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域化休閑空間:進入當代的文化生態壁龕
全域化的休閑空間成為非遺保護的創意化生產,這從觀念上來說是成立的。但從文化發展的歷史性和生態關系的角度,如何解釋這種特殊生態環境的存在?
在這里我們可以參考生態學的一個概念——“生態壁龕”。所謂生態壁龕,在生態學上是指與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關系的環境條件。在當代文化空間研究中可以用“文化生態壁龕”這個概念來分析和處理與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復雜性相關的文化生態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對文化生態環境根據與特定傳統文化形態的生存條件相關程度進行區分,找到與傳統文化的生存具有重要影響的相關條件,即文化生態壁龕。(8)
文化生態壁龕的存在是當代空間復雜性的一種表征。福柯所說的“異托邦”,即與一般人所意識到的空間并置交織的他者空間也可以從文化生態學的意義上理解為某種嵌入大生態環境中的異質生態壁龕。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構建的全域化休閑空間,實際上也是嵌入當代文化中的生態壁龕,即具有生態機制,與公共空間共生而又相對獨立的空間關系,也可以說屬于福柯所說的異托邦之一類。
那么這些形形色色異質的空間并置形態與日常生活空間形成的是怎樣的文化關系呢?福柯的答案是鏡像關系,即因為異質空間與人自身所處的現實空間相對而形成的反身意識。這是一個類似拉康式的精神分析解釋。實際上早在20世紀初期,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他那部名著《西方的沒落》中就已經指出,在同一空間中,內在并置的不同文化體系可能形成貌似融合而實際上相互擠壓的復雜混生關系。他把這種關系借用一個礦物學術語稱作“假晶”(pseudo-morphism)現象:
一種礦石的結晶埋藏在巖層中。罅隙發生了,裂縫出現了,水分滲進去了,結晶慢慢地被沖刷出來了,因而它們順次只剩下些空洞。隨之是震撼山岳的火山爆發;熔化了的物質依次傾瀉、凝聚、結晶……礦物學家把這種現象叫作假晶現象。(9)他用這個隱喻的概念來分析歷史上許多文化中內在的并置和沖突,比如他說近代的俄羅斯“上層社會的精神是西方的,下層階級則帶來了鄉村的心靈。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沒有互相了解,沒有交往,沒有寬恕。為了了解這一假晶現象的兩個代言人和犧牲者,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農民,托爾斯泰是西方社會的人就夠了……”(10)
斯賓格勒在書中強調的是兩種并置共生而又未涵化的文化之間的對抗性,這種內在的文化對抗性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已經成為更加嚴重的新問題。但實際上以相對獨立而又相關的生態壁龕形態形成的文化并置關系則可能成為另一種積極的文化生態——多樣化并置共生的、可分享的優化生態關系,也許這正是記憶場所保護行動的文化生態建設意義所在。
(1) 高小康,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藝術”資助項目
(2) [法]加斯東·巴什拉:《空間的詩學》,張逸婧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3) 皮耶·諾哈:《記憶所系之處》,戴麗娟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版,第三冊,第16-18頁。
(4)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Heterotopias. Architecture, Mouvement, Continuité 5 (1984):46-49.
(5) 《拉康選集》,褚孝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92頁。
(6)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Heterotopias.
(7) John Urry: 《游客凝視》,楊慧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8) 高小康:《文化生態壁龕:非遺保護的生態“紅線”》,中國文化報,2012年11月19日。
(9)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上冊,齊世榮等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30頁。
(10)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齊世榮等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