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教育簡史
- 黃思記 黃寶權 王立
- 1750字
- 2020-09-09 18:03:16
第一節 夏商的教育
一、夏朝的教育:學校的萌芽
依照通史慣例,我們以夏朝(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為我國王朝之始。(2)需要特別關注的是,2019年7月6日10時42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從學術上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但是,這并未否定夏朝的存在,只是有可能將中國最早的王朝的“桂冠”從夏朝“頭上”移走。

圖2-1 良渚古城遺址
從理論上講,夏朝具備了出現學校的條件:第一,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階級社會。據歷史傳說,夏部落的首領禹的兒子啟,廢除推選的“禪讓”制,正式揭開了奴隸社會的帷幕。第二,它是個金石并用的時代。當時的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農業已發展到人工灌溉的百谷種植,手工業也發展到能鑄造繪有多種花紋圖案的陶器和青銅器。第三,出現了原始文字,并已有脫離生產勞動的文化人員——“巫人”。另外,先秦時期典籍《左傳》《國語》等書多處引用了《夏書》的材料,說明夏朝已經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
古籍中關于夏朝學校的記載也頗多,教育機構的名稱主要有庠、序、校等,如《禮記·明堂位》:“序,夏后氏之序也。”《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由于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地下文獻論證夏朝確已有學校的存在,因而只能做某些推論。據許多學者考證,“庠”乃沿襲舜時的名詞,為養老兼教育的場所。“序”則為習射的場所,后來成為軍事教育的機構。“校”與“序”相似,也是一種軍事體育性質的教育機構。《史記·儒林外傳》記載:“鄉里有教,夏曰校”。另外,《古今圖文集成·學校部》載:“夏后氏設東序為大學,設西序為小學。”由這些史料可推知,夏朝分級設學,“校”是夏朝等級較低的鄉學,而“庠”“序”則是較高等級的教育活動的場所。
在教育管理方面,夏朝設置司徒主管國學的教育教化事務,設置瞽、黨正、嗇夫等掌管地方鄉學的教化。在學生管理方面,夏朝從入學程序到管理方式再到考核,都有一定的規定。《夏小正》載:“二月……丁亥,萬用入學。”這是我國入學和學年的最早記載。
夏朝的庠、序、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盡管它們不同于后來的專門教育機構,只是一種政教合一的場所,但后來的專門學校由此孕育。這標志著我國古代文明時代的到來。(3)
文教政策是國家和政府制定與頒布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總方針。從僅有的文獻中,可大致辨識此時期的文教政策的面目。宋元之際的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將夏朝教育的特征歸結為“以射造士”。其實,以射造士亦可視為夏朝的文教政策,它旨在為國家培養精通射術的武士。夏朝的立國,與武力征服有關。甲骨文中的“夏”字,像人“秉鉞講武”之形,故夏朝“為政尚武”似可成立。
二、商朝的教育:學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商湯滅夏,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從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而言,商朝已經完全具有成熟的產生學校的條件。
關于商朝的學校教育機構的名稱,地下文物也有實證。結合古籍的記載,商朝的學校機構主要有庠、序、學、瞽宗四種。
商朝的學校已有小學、大學之分,古籍對此多有記載,如《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右學,大學,在西郊;左學,小學,在國中王宮之東。《禮記·明堂位》:“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而作樂于瞽宗。”重要的是近年來在甲骨卜辭中已發現了“大學”和“小學”的字樣,進一步證明商朝學校已分為兩級施教。(4)
據甲骨文和古籍所載,可以肯定商朝小學進行讀、寫、算的教學。甲骨文中發現不少練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重復刻著從甲子到癸酉十個干支,其中一行刻得整齊精美,其他四行則字跡歪斜,顯得頗不協調。據郭沫若的分析估計,那一行整齊精美的字是老師刻的字樣,另外四行是學生的練習。這是商朝小學識字、習字教學的實際物證。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將商朝教育的特征歸結為“以樂造士”,這也可視為商的文教政策。這種文教政策,要求為國家培養精通樂律、指揮歌舞、祀天祭神的巫師。《禮記·表記》有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由于殷人對鬼神的極度崇拜,祭祀也就成為商朝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既然祭祀如此重要,當然就離不開音樂、詩歌和舞蹈(“樂教”)。為了營造濃烈的宗教氛圍,“樂教”受到統治者的格外重視,在商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