埏土為器
——探討當代陶藝匠心精神
摘 要:智者創物,埏土以為器,中國歷代有很多非常矚目的手工器物,從早期彩陶造型及裝飾紋樣,到青銅器皿的造型、功能及裝飾手法、精美的絲質服飾、髹漆器物、到宋代五大民窯瓷器、元青花瓷、明清彩瓷等。手工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一直在延續中發展,書寫著中國器物美學史。歷朝歷代重視手工藝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注重實用器物的美學觀,使中國手工器物融合物質之美與精神之美。古代造物思想,尊崇自然,注重材質,物我和諧等,對人性的尊重、對器物文化內涵的追求、對東方美學的詮釋等造物觀,始終影響著今天陶藝學子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創物;埏土為器;匠心精神
Abstract: The wise men, those who create new objects, always mix the clay with water to mold it into potteries. Thus, lots of greatly attractive handcrafts are left in all dynasties of china, from whatever the painted potteries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in the early period, to the mold, functions and decoration skills of the of bronze ware, the exquisite silk clothes, the ware with lacquer coating, and to porcelains from Five Folk Kilns in the Song Dynasty, celadon porcelain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decorative porcela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tc.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handcraft keep developing in a continuation and manage to write the aesthetics history of Chinese handworks. In all the dynasties, its inheritance and improvement were emphasized, along with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the practical objects valued a lot, which makes the beauty of the material and that of spirit of China's handworks merging together. The ancient thoughts in creation, which follows reverence for nature, focus on textur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s and others, and creation view, like the respect for human nature, the pursuit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artifac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stern aesthetics, all of these keep influencing the ceramic craft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nowadays.
Key words: creation; day modelling; spirit of craftmanship
造物本質上具有文化性,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的造物和造物活動作為最基本的文化現象而存在,它與人類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同步,并因為它的發生證實文化的生成。二是人類通過造物和造物活動創造了一個屬于人的物質化的文化體系和文化世界。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藝術就是自然與人,藝術的力量不言而喻。推動藝術文化向前發展成為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美育的弘揚與傳播,正是一代代有志之士不辭勞苦地為傳道、授業、解惑前仆后繼才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斷地傳承與發揚光大,與專業的藝術創作相較之,尊長恩師的言傳身教,不僅教導寫字畫畫,更教導做人做事,師者可能默默無聞地在講堂走完一生。而他教出的學生名揚天下,因而師者最令人尊重與敬佩。北宋大儒張載《正蒙》中有《大心篇》,說:“世人之心,止于聞見之狹。”“成心忘,然后可與于道。”求學不單是心,不單是物,需超越心、物。志有多高,認識就有多寬廣。當然,這里還包含才、膽、識、學,相濟而成。太史公司馬遷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然而自身的體認和實踐,是成功之首要。
日本一直強調“職人”和“匠人”文化,尊重手藝。敬重器物的“工匠精神”一直沒有缺失。“匠人”在日文中寫成“職人”,職人,是日語中對于擁有精湛技藝的手工藝者的稱呼,以前主要是指傳統手工業者,而現在許多掌握著尖端技術的制造業者也可以被稱作“職人”,雖然字面上看起來簡單,但“職人精神”代表著精益求精,堅韌不拔和守護傳統。因此在日本,“職人”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于自負的自尊心,并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這份自負與自尊,令日本匠人對于自己的手藝要求苛刻。這就是他們的“匠人精神”。日本的制陶匠人從江戶時代起,就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匠人文化。匠人們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對于他們,工作做得好壞,和自己的人格榮辱直接相關。正因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極度認真。對于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近于神經質的藝術般的追求。他們對自己每一件器物、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并以制作出自己的優秀作品而自豪和驕傲。
我們可以了解同樣創造優秀手工藝文化的匠人,在古代中國的境遇。不久前,電臺講述中國古代一個故事,大概內容是:有一位杰出的玉雕匠人,因為在雕琢的器物內刻有自己的名字,當時的皇帝非常不悅,將其關押,責令他不許署名,否則斬立決。皇帝令其重新雕琢一件作品,聰慧的玉雕匠人潛心創作出一件精美絕倫的曠世之作,并且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皇帝發現不了的地方,皇帝沒有發現名字,以為匠人折服了,為了自己的威嚴還是將匠人殺害。在千年后的今天,在故宮里人們發現玉器里隱藏的簽名,從中看到了中國匠人的智慧和堅持自己名譽的操守,以及對造物的信念和敬重。日本匠人可以有自己的窯號和署名并備受尊敬。而中國直到清末晚期陶瓷藝人才能署名,這種現象值得今天陶藝學子從多角度思考論述其中原因。
我們的歷史上是有匠人精神的。在我們的成語里,有個叫庖丁解牛的故事,幾乎所有的人都熟悉。聽過他的故事,我們無不驚嘆他的解牛技術。同樣是在創造了這個成語的《莊子》中,還有另外一篇,叫《達生》,其中也曾講到過一個“匠人”故事:有個叫梓慶的木匠,技藝非常了得,他用木頭雕一種樂器,叫鐻,見過的人都覺得精巧無比,只有神鬼之功才能做得出。魯王很驚嘆,就召見梓慶問:“這么精妙的東西,先生是怎么做出來的?”梓慶回答說:“我只是一個木匠,哪有什么奧妙呢?只不過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費精神,靜養聚氣,讓心沉靜。齋戒三天,我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我已不為外物所動,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然后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選擇好質地、外形最與鐻相合的,此時鐻的形象已經呈現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將全部心血凝聚于此,專心致志,精雕細刻,用自己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許因為這些吧。”
中國同西方國家一樣都有優秀的藝術審美和手工藝傳承,在歐美的文化中,古代優秀工匠,可以與藝術家和作家齊名,受到人們的敬重。西方國家通過各種設計運動,尤其是工業化革命以及設計美學思潮的發展,以手工藝、繪畫、建筑為基礎,發展出了現代設計,并且所有設計流派都帶有濃厚的西方古典美學內涵和創新思維,為了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進行了長期復雜成功的轉化,取得卓越的成績和形成豐富的理論思想,引領著世界時尚審美取向。
古代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設計美學觀念,恰好符合當今多元信息時代的新美學觀念。立足于解決人、物、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當代中國陶藝家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歷史傳承使命,在向傳統追尋文化血脈和靈感啟迪時,從文化的發展動因上解讀傳統,產生我們應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學觀,從而在作品中體現其獨特的創造性。
精神和文化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支柱,唯有能造出一流產品、一流作品的人,才能發掘出蘊含其精髓的精神和文化來,造不出一流產品的人,是沒有能力發掘其深層次的精神和文化的。但能造出一流的產品,只是就技藝而言,并不代表其在精神境界上也達到了相應的層次。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陶藝系注重傳承,創新教學理念。畢業生優秀陶藝作品展現當代青年陶藝家的追求,作品彰顯出當代語言、當代器物造型及思想的銳意,展覽注重陶瓷材料語言的創新及藝術本體語言的表達,注重自我的表達。強調作品的完整呈現和鮮明的藝術語言,不被時尚思潮左右,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思考創作主題的表達,探討當代手工藝的創新觀念、當代性和藝術感知的碰撞。作品具有鮮明的表現性符號和個人風格,能融入當代審美,體現當代藝術的價值追求,展示作品的內在視覺感染力,傳遞出當代藝術中的自我表達與情感凝聚的可貴。
羅振波作品不斷找尋屬于自己的藝術個性語言,強調手作能力。研究陶瓷材料的不同配比,燒成不同溫度所呈現出不同的發色,挑選出最佳的呈色,進而用于塑造自己的作品。在當代陶藝發展進程中,首先造型的原創性,材料的選擇及其燒成特色,最后的裝飾手法,關系到作品的品質呈現,一件優秀的陶藝作品包含著階段的創作觀念、專業的技藝并留存個人手藝的溫度。
羅振波作品《溯源》系列,運用拉坯的手法,塑造出別致獨特的造型,注重細節,強調作品的邊緣線,作品中心的形態、空間感、細膩的圓心,視覺中心處理的唯美、微妙,將技藝隱藏在作品里面,讓作品流露出迷人的氣息,舒適的觸覺,獨特的造型,愉悅的色彩和陶瓷材料的視覺魅力,作品整體呈現出優雅的氣質。《天地云間》《溯洄系列之二》《溯源系列之二》以“器”之道還本源之“心”。“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系列作品圍繞自身對器物空間的理解,每一個作品的創作思路體現了不同的“空間取舍”,作品以不同的材質本身為基礎,感受泥土帶給他陶藝最本質的追溯。
雖然當代陶藝的理念很重要,但是這些都是圍繞著一個重要的中心主線,那就是“美”。這種“內容”與“形式”組合而成的美,可以給人如洪鐘大呂般的震撼,如“無聲之樂”“大音希聲”“孤掌之音”。
藝術作品的“美”是簡單的,簡單到一眼看上去就會喜歡到愛不釋手,沒有原因也沒有道理,這是人類審美共同的公理。但就是這個“美”也是無比難的,難到為了達到效果,藝術家要不停提高技藝以及情操修養。真正好的東西可以經歷時間的淘洗越來越耐看,歷史篩掉多余而留下的是藝術作品純粹的精神與氣質。就像石濤畫語錄里說“太古無法,太樸不散,樸散法自立”。
器物通過形狀,材質;通過光線,還有影子,這些所形成的“物的語言”和“人的語言”創造出具有理性、感性、空間等特征,進而成為思考的工具;正因為有了這些器物,從而形成思想。這是摘錄日本著名建筑師黑川雅之聆聽美的語言。
創新是當代陶藝創作中的重要表現之一,研究生張一楊作品《風的痕跡二》,扯一段泥巴,用來記錄風的痕跡,泥巴身上的孔洞記錄了它的形狀。如果湊近聽,它們還保留著風的聲音。自然界中,能夠記錄氣流的媒介,只有土或者巖石了。這種土系元素先天的特性似乎一直被大家忽略了。張一揚通過模具的方式保留泥巴生動與自然的狀態,利用空壓機結合適合的沙粒,進行人工風化,整個過程沒有手的參與,只是控制氣流的方向、力度,觀察陶土在風沙下的生長。而這個結果,最讓大家驚喜的是,通過氣流作用,似乎被風沙侵蝕的孔洞還留著那個瞬間的聲音。
研究生葉鳳芬的作品《胚》,構思源自一種對生命起源的解讀,它以陶瓷的狀態呈現。“胚”是生命體的初期發育階段,作品“胚”的形體原型取自母體胚胎的稚形,一個正在等待被喚醒的小生命,它雖然看上去沒有任何的視覺、嗅覺甚至觸覺,但它肯定有某種潛意識里的感覺,在一個時空即將過渡到另一個時空,含著一腔的沖動,作品上的大塊符號以不同的顏色區分,代表了不同的空間,其實這些符號都是有方向感的,形成了兩個空間的不對等,實質上對“我”來說是一種落差美。“胚”的內空以骨架的狀態來呈現,每個生命體都有一個撐起它的框架,就像人類的脊椎。
研究生李蕓熱衷茶器創作,其中《野生系列》從2013年開始這一系列茶具的制作,源于對泥土與自然的熱愛,行走山林間能強烈感受到平時司空見慣的植物所形成的自然是多么的有力,萌生了要用天然的泥土來展現自然的念頭。不敢妄談造物,有的只是在世間留下一絲制作者的印記。以泥土本色燒制依托簡約的器形表現心中的自然。如尋常的雜草在平凡的背后蘊藏最強的生機,一種野生的力量。
在近二十年中國當代陶藝發展中,經歷對西方藝術模仿,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化內涵的思考,發展到拓展自己的視野,樹立自己的藝術觀點,進而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用自己的想法造就一個“藝術”的世界,形成當代審美意識,將具有對未來陶藝走向的啟示作用。
我國藝術的發展走向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發展的必然過程。融入中國傳統優秀元素,又不失現代的美感和國際上一些時尚元素。在時間和歷史的潮流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長避短,將中國當代陶藝引領到一個新的高度。
讓我們做當代手工藝的思想者和踐行者,不斷向內心追問,用東方美學理念和當代創新思維,立足于提升當代生活品質,倡導東方人文手工器物創作;培養具有東方審美意識和良好知識素養,崇尚匠心精神,兼具寬厚文化理論與藝術專長,了解中外藝術文化和古今思想,具有當代審美理念的陶藝家以及崇敬手工藝的創作性人才而努力前行。
(1) 戴雨享,男,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