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史稱“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分封制社會向郡縣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經歷了巨大的動蕩。可以說,大動亂與大變革,就是這個時期的代名詞。紛亂的政局和頻仍的戰亂,卻為思想自由和文化繁榮提供了契機,使“政教合一”的模式松動乃至離散,從而為私學的發展和勃興,以及教育理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從“百家爭鳴”局面對此后中國歷代的深遠影響來看,戰國時代實可稱為中國教育活動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軸心時代”。(7)

一、官學的衰廢和私學的勃興

官學教育活動的衰落并非一日而成的,經歷了從西周末到春秋初較長時間的演變。整個春秋時期,見于史載的官學活動只有兩條:一條是《詩經·魯頌·泮水》中“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的詩句,描述的是魯僖公在泮宮設宴,慶祝戰勝淮夷的事跡;另一條是《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的鄭國執政子產“不毀鄉校”,被后人傳為德政之美談。

與官學衰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春秋時期私學則異軍突起。春秋時期的私學是在私人講學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后來逐漸發展、分化而形成了眾多學派。一般而言,“私學”具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私家學派,二是指私人教育形式。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互為條件的:私家學派是在私人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私人辦學要能生存和發展,也要以一定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為基礎。

二、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也稱稷下之學。因其校址選定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的稷門(西門)之外或稷山之下,故名。該學宮具備高等學府的特征,旨在研討高深的學術,是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縮影,且為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第一個有系統文字記錄的學校,也為后世書院的創立預行了奠基禮。

圖2-3 稷下學宮版畫像

1.稷下學宮的沿革

稷下學宮創辦于公元前307年左右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步入春秋以后,就成為與秦國并稱的大國強國。它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農工商并重,極大地活躍了新興封建經濟,為稷下學宮的創設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齊國統治者雄心勃勃,素有統一中國的雄志。他們在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的同時,在文化政策上采取開放政策,廣攬天下之士,為完成統一大業做好人才準備。稷下學宮正賴此環境而產生,它歷經齊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齊王共六代,跨越150年。

2.稷下學宮的性質、教學和管理

稷下學宮由政府出資辦理,這與西周官學的經費來源是一致的;稷下先生被授以上卿、上大夫、大夫、學士等官職,這與夏、商、西周“官師合一”的定制也是一致的。但它“既官既私”,又“非官非私”;它冠以國立大學之名,卻行以私學辦理之實;它在經費來源、教官授銜等方面類同于官學,卻在教育內容、管理方式等方面類同于私學。所以,稷下學宮的性質,可由“官私聯營”或“民辦官助”來概括。這種特殊性質的學校,實與后世“書院”的性質頗為相近。英國知名教授李約瑟(J.Neebham)便認為書院源于稷下學宮:“在中國,書院的創始可追溯到這個時期。其中最有名的是齊國首都的稷下書院。”(8)

稷下學宮的功能:一為議政,所謂“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9)證之;二為教學,所謂“齊田氏時善學者所會處”(10)證之;三為研究,所謂“各著書言治亂之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證之。

教學活動中的“期會”,既與議政相關,也與研究相關。所謂期會,即定期或約期舉行的學術論辯會。參加者,主體為稷下師生,其他為四方游士或朝廷命官;論辯時,既可侃侃道來,也可憤激陳言。期會實際成為各派私學宣揚各自學說的舞臺。這種講學活動,實際具有“百家爭鳴”的典型特征,進而促進了學術繁榮。孟子與告子有關“人性之辯”,孟子與淳于髡的“嫂溺之辯”,田巴與魯仲連的“離堅白、合同異之辯”,均有可能是稷下期會的論題。這種求同存異、以理服人的學風,賦予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韌性。

對于稷下學宮的管理,當政者亦取寬松、無為原則,不僅師生均來去自由,而且很少進行行政干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研究方向等方面,均取自由原則,以讓各家私學在競爭中發展或淘汰。《弟子職》為《管子》之中一篇,被認定為是稷下學者托管子之名所撰。其中系統規定了弟子事師、受業、饌饋、灑掃、執燭、坐作、進退之禮。郭沫若認為,《弟子職》“當是齊稷下學宮之學則”(11),類似今日之“學生守則”。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春期戰國時期,文獻記載的官學或者私學,也或者性質特殊的稷下學宮,都是屬于成人和高等教育性質。(12)至于兒童和小學教育,幾乎沒有一點材料,但是并不能就此認為當時不進行兒童教育。事實上,缺乏兒童教育這一環節,成人教育是銜接不上的。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觀發現一座戰國楚墓,出土了大批楚簡。其中有一枚簡上記載了兒童在家中要學習說話,練習樂器,以便上學后易于接受“六藝”課程。簡文寫道:“母教之七歲,教言三年……”《大戴禮記·保傅篇》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這與簡上所提“母教之七歲”是相符的。可見當時對學前兒童教育已有規定。至于相當于小學的兒童教育,因缺乏資料,難知其詳。不過,從這枚楚簡來推測,戰國時期存在著相當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學校是可以肯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丰台区| 河津市| 慈利县| 威信县| 赣榆县| 屏山县| 裕民县| 商洛市| 井陉县| 法库县| 建德市| 白城市| 育儿| 怀集县| 珠海市| 衡山县| 公主岭市| 和田市| 高要市| 丹棱县| 临颍县| 英超| 班玛县| 吉水县| 时尚| 长兴县| 永仁县| 万州区| 青阳县| 弥渡县| 浑源县| 阿拉善左旗| 西峡县| 田阳县| 绥德县| 宣威市| 遂溪县| 石城县| 龙南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