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隋唐的學校教育

隋唐時期的學校教育的發展受各個朝代政策的影響而時有起伏。

隋朝存續38年,學校發展出現了兩起兩伏。隋朝建立后,政治趨于穩定,接受了刺史柳昂的“勸學行禮”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發起興學運動,要求從京師到天下州縣,皆設置博士講習禮教,學校教育得以快速發展。但到了隋文帝晚年時期,對儒學的態度大變,認為官學未能為國家提供所需人才,徒有虛名,頒布《簡勵學徒詔》,下令停廢州縣學,同時下令壓縮國學招生名額,使得隋朝的學校教育遭到重大打擊。

直到大業元年(605),隋煬帝下令復開庠序,頒布《勸學詔》,下令全國興辦學校,使得許多被停廢的學校得以再度恢復,國學州郡縣學都得到很大發展。但隋朝學校教育的繁盛僅持續了十余年,受到戰爭的影響,造成學校荒廢,學校有名無實。

唐朝存續290年,大致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總體來看,前期學校教育呈發展趨勢,后期學校教育的趨勢是衰落,全過程亦有多次起伏。

唐朝建立之初,受到群雄爭戰的影響,官學得以部分恢復。貞觀時期,唐太宗推行崇儒興學政策,學校教育得以迅速發展,形成私學與官學、地方官學與中央官學并存的良好局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相互銜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校體系。唐高宗時期學校教育政策未有大的變化,學校規模較為穩定。武則天當政時期,文教政策發生了變化,開始崇佛抑儒,重科舉輕學校,使得大量學校荒廢,唐朝的學校教育墜入低谷。唐玄宗時期,學校教育得以恢復和發展,重新步入興盛時期,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管理制度,各層次官學有了法令規定的名額,這種良好局面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學校教育遭到極大破壞,導致戰后相當長的時間仍難以恢復。唐朝后期的皇帝都曾下令對學校進行整頓,但都無法推動唐朝官學教育再次復興,達到貞觀、開元時期官學教育的輝煌。

一、中央官學

1.隋朝中央專設的學校

隋朝中央官學最初稱國子寺,隸屬于太常寺。隋朝的國子寺設國子祭酒一人,為最高行政長官,主簿一人,錄事一人。后來,因國子寺規模擴大,學生數量增多,管理事務日益繁雜,需要獨立才能有利于國子寺的發展。開皇十三年(593),“國子寺罷隸太常”,國子寺獨立,獨立后改稱為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為國子監,教育行政人員增設司業1人,丞3人,并進一步細化了分工和責任。

《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中記載:“國子寺統國子、太學、四門、書、算學,各置博士、助教、學生等員。”國子寺各學基本情況如下:

國子學:它原本是為“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而特設的,專門招收貴族及高官子弟。設國子博士(正五品)5人,負責分經教授。設助教(從七品)5人,協助博士分經教授。國子學生140名,有缺則補。

太學:太學與國子學的學生來源和學習內容不同,所謂“國學以教胄子,太學以選賢良”,表明設立太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和選拔賢良人才,太學教授的主要內容是五經。太學設博士(從七品)5人,分經教授。助教(正九品)5人,協助太學博士分經教授。招收太學生360人。太學的門第和品級要求均低于國子學。

四門學:以五經傳授為主要教育內容。設四門博士(從八品)5人,分經教授。四門助教(從九品)5人,助四門博士分經教授。招收四門學生360人,生源為地方州縣選送,多屬于庶族優秀子弟。

書學:為隋朝創設,主要教授漢字“六書”的構造原則和文字“八體”的不同寫法,目的在于培養書法專門人才。書學設博士(從九品)2人,助教2人。招收書學生40人,生源來自于庶族子弟。

算學:亦為隋朝創設,以算學專書為主要學習內容,主要培養天文、歷法、財務等方面的專業計算人才。設算學博士(從九品)2人,助教2人,算學生80人。

2.唐朝中央專設的學校

(1)中央教育機構由附屬改為獨立設置。

武德年間采取精簡機構的做法,以國子學隸屬太常寺,管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三學。貞觀元年(627),朝廷下令國子學脫離國子寺,改稱為國子監,使其成為與太常寺平行的獨立機構。這樣就使國子監成為具有雙重功能的機構,既是中央政府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是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設立,標志著國家對培養統治人才的重視,也標志著唐朝的學校管理走向專門化,以適應教育事業大規模發展的需要。以后雖經改朝換代,國子監一直長期存在,直到清末學部成立才被廢除。

(2)國子監作為教育行政機構的官員及分工。

唐朝國子監作為行政機構,下設若干部門,分工和職責明確。

國子祭酒1人,從三品,掌管監學訓導之政令。

國子司業2人,從四品下,為祭酒的副手,協助祭酒管理監事。

監丞1人,從六品下,掌管日常行政全面事務。

主簿1人,從七品下,掌印,訓導學生與執行學規。

錄事1人,從九品下,掌來往文書,收發記錄。

以上品官共6人。此外還有非品官的具體管理事務的人員,包括府7人,史13人,亭長6人,掌固8人,共34人。整個國子監品官和事務人員共40人。

唐朝除了當時的京城長安,還有東都洛陽。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正月設立東都國子監,當時設立的管理人員主要有監丞1人,主簿1人,錄事1人,還有人數不等的事務人員。

3.中央專設學校的管理

(1)入學制度。

唐朝中央官學實行按等級入學制度,貴族與官僚的子弟有優先入學的特權,學生按出身門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級進入相應的學校。具體儒學規定為:

國子學接受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生。

太學接受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

四門學接受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為生,或庶人有文化知識經考試選拔為俊士者。

律學接受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通其學者為生。

書學接受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通其學者為生。

算學接受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通其學者為生。

廣文館接受將應進士科考試者申請附監讀書備考。

凡是申請入國子監的學生,除了身份限制外,年齡也有一定的限制。一般限年齡14歲以上,19歲以下;律學等專門學校一般為18歲以上,25歲以下。唯有廣文館對學生年齡沒有限制。

(2)學禮制度。

束脩之禮:學生初入學時,約定好時日,穿好制服,隆重舉行拜師禮,師生見面,表示師生建立關系,按照禮制規定學生要向學官敬獻禮物:束帛一篚(國子生、太學生各絹三匹,四門生各絹二匹,俊士及律、書、算學生各絹一匹),酒一壺,修一案,稱為束脩禮。

國學釋奠禮:按照唐朝的禮制規定,每年春秋季第二月上丁日,在先圣廟舉行釋奠禮,全體學生和學官都要參加行禮儀式,并奏請在京文武七品以上清官觀禮。祭酒為初獻,司業為亞獻,博士為終獻。行禮完畢,會舉行講學和交流活動。

貢士謁見及使者觀禮:貢士拜謁先師,始于開元五年,從此成為法定的禮制。每年諸州貢士明經進士朝見完畢之后,就是集體到國子監拜謁先師,參加國子監為其舉辦的行禮活動,并由學官為他們舉行講學活動,質問疑義。當日,五品官以上要前往國子監觀禮。外國使者來唐之后,朝見之后,會被引導到國子監參觀,感受中華的文化禮教。

通過上述定期性的隆重禮儀活動,使人們受到崇儒尊師、登科從政的教育和熏陶。

(3)教學制度。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傳授的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等,并兼修《孝經》《論語》《老子》。在唐朝,儒家經典又有大、中、小之分,其中《禮記》《左傳》為大經;《周禮》《儀禮》《毛詩》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按照唐朝的規定,通二經者,大經、小經各一,或中經二。通三經者,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余經各一,《孝經》《論語》兼通之。凡習《孝經》《論語》共限1年,《尚書》《公羊傳》《谷梁傳》各1年半,《周易》《詩》《周禮》《儀禮》各2年,《禮記》《左傳》各3年。博士、助教分經教授諸生。學書,日紙一幅,間習時務策,并讀《國語》《說文》《字林》《三倉》《爾雅》等書。

律學,以學習唐律令為主要內容,格式法例也兼習之。

書學,以學習《石經》《說文》《字林》為主要內容,也兼習其他字書。其中《石林》修習3年,《說文》2年,《字林》1年。

算學,以學習算經為專業,課業分為兩組,其中習《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15人,習《綴術》《輯古》15人。《記遺》《三等數》亦皆兼習之,《九章》《海島》共限3年,《張丘建》《夏侯陽》各限1年,《孫子》《五曹》共限1年,《周髀》《五經算》共限1年,《綴術》4年,《輯古》3年。

廣文館,以進士科三場考試的帖經、雜文、時務策為學習內容。

(4)考核制度。

唐朝的學校已經出現了學業考核制度,考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督促學生課業,每階段都有考試,考核的基本手段為考試。考試類型主要分為旬試、月試、季試、歲試、畢業試等。

旬試:旬試在每旬休假前一日舉行,由博士主持。考試方式有兩種:試讀者,每千言試一帖,帖三言;試講者,每兩千言問大義一條,總試三條,通二為及格,通一及全不通者會有相應的處罰。

月試:每月第三次進行的旬試即為月試,主要考核一月內所講習的內容。旬試與月試結合進行,由于旬試和月試給學生帶來較大的負擔和壓力,后來就取消了旬試,僅保留月試,每月有考試成績記錄。

季試:季試是在政局動蕩、管理松弛的條件下出現的,月試被取消,僅舉行季試。廣文生也用季試考核。

歲試:歲試考核一年的學業,考核形式為口試,口問大義十條,通八為上,通六為中,通五為下。

畢業試:每年有學生完成學業,能通兩經以上的明經或進士而欲求出仕者,登記名冊,上報國子監,由國子祭酒、司業、監丞考試其學業。畢業試相當于考生應科舉的資格考試,畢業考試合格者,其名冊經祭酒審閱,然后報送禮部,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5)懲罰制度。

國子監主簿負責執行學規,督促學生勤學,保證國子監的教學和生活秩序。按照《唐六典》的規定,有以下情節者,要給予懲罰處分:

不率師教者:不聽從老師教誨的學生,要上報祭酒,按照國子監規定,開除其學籍,令其退學。

學業無成者:學業不能取得進步的學生,且連續三年考試成績不合格,在學校學習長達九年者,律生在學達六年者,令其退學。

假違程限者:有事請假回鄉,歲中違程滿三十日,事故百日,親病二百日,超過期限,沒有充分的理由,不能如期返校學習者,要做退學處理,并將退學處理通知其原籍政府。

作樂雜戲者:在監舍之內,喧鬧擾眾,影響正常秩序者,令其退學。

(6)休假制度。

唐朝中央官學有明確的休假制度,學官享受國家法定的休假日,學生跟著學官一同休假。唐朝中央官學固定的休假日有旬假、田假、授衣假。旬假,每10日休假一日;田假,一般在每年五月農忙收種時放假15天,讓學生回家幫助農事;授衣假,每年九月天氣轉涼時,放假15天讓學生回家準備冬衣。唐朝的休假制度體現了我國農業社會政府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二、地方官學

隋唐的地方官學與地方的行政制度密切相關。隋唐的地方官學分為州學、縣學兩級。州學和縣學均由地方政府主辦,由州縣的首長刺史、長史、縣令任領導,而具體管理事務州一級由司功辦理,縣一級由司功佐辦理。州學按專業和學生人數配備博士、助教,負責掌管教學事務,縣學則配備博士掌管經學教育。州縣學生受到政府的嚴格管理,入學要申報審批。地方官學在隋朝已得到廣泛發展,唐朝對地方官學更加重視,較之隋朝有新的發展。隋唐政府要求各地方設學,并規定要按照州縣大小確定學生名額,地方學校得以先后建立。

隋唐初設的州縣地方官學,學習的主要內容為儒家經典。后來,唐朝設置了一些新的地方官學,如《新唐書·百官志下》記載:“貞觀三年,置醫學,有醫藥博士及學生。開元元年,改醫藥博士為醫學博士,諸州設助教。”地方醫學校的設立是唐朝地方官學的一大突破和創新,表明當時的唐人已開始重視醫療保健。此外,崇玄學也開始在地方官學設立,據《舊唐書·禮儀志四》載:“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己丑,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并置崇玄學。”崇玄學的設立體現了唐政府對道教的重視和提倡。由此可見,隋唐地方官學主要有三種類型:經學、醫學、崇玄學。其中經學存在的時間較長,崇玄學存在的時間較短。

隋唐時期地方官學的博士州縣的情況略有不同,《封氏聞見錄》卷一這樣記載:“國朝以來,州縣皆有博士,縣則州補,州則吏曹授焉。然博士無吏職,多以醇儒處之。”州博士是由吏部授官委任的,有一定的官品,可以按官品享受國家的俸祿。而縣博士是州政府在地方延聘的,沒有官品,地位和待遇都較低,州縣博士都由有一定學識的“醇儒”來擔任,以教學為生。

地方官學的學生名額根據州縣大小確定,招收的對象大多數為庶族子弟。學習的內容以經學為主要本業,兼習文詞、禮儀、史學等。州縣學生畢業后的出路主要有四種:一是表現優秀的可以由地方主管部門經考試合格,升入四門學充任俊士;二是經地方考試合格者,以鄉貢的身份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三是在地方官府謀取小吏;四是自由擇業。

隋唐時期地方官學的發展,滿足了中下層民眾子弟求學的需求,成為隋唐中央官學的重要補充。

三、私學

私學是相對于政府辦理的官學而言的,它是由民間私人辦理的,是古代封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隋唐時期的私學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滿足社會民眾求學的需要。由于地方官學招收的學生名額受到嚴格控制,私學可以滿足廣大民眾尤其是下層民眾接受教育的需要。第二,政府政策的驅動。隋文帝推行德治,重視對民眾的教化,推動了私學教育的發展。唐朝對私學也采取積極鼓勵政策,唐高祖武德七年發布的《置學官備釋奠禮詔》規定:“州縣及鄉里,并令置學。官僚牧宰,或不存意,普更頒下,早遣修立。”政府對州縣以下的鄉里學校的設立不加限制,允許自由創辦。開元二十一年五月發布《每年銓量舉送四門俊士敕》再次強調“許百姓任立私學”。開元二十六年正月唐政府發布《親祀東郊德音》:“宜立天下州縣,每一鄉之內,里別各置學,仍擇師資,令其教授。”政府鼓勵民眾在州、縣、鄉里設學。第三,唐朝經濟的繁榮。隋唐時期都有比較安定的政治和平時期,促進了隋唐社會農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為私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私學按照教學程度可分為初級私學與高級私學。一般來說,凡是進行啟蒙識字教育和一般的生活與倫理教育的為初級私學;凡是進行專經傳授或其他專業知識技術傳授的為高級私學。現做簡要介紹:

(一)初級私學

初級私學有多種辦學主體和辦學形式。

1.鄉學(鄉校)

這類學校以鄉為辦學主體,設在居民聚集的場所,一般由鄉里官紳或富戶提倡,帶頭捐獻錢物或辦學場地,延聘教師供本鄉的子弟入學。如《舊唐書·苗晉卿傳》記載:“苗晉卿,上黨壺關人。為魏郡太守兼河北采訪處置使。請假歸鄉里,大會鄉黨。又出俸錢三萬為鄉學本,以教子弟。”《舊唐書·王棲曜傳》中記載:“王棲曜,濮州濮陽人,初游鄉學。”表明鄉學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現象。

2.村學

這類學校以村為辦學主體。村學不僅招收本村子弟,也招收鄰村兒童入學。村學的規模比鄉學的規模小,但數量眾多。《紀聞·修武縣民》記載:“開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縣某村中有小學,時夜學,生徒多宿。”趙璘的《因話錄》卷六載:“竇易直,幼時家貧,受業村學。”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村學大多為貧家子弟讀書學習之所,個別村學還可以留宿。

3.私塾

這類學校由塾師自己創辦,自己擔任教師。私塾有的設在塾師自己家中,有的設在別處,據史料記載,城市和鄉村都有私塾存在,如《太平廣記》卷四四《田先生》記載:“田先生,元和中隱于饒州鄱亭村,作小學以教村童十數人。”卷一五七《李生》記載:“李生者,居洛城徽安門內,其所居,有學童十數輩。李生甚貧窶,日不暇給。”私塾教師多為貧窮的讀書人,學生數量較少。

4.家塾

這類學校是以一家或家(宗)族為辦學子弟。不同于私塾,家塾招收的對象是自家子弟,一般不接受外人。《舊唐書》卷一七七記載:“李德裕設家塾以教授諸子。”潤州句容人劉鄴七歲能賦詩,李德裕對他照顧有加,允許他在家塾與諸子同硯席而學。

5.家學

家學類似于家塾,辦學主體為學有專攻的父母或兄長,在家中設學擔任教師,主要教授自家子弟。例如唐朝的元稹、楊收、李紳等,在幼年時期都是由母親在家中對其進行教授,在家學中完成了學問的奠基。

初級私學沒有成文的制度,但會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定。

對于初級私學的年齡,沒有統一的硬性規定,主要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和家長的意愿,入學較早的在四五歲,較晚的在八九歲,大多數的孩子在六七歲開始入學接受教育。開學的時間一般是春節、元宵節后,十二月中旬后散學,以年為學習期限,但沒有固定的學習年限,學習的時間一般根據開設的課程多少,以及學生學習的進度快慢而定。

初級私學的教學方式多采用個別授課的形式,由于學生年齡、程度各異,需要教師在一個教室內輪流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以教師講、學生聽為基本授課方式,往往搞得教師身心俱疲,教學效率不高。

初級私學教學的主要內容為簡單的讀、寫、算。尤其是讀、寫最受重視,占用了學生大部分時間。對讀的要求,一般是熟讀,最好能背誦,并反復誦讀鞏固。對寫的要求,一般是依照范本字樣讓兒童臨摹,先從筆順開始練習,然后從字體結構、字體美觀等方面要求兒童反復練習,為以后學習更高深的知識奠定基礎。唐朝進行識字閱讀教學的教材,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急就篇》《勸學》《發蒙記》《啟蒙記》《開蒙要訓》《千字文》《訓俗文字略》《兔園冊府》《蒙求》《太公家教》等。

兒童除了閱讀和學習上述童蒙教材外,還會讀一些當時流行的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詩歌。如元稹的《白氏長慶集序》中這樣記載:“予于平水市中,見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詩歌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兒童單調的學習生活。

初級私學的教師以收取所教兒童的束脩為主要生活來源。由于古代農民的收入較低,除去要上繳國家的賦稅外,基本所剩無幾,因此,初級私學的教師收入較為有限,大多數私學教師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有的甚至生活難以為繼,不得不在教學之余從事一些農業或漁業勞動,以貼補生活之用。《天平廣記》卷三零九記載:“霅人蔣琛,精熟二經,常教授于鄉里。每秋冬,于霅溪太湖中流,設網罟以給食。”蔣琛作為一個私學教師,長期過著半教半漁的生活。

(二)高級私學

高級私學招收的對象是接受過初級私學教育,有一定文化基礎,要求有進一步提高從而接受專業教育的青年,接受高級私學教育的青年出身于社會各個階層。

高級私學的設立以教師為中心,設置較為自由靈活。凡教師具備專門知識或廣博學問,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且愿意從事教育工作,便可開設私學授徒講學。私學招收學生分為長期講授和短期游學兩種形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業基礎和時間而定。高級私學的授課方式不限于當面傳授,有的教師還采取書信往來的形式,類似于今天的函授教育。學生有疑惑,可以以書面的形式請教教師,教師書面作答。如韓愈的《答劉正夫書》和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即為函授形式的私學教育。

私學教師的來源非常廣泛,第一類為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他們一般具有一定的政治抱負,但尚未獲得出仕的機會,就先以講學來擴大社會影響,等待發展的機會。如隋朝的馬光,精通“三禮”,為當時儒者所景仰,收門徒上千人之多。唐朝的儒者王質,寓居壽春,專以講學為事,受業者大集其門。馬光和王質后來都成為名士,出仕為官。第二類為在職官員,他們具有專門的學問,應青年學生所求,發揮其所長,于公事之余,聚徒講學,如曹憲、尹知章等。第三類為失職官員,他們在賦閑期間,暫時以教學為生,待機東山再起。如隋朝劉焯,被人毀謗而除名,于是歸鄉教授。唐朝顏師古,失職歸長安,由于生活困難,只得暫時以教授為生。第四類是退休的官員。退休之后的官員不甘于平淡,選擇歸鄉教授。如隋朝王孝籍,退職后歸鄉里,以教授為業。唐朝張士衡,原為崇賢館學士,退休后返鄉教授。唐朝王義方,從官場退休后,返鄉昌樂授徒講學。第五類是隱居避世的學者。這類人由于聲名在外,雖然隱居,但慕名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如隋朝王通,隱居白牛溪,講學授徒,往來受業者達千余人。唐朝馬嘉運,退隱白鹿山,而諸方來受業者至千人。唐竇常,以講學著書為事,二十年不出。

高級私學的教師,能堅持長期講學的保障在于他們能收到弟子們奉送的束脩,教師收到學生束脩,就表明確立了師生關系。據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載:“唐咸通中,荊州有書生號‘唐五經’者,學識精博,實曰鴻儒,志趣甚高,人所敬仰。聚徒五百輩,以束脩自給。”從孫光憲的情況來看,高級私學教師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條件要遠遠超過初級私學教師,能夠安心授徒講學及著書立說。

隋唐高級私學講學的內容較為廣泛,主要涵蓋以下內容:“三禮”學、《易》學、《春秋》學、《漢書》學、譜學、《文選》學、文學、科學技術等。

四、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一)學校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隋朝的學校已經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并存的局面,中央官學設置有五學,地方官學設立的有州縣學。但是受到政局的影響,并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學校體系。唐朝的官學較之隋朝有了較大的發展,唐朝的中央官學增設了律學,也設置了一些專科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專門人才。唐朝地方官學按照州縣規模定額設置,在州一級設置了醫學校,使醫學教育得以進一步推廣。地方官學還承擔起為中央官學輸送生源的職責,使得地方官學與中央官學有機銜接。隋唐時期的官學在教育體系中是教育的主干,承擔著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的雙重職能,私學作為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承擔起了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重要任務。隋唐時期的學校教育體系的形成,對后世封建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教育行政分級管理體制得以確立

隋以前,中央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管理學校教育的機構,由負責禮樂的太常寺兼管學校。從隋朝開始,為了加強對教育事業的管理,中央官學由之前的附屬機構變為獨立機構,開始從太常寺分離,設立國子學專門管理教育事務。國子學后來改稱為國子監,國子監既是當時的高級教育機構,又是教育行政機關,國子監行政長官負責管理中央官學,地方官學由州縣長官負責管理,專科學校則由對口的行政部門管理,教育行政分級管理體制得以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三)學校內部教學及教育管理制度日趨健全

隋朝以前的官學,教育教學管理也有一些規定和慣例,在正常條件下,這些規定和慣例還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到了社會動蕩或管理松懈階段,原先的教育規定和慣例就會失去功效,難以保證正常的教學和管理秩序。隋唐時期對于學校教學和管理制度進行了重新修訂,將之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得隋唐時期的入學年齡和資格、學校禮儀、教學內容、考試制度、教學管理、違規懲戒、休假處理等方面都有了具體的規定,違犯規定會受到法規處理,保證了學校教學得以依法管理。

(四)專業教育受到重視

隋朝以前的中央官學,基本沿襲漢朝太學的傳統,只重視五經的傳授,即使與經學密切相關的史學、文學,到了南北朝時期才被列入官學課程,設學傳授,科學與技術方面的人才也被忽視,也沒有獨立設置專業對其進行專業培養。這種情況到了隋唐時期發生了轉變。由于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以滿足國家行政管理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在國子監增設算學來培養算學專門人才,在太醫署附設醫藥專科學校來培養醫學專門人才,此外還包括其他的一些專科學校的設立,滿足了國家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隋唐的專業教育得以快速發展。

(五)學校教育與行政機構及事務部門的結合

隋唐政府下設的管理機構,下設一些事務部門如司天臺、太醫署、太仆寺等,這些事務部門集中了一批專業人才,并擁有必要的物質設備,它們肩負雙重任務,既為政府提供專門服務,又擔負起為國家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學生有機會把專業知識學習與專業實踐結合起來,實現了學校教育與行政機構及事務部門的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虹口区| 锡林郭勒盟| 常山县| 七台河市| 桐庐县| 阳城县| 石林| 崇信县| 通山县| 瑞昌市| 响水县| 黔南| 德格县| 内乡县| 六安市| 中超| 张家界市| 阜新市| 淄博市| 南皮县| 迁西县| 鄂尔多斯市| 静安区| 晋州市| 玉树县| 太康县| 吉林市| 泾川县| 江津市| 云和县| 长岛县| 广汉市| 寻甸| 客服| 扶余县| 佛坪县| 平潭县| 固始县| 响水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