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西周的教育

代商而起的奴隸制國家周朝(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和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兩段。本節主要紹述西周的教育概況。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全盛時期,經濟上實行奴隸主貴族的土地國有制;政治上實行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分封制度,嚴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長幼、親疏之別;思想意識上由重神鬼逐漸變為重人事。這些就決定了西周“以禮造士”的文教政策,以及統治者對教育的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官守學業”的局面。

一、文教政策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將西周的教育特征歸結為“以禮造士”,這可視為西周的文教政策。這種文教政策,要求為國家培養通曉并遵循禮儀的文官。中國“文官政治”由此發端。《周禮·表記》載,周人“尊禮重施”,“先禮而后鬼”,這顯然與“以禮造士”密切相關。“禮”字的本義,《說文解字》有言:“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依此可知,它實指祭神的儀式和心態,其引申義為敬意、敬禮或禮貌。禮雖由殷人的尊神致祭而來,且周人也并不排斥對天命、鬼神的頂禮膜拜,但周朝卻賦予禮字“敬德保民”的嶄新時代內涵。所謂“先禮而后鬼”所表征的,是由“神本”向“人本”的回歸。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同時也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二、家庭教育

(一)西周的貴族家教

有關西周平民家教的資料,早已散佚。在《禮記訓纂·內則》中所錄載者,大體反映的是貴族家庭童幼教育的實況: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肇革,女肇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

具體說來,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①行為習慣。“教以右手”所依據者,為“從眾”原則;他如舉手投足,也均有軌義可循。②語言訓練。不僅須讀準字音,而且還要求流利表達,甚至男孩、女孩說話的音調也還要有所不同(男唯女俞)。③自我服務及修飾。包括穿衣戴帽、洗臉沐足等項。還包括男孩須系皮制腰帶(男肇革),女孩須系絲編腰帶(女肇絲)。④知識和常識。包括數數與“數日”,還包括辨識東、南、西、北各方或器物名稱(方名)。⑤倫理規范。包括:“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總之,“禮教”是家庭教育的重心所在。

(二)西周的宮廷教育

宗法制的“宗君合一”,為統治術的“家國一體”奠定了基礎。如此,國即“大家”,國君即“大家之長”;國君的教子之法,也就必然會影響無數“小家”。所謂“宮廷教育”,實則為“第一家庭的教育”。

西周的宮廷教育,首重胎教。胎教系指母體懷胎期間對胎兒所施加的影響。影響因素主要包括:①食物營養;②起居環境;③音樂繪畫;④行為規范;⑤情緒調控。賈誼在《新書·胎教》記有:“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據此可知西周胎教的主要措施。

西周的宮廷教育,還重視啟蒙教育。當太子或皇子出生后或在六七歲時,皇帝還專置“三公”,以協助自己教育皇子。三公為太保、太傅、太師的合稱,由在朝高官兼任。《大戴禮記·保傅》云:“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由于三公的施教場所須在外宮,因而須待皇子稍長而送出外廷受教。或識字讀經,或接受道德訓誡,或練習騎射,均具有啟蒙性質。

三、西周的學制及實施

依據后世所追記的材料,西周集前代學校之大成,組構出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

(一)西周的學制體系

西周的學制,可用“兩級兩類”來簡明概括。所謂“兩級”,一為“小學”(初等教育設施),一為“大學”(高等教育設施);所謂“兩類”,一為由中央政府出資辦理的“國學”,一為由地方政府出資辦理的“鄉學”。國學設于王都之中,鄉學則設于王都之外。具體設學情況詳見如下圖2-2:

圖2-2 西周的學校系統

下列幾處有必要說明:①國學與鄉學相對獨立,大體各自構成升續體系;但鄉校的“俊士”,可直接升于國學中的大學。②國學與鄉學都有小學建制。國學中的小學有兩種,一種設在宮廷附近的貴胄小學,一種設在郊區的一般貴族子弟小學。宮廷附近的貴胄小學有文獻記載。《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大戴禮記·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色,則如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設在郊區的一般貴族子弟小學有文獻記載。《春秋公羊傳解詁》(何休):“十月事訖,父老教于校室。鄉學之秀者移于庠,庠之秀者移于國學,學于小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秀者于天子,學于大學。”至于鄉學,是地方基層學校,均為小學教育機構。③大學分天子所設“五學”和諸侯所設“泮宮”。“五學”中的辟雍地位最高,設于大學中央,類同于“明堂”之設,為皇帝承師問道之所。其他“四學”,分設于辟雍四側,有分科設教之意:東序“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龠”,習軍事與祭祀;南學成均為學樂之所;西學瞽宗為演禮之所;北學上庠為學書之所。

(二)西周教育的實施

首先,關于“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教育管理體制。西周的教育行政并未專門化,既無專門機構,也無專門職官,而是與普通行政混為一體,由行政官員兼任教官與教職。就大學中的“四學”而言,東學由“樂師”主之,南學由“大司樂”主之,西學由“禮官”主之,北學由“詔書者”主之。國學中的其他職官,尚有“師氏”“保氏”“大胥”和“小胥”。

其次,關于小學和大學的學制。學制建設是教育體制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正規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教育自身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禮記》對西周學制的論述,分大學和小學兩級。關于各級的修學年限,小學無具體記載。據其他典籍記錄各學入學的年齡看,“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此大學之禮也。”(《禮記·保傅》)據此,入小學到大學的修業年限為七年,可知小學的修業年限為七年制。(5)關于大學的修業年限,據《禮記》記載,西周有一個九年制從初級到高級的完整的大學學制。初級“小成”階段為七年分四級,高級“大成”分兩年,完成即結業。

綜合各種文獻,西周時國學中的小學入學年齡有八歲、十歲、十三歲、十五歲等說法,大學入學年齡則有十五歲、十八歲、二十歲之說。如今通常認為,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的是王太子;十三歲入小學、二十歲入大學的是指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子;十五歲入小學、十八歲入大學的是指“余子”(即大夫、元士之妾所生之子,亦稱“眾子”)。可見,身份地位越高者,其子弟入學年齡越小,反之則越大。入學年齡的不同,絕非由學生素質高下所決定,同樣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度對受教育權利的規范和制約。相比國學,鄉學的入學資格較為寬松。除一般奴隸主的子弟外,部分庶民及平民子弟亦可入學學習,學習內容為初等教育性質。至于其入學年齡,古籍記載不詳。

最后,關于小學和大學“六藝”教育內容。《周禮·地官》載,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大體說來,“六德”和“六行”屬社會教化的內容,而“六藝”方為學校教育的課程。不論是小學或是大學,都是以“六藝”為基本學科,但在要求上有層次的不同。書、數稱為“小藝”,是小學的主要課程,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大學的主要課程。“六藝”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元素:既重思想道德,也重文化知識;既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注重實用技能的訓練;既重視文事,也強調武備;既注重行為規范的禮儀養成,也關注內心情感的表達。簡言之,其中包含了德、智、體、美多方面的教育意蘊。因此,將“六藝”教育稱為我國最早的、自成體系的“素質教育”或“和諧教育”,是毫不為過的。(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奇台县| 兴义市| 弥勒县| 上杭县| 特克斯县| 东乡县| 白玉县| 成安县| 铜鼓县| 广元市| 新巴尔虎左旗| 鲜城| 九江市| 溆浦县| 邵阳县| 五指山市| 大邑县| 洛阳市| 庆云县| 桐梓县| 乐昌市| 东山县| 顺平县| 奉贤区| 呼玛县| 孝义市| 福海县| 攀枝花市| 涪陵区| 登封市| 乌什县| 临桂县| 门头沟区| 广州市| 庆城县| 宝丰县| 庆城县| 伊金霍洛旗| 阳山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