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間正義理論
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城市危機。空間剝奪、空間隔離和貧民窟等城市空間問題最直白地描述了深刻的城市危機,并引起了學者們對城市空間的關注和反思。同時,傳統芝加哥學派城市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現實的危機,于是一些學者開始從馬克思主義中尋找對資本主義矛盾的解釋和批判。這些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新城市社會學和空間政治經濟學奠基者的列斐伏爾、大衛·哈維和卡斯特等人,以空間為突破口的政治經濟分析,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城市危機,解釋了城市空間問題,并且都論及或提出了空間正義的思想。到80年代后,隨著經濟重構、經濟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出現了空間不公的浪潮。空間像階級、種族和性別一樣成為經濟剝削和文化統治的一部分。城市空間正義問題因此成為西方學界廣泛討論和研究的熱點。空間正義的概念開始被正式提出,并得到了跨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特定的思想和內涵(曹現強、張福磊,2011)。
空間正義又稱空間公正,它是社會正義或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空間正義是指在空間生產和空間資源配置中的社會正義,存在于空間生產和空間資源配置領域中的公民空間權益方面的社會公平和公正,它包括對空間資源和空間產品的生產、占有、利用、交換、消費的正義(任平,2006)。空間正義的目標,就是在空間生產和城市空間資源配置領域中,實現公民空間權益的社會公平和公正。空間正義體現為空間權利、空間機會和空間結果的平等。空間權利的平等,即所有居民在生活空間體系面前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空間機會的平等,即所有居民都有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機會;空間結果的平等,即所有居民在空間享有上有大致相等的結果(高春花,孫希磊,2011)。
關于空間正義的理論內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高曉溪、董慧(2012)認為,所謂空間正義,是指空間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公平與公正。具體來說,空間作為物質性存在應保證不同階層主體平等地擁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空間產品的權利;此外,作為社會關系表征的空間形態應促進人本質的全面實現,公平地享有存在與空間中的各種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而不受其出身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從空間的物質維度來說,空間正義重點關注空間分配性方面的正義。從空間的社會維度來說,空間正義重點關注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主體除物質資源分配以外的空間權益。平剛(2008)提出,空間公正的理念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空間公正和環境綜合效應的關系。在一個“空間公正”的環境中,其空間環境所帶來的效應總和應該達到最大,包括空間參與、資源勻質、技術共享等方面都維持在一個高度公正的基礎上,即人均環境享有度達到最高。二是空間權益優先。在所有對空間公正有影響的因素中,空間權益應被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只有在保證起始權益的基礎上,才能使社區住民得到平等的發展機會,至于發展結果是否追求公平則不是主要問題。三是空間分配和空間開放原則。在這個問題上要把社區放到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去考量,社區空間分配的原則是以不損害整體社會中底層人口的利益為基礎,而社區空間也應具有向社會與城市開放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