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科技常識
- 陳丹陽編著
- 552字
- 2020-08-25 16:41:42
12 祖沖之是如何計算圓周率的?
一提起圓周率,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祖沖之的名字。這位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后7位數字,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精度在全世界領先了一千多年。那么,他是如何計算圓周率的呢?
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圓的周長與半徑之比是一個常數。約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認為圓周率的值為3,后人將其稱為“古率”。但“古率”與圓周率實際值相比明顯偏小,漢代的數學家就已發現這一問題,并想辦法加以修正。
到了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發明了一種叫作“割圓術”的方法。劉徽本打算計算圓的面積。他認為,可以在圓內不斷地畫內接正多邊形,當邊數無限增加時,多邊形的面積不就無限逼近圓面積了嗎?方法是在半徑為1的圓內畫一個內接正六邊形,求出其邊長。接著畫出內接正十二邊形求邊長,以此類推,直到內接正一百九十二邊形。劉徽算出的圓周率數值近似為3.14,后人將其稱為“徽率”。劉徽知道這個數值比圓周率的實際值要小一些。有人認為此后劉徽還算得圓周率約等于3.1416。
割圓術
祖沖之比劉徽晚出生將近兩百年,可惜他計算圓周率的方法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但今天的人們推斷,除了“割圓術”之外,中國古代還找不到其他方法可以將圓周率計算得如此精確。實際上,按劉徽的方法繼續割下去,當計算到正12288邊形和正24576邊形時,就可以得到和祖沖之相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