規。自古哲王,弘風闡教,設官分職,惟才是與。”明確了科舉考試制度的選官功能。李肇的《唐國史補》卷下記載:“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碧瞥懹^年間,科舉考試制度得以進一步發展,使科舉考試制度成為一種常規的以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唐高宗當政時也很重視科舉,除了每年舉行常科外,還不定期舉行制科,為國家選拔急需的人才。武則天時期重科舉輕學校,注重利用科舉來吸引和選拔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時期開設了武科,為國家選拔了一些軍事人才。

唐朝歷任皇帝都注重以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逐漸使得科舉制度成為一種固定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考試制度在實施的早期,錄用的人數較少,后來名額逐漸增多,這得益于唐朝歷代皇帝對科舉考試制度的重視。如唐睿宗景云元年(710)《申勸禮俗敕》規定:“每年貢明經進士,不須限數,貴在得人?!?/p>

四、鼓勵私學

隋唐時期,私學受到政府重視,鼓勵私學發展成為隋唐政府的慣常政策。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發布《勸學行禮詔》鼓勵民間私學發展,號召天下官員民眾積極學經習禮。隋朝對民間辦學采取寬松政策,聽任私人自由設立學校,不加過多的限制。社會上一些人士也積極創辦私學,民間私學大興,私學教師也逐漸成為一種固定職業。民間辦學的程度和水平不一,其中也不乏學有專攻的學者,他們中的佼佼者或被推薦參加制舉,或被朝廷直接征召任用。

唐朝政府繼續采取鼓勵私人辦學政策。唐朝政府只在州縣設立官學,縣以下的鄉里,政府則不派官辦學,由民間私人辦學,唐朝政府鼓勵私人辦學,主要目的是希望私學能夠在施行禮教,移風易俗方面發揮其作用。唐中宗要求各地要效法前代的做法,從上至下都要層層設立各級教育機構,唐朝的下層教育機構主要指的是私學,強調要仰仗民間私學來推行禮教。

唐玄宗當政時,對私學更加重視。開元二十一年(733)頒布《每年銓量舉送四門俊士敕》曰:“諸百姓任立私學,其欲寄州縣學授業者亦聽。”政府任由民眾自行設置學校來承擔最基層民眾的教育任務。

總的來看,唐朝私學教師屬于自由職業者,不屬于政府官員,也不必政府財政支持,但私學作為基層教育組織,承擔著下層民眾的教育任務,私學為國家承擔著推行禮教和知識教育的重要職責,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文化的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乐陵市| 澄城县| 遂川县| 怀宁县| 庄河市| 即墨市| 和平县| 上思县| 东山县| 淮安市| 廉江市| 那坡县| 乌兰浩特市| 苏州市| 无极县| 塔河县| 隆子县| 班戈县| 图片| 阿拉善右旗| 扬中市| 五华县| 荔浦县| 柳河县| 彩票| 东乡| 鄄城县| 大石桥市| 锡林浩特市| 江安县| 嘉祥县| 墨江| 临颍县| 海南省| 达拉特旗| 白玉县| 梨树县| 淄博市| 汉川市|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