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高乃依
皮埃爾·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奠基人,文學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戲劇家。
一、生平與創作道路
1606年6月6日,高乃依生于魯昂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里,父親是水澤森林管理人。他有五個兄弟姐妹。高乃依九歲時進入耶穌會的中學讀書(如今成為高乃依中學),成績優異。他熱衷于塞內加和盧奇安的作品。高乃依于1622~1624年攻讀法律,1624~1628年成為魯昂法院的律師,但他膽子較小,又不善言辭,很少出庭辯護。他熱愛的是戲劇和詩歌。1628年,他買下水澤森林管理和法國海軍部的律師職銜,一直保持到1650年。
喜劇創作 1629年,他的第一個劇本《梅麗特》(Mélite)在巴黎上演,獲得成功,他第一階段的戲劇創作(1629~1636)開始了。高乃依曾愛上一個名叫卡特琳娜·余的姑娘,這段戀情是高乃依創作《梅麗特》的基礎。劇本描寫埃拉斯特愛上梅麗特,她卻無動于衷。他把心事告訴了蒂爾西斯,要他幫忙。但蒂爾西斯看到梅麗特以后,卻喜歡上她。埃拉斯特想報復,為了排擠情敵,他寫了兩封署名梅麗特的假信給菲朗德爾,菲朗德爾正在追求蒂爾西斯的妹妹克洛莉絲。蒂爾西斯以為他的意中人背叛他,感到絕望。梅麗特得知他快要死時昏了過去。有個鄰居告訴埃拉斯特,蒂爾西斯和梅麗特死了,埃拉斯特也失去了知覺,在昏昏然中看到自己被復仇三女神追趕。但蒂爾西斯和梅麗特并沒有死,他們結了婚,原諒了埃拉斯特的詭計。埃拉斯特則娶了克洛莉絲。高乃依把田園牧歌寫成一部平民喜劇,劇中雖然沒有可笑的人物,卻制造出笑料。高乃依認為這個劇本能“與自詡至今最美的作品媲美,使我聞名于宮廷”。
此后,高乃依力圖在巴黎站穩腳跟。他接二連三地寫出《克利唐德爾》(Clitandre,1632)、《寡婦》(La Veuve,1633)、《法院長廊》(La Galerie du Palais,1634)、《女仆》(La Suivante,1634)、《王家廣場》(La Place royale,1634)。其中,《王家廣場》敘述安日莉克和阿利多爾相愛,但阿利多爾要保持獨立,決定同姑娘分手,把她讓給自己的朋友克萊昂德爾。安日莉克收到一封阿利多爾寫給另一個女子的信,于是責備他,而年輕人反唇相譏。多拉斯特戀著安日莉克,他妹妹菲麗絲給他出主意,利用一對情人的不和,向安日莉克提出結婚。阿利多爾知情后,設計讓克萊昂德爾娶上安日莉克:他取得姑娘的原諒后,要她和自己私奔。他讓克萊昂德爾代替自己,拐走安日莉克。但克萊昂德爾在黑夜中拐走的卻是菲麗絲。安日莉克對阿利多爾的背叛感到氣憤,進了修道院。阿利多爾對這個意外的結局感到高興,他獲得了自由。
高乃依的聲譽日隆,黎世留把他結合到五人創作班子中,但高乃依喜歡獨立,不習慣約束,不久便離開了。他受到梅雷(Jean Mairet,1604~1686)的《索福尼斯布》(Sophonisbe,1635)獲得成功的鼓舞,寫出了第一部悲劇《美狄亞》(Médée,1635),卻失敗了。1636年,高乃依又寫出喜劇《可笑的幻覺》(L’Illusion comique)。這個劇本描寫普里達芒得不到兒子克蘭多爾的信息,找到魔術師阿爾康德爾,魔術師讓他看到兒子的活動??颂m多爾在替假充好漢的馬塔莫爾效勞,馬塔莫爾在吹噓自己想象中的豐功偉績。克蘭多爾和馬塔莫爾都愛上了伊莎貝爾,她的第三個追求者是阿德拉斯特。她的父親熱隆特徒勞地要女兒嫁給阿德拉斯特。馬塔莫爾聽到了克蘭多爾向伊莎貝爾獻殷勤的話。吃醋的阿德拉斯特突然而至,克蘭多爾因傷了他而被關進監獄,差點被處死,幸虧被一個女仆解救,伊莎貝爾準備同他私奔??颂m多爾卻遺棄了她。弗洛里拉姆親王也在追求伊莎貝爾,他的手下人刺傷了克蘭多爾。這一幕幕場面原來只不過是幻覺,很快被魔術師驅散了。克蘭多爾和伊莎貝爾私奔后來到一個劇團,演出一幕悲劇。普里達芒放心了,要到巴黎為兒子喝彩。此劇在20世紀獲得重新評價,被認為是一部出色的巴洛克劇本。
高乃依的喜劇創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只是由于他的悲劇和莫里哀的喜劇成就過于突出,才掩蓋了他早期創作的貢獻,不為人們所重視。但是,如果和已往的喜劇相比,就不難發現高乃依的早期喜劇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優點。高乃依善于把現實與幻想交織在一起。他在《寡婦》的《致讀者》中說:“喜劇只是我們的行動和言詞的寫照,而完美的肖像就在于相似?!庇纱顺霭l,他著意模仿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劇情置于真實的當代環境中,忠實地再現社會人物的舉止和語言。在《梅麗特》和《美狄亞》中,他甚至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了進去。然而,高乃依在真實中加進了最自由的想象。時而森林中響起雷鳴,時而魔術師的神奇洞穴藏在圖爾的農村中。人物就像神奇的走馬燈中的影像,出現在一個非真實的世界中。其次,高乃依的喜劇像泰倫斯的喜劇那樣,沒有丑角仆人,也沒有無所事事的人。人物對話自然,情節富有傳奇色彩,顯然受到田園小說《阿絲特蕾》的影響。某些有力的語句已經預示了他未來的杰作。
悲劇創作 1636~1652年是高乃依戲劇創作的第二階段,這是他的成熟期,以創作悲劇為主。《熙德》(Le Cid,1636)獲得空前的成功,是這一階段開始的標志,此劇于1637年初在瑪雷劇院上演。劇本取材于西班牙劇作家卡斯特羅的《熙德的青年時代》。故事發生在塞維利亞,老功臣堂·狄埃格當了太傅,激怒了另一個功臣堂·高邁斯,后者仗自己身強力壯,打了前者一記耳光,而不顧自己的女兒施梅娜是堂·狄埃格的兒子堂·羅德里格的未婚妻。被人打了耳光乃是奇恥大辱,堂·羅德里格不得不為父親雪恥,向堂·高邁斯尋釁決斗,并殺死了他。于是施梅娜要求國王主持公道,懲罰堂·羅德里格。公主暗中愛著堂·羅德里格,而堂·桑什愛著施梅娜,兩人都打著自己的算盤。堂·羅德里格找到施梅娜,要她親手殺死自己,他這樣做無非是要配得上她,而施梅娜要懲辦他也是為了配得上他。兩人都哀嘆自己的命運。這時摩爾人入侵,堂·羅德里格英勇殺敵,俘虜了兩個國王,獲得了“熙德”的稱號,意為君王。當施梅娜聽到國王說,堂·羅德里格戰死時,幾乎支持不住。后來她要求堂·羅德里格和堂·桑什決斗,她將嫁給勝者。私底下施梅娜不自覺地吐露真情,要堂·羅德里格取勝,并在國王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意。國王做出決定,兩個有情人在一年之后成婚。此劇由于沒有嚴格遵守“三一律”而遭到責難。在黎世留的授意下,夏普蘭寫出《法蘭西學士院關于〈熙德〉的感想》,批評這個劇本不遵守三一律。
高乃依回到魯昂,有三年時間遠離戲劇,他在醞釀如何寫出符合三一律的劇本。17世紀40年代高乃依寫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悲劇《賀拉斯》(Horace,1640)取材于羅馬的傳說,根據的是李維烏斯的記載而作。劇本描寫羅馬和阿爾巴兩城交戰,不分勝負,最后雙方決定各派三人決一雌雄。羅馬派出賀拉斯三兄弟,阿爾巴派出居里亞斯三兄弟。居里亞斯的姐妹薩比娜已經嫁給了小賀拉斯,而賀拉斯的妹妹卡米爾是其中一個居里亞斯的未婚妻。賀拉斯家斗志很高,老賀拉斯激勵孩子們完成職責,而居里亞斯家憂心忡忡。戰斗開始后不久便傳來消息,兩個賀拉斯戰死,第三個賀拉斯落荒而逃。老賀拉斯贊揚戰死的兒子,準備痛斥第三個兒子。羅馬國王隨后派瓦萊爾前來,向老賀拉斯表示慰問和祝賀。原來幸存的賀拉斯以逃跑為戰術。他沒有受傷,而三個居里亞斯卻受了傷,他們在追趕賀拉斯時拉開了距離。于是賀拉斯殺了個回馬槍,逐一殺死了三個居里亞斯。老賀拉斯又高興又驕傲,而卡米爾哭悼她的未婚夫,并冒犯她的兄弟和詛咒羅馬,被賀拉斯憤怒地殺死。正在追求卡米爾的瓦萊爾要求懲辦賀拉斯,而薩比娜提出由她來代替丈夫受過。老賀拉斯捍衛兒子。國王出面為死者舉行葬禮,以此替賀拉斯贖罪。此劇是獻給黎世留的,高乃依以此表明忠于王朝。
《西拿》(Cinna,1642)取材于塞內加的《論寬容》。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殺害了愛米莉的父親,她發誓要復仇。如果西拿殺死奧古斯都,她答應嫁給他。謀殺計劃將在第二天實現。但皇帝下令召來西拿和另一個密謀者馬克西姆。是陰謀被發現了嗎?原來皇帝厭倦了權力,想向他的兩個心腹咨詢,他是否要退位。西拿擔心皇帝跑掉,主張皇帝不要退位,馬克西姆則建議皇帝還給羅馬自由。馬克西姆暗中也愛著愛米莉,他向于福爾布討教,是否要去告密,除掉他的情敵。而西拿把自己的猶豫告訴了馬克西姆,他想使愛米莉讓步,但無情的少女要他遵守諾言。于福爾布按馬克西姆的主意,向皇帝告了密。奧古斯都考慮是不是要懲罰西拿?;屎罄蜣眮喺J為寬容才是上策。愛米莉獲悉皇帝知情后把西拿叫來。馬克西姆提出兩人一起潛逃,被她斥罵一通。皇帝要西拿回憶自己給他的恩寵,告訴西拿他已得知謀殺計劃。這時皇后把愛米莉帶來,她承認自己是主謀。馬克西姆也承認自己泄密?;实劭酥谱嵟?,寬恕了密謀者,讓他們臣服。
不久,高乃依娶了司法官的女兒瑪麗·德·朗佩里埃爾。他雖然住在魯昂,但常去巴黎,走訪朗布依府。1643年,他上演了悲劇《波利厄克特》(Polyeucte),此劇取材于10世紀的一部《圣徒傳》。劇本描寫公元250年,在亞美尼亞的梅利泰納,基督徒奈亞爾克催促改宗的亞美尼亞領主波利厄克特受洗。波利厄克特剛結婚,他怕妻子波莉娜不高興,而她做夢看到他死去。波利厄克特最后讓步了,告訴了憂心忡忡的妻子自己已改宗。波莉娜告訴斯特拉托尼斯,她從前愛過一個羅馬的騎士塞維爾,只是由于他沒有財產,父親費利克斯反對這門親事。塞維爾去打仗了,以求戰死。費利克斯現在當了亞美尼亞的總督,而波利厄克特是貴族首腦。她在夢中見到塞維爾殺死波利厄克特,他戰勝了波斯人,成為皇帝的寵臣,他要向天神作祭獻。費利克斯要女兒說服塞維爾讓步,但她還愛著塞維爾。塞維爾克制著不再見到波莉娜。波莉娜希望波利厄克特別去見塞維爾。波利厄克特想毀掉神廟中的偶像。波莉娜知道波利厄克特改宗后,想說服他改變主意,而波利厄克特反而要她改信基督教,他就義前將妻子交托給塞維爾。費利克斯想說服女婿,毫無作用。波莉娜看到丈夫犧牲后,改信了基督教。塞維爾受到震動,答應要設法結束迫害基督徒的行動。
1643~1644年,高乃依發表了一部悲劇《龐培之死》(La Mort de Pompée)和一部喜劇《說謊者》(Le Menteur)。前者取材于盧奇安的作品;后者取材于西班牙劇本,敘述多朗特來到巴黎的杜依勒里宮,認識了克拉麗絲和她的表妹呂克蕾絲,他虛構戰斗故事迷住了她們??墒撬植磺逅齻儌z,以為愛的是呂克蕾絲,其實她是克拉麗絲。阿爾西普也愛著克拉麗絲,因此引起了他的嫉妒。多朗特的父親吉龍特想讓兒子與克拉麗絲結婚,而多朗特總是制造誤會,讓父親相信他已經結了婚。他對克拉麗絲說自己愿為呂克蕾絲而死,使克拉麗絲感到氣憤。吉龍特想認識媳婦,多朗特讓他以為媳婦快生孩子了。最后吉龍特發現了多朗特的騙局。多朗特把克拉麗絲讓給了阿爾西普,他以為自己愛著呂克蕾絲。
黎世留去世時,高乃依不表示哀悼。馬扎蘭任首相后,給了高乃依2000法郎年金,為了表示感謝,高乃依寫出《羅多古娜》(Rodogune,1644)。這出悲劇敘述敘利亞王后克萊奧帕特爾殺害了丈夫,囚禁了丈夫要娶的第二個妻子羅多古娜。由于她的雙胞胎兒子都愛上了羅多古娜,她假裝同意讓大兒子繼承王位和娶上羅多古娜。但克萊奧帕特爾在兒子們面前發泄她對羅多古娜的仇恨:登上王位的兒子必須將羅多古娜的頭獻給她。羅多古娜做出反抗,她向兩個王子宣稱,誰殺死自己的母親,她就嫁給誰。克萊奧帕特爾將羅多古娜和王位給了大兒子,想挑起小兒子的嫉妒,卻未能得逞,于是決定讓兩個兒子和羅多古娜一齊死去。在大兒子安蒂奧舒斯即位時,傳來他的弟弟被害的消息??巳R奧帕特爾飲下毒藥死去,死時詛咒兒子和羅多古娜。
1645年,高乃依發表了悲劇《純潔的泰奧多爾和殉教者》(Théodore vierge et martyre),1647年發表了《埃拉克琉斯》(Héraclius)。同年他進入學士院,受馬扎蘭之托,寫出《安特洛梅德》(Andromède),緊接著又寫出喜劇《堂·桑喬·德·阿拉貢》 (Don Sanche d ’Aragon)。這個劇本描寫堂娜·萊奧諾爾·德·阿拉貢被剝奪王位后,同女兒艾爾薇躲到卡斯蒂葉的女王堂娜·伊莎貝拉的宮廷里。伊莎貝拉要從三個伯爵中挑選一個做丈夫,但她被不明身份的騎士卡洛斯所吸引。卡洛斯向三個伯爵挑戰,只有阿爾瓦接受挑戰。但阿爾瓦愛著艾爾薇,伊莎貝拉要他放棄挑戰。這時人們紛紛傳說阿拉貢的合法繼承人并沒有死去,他正在為伊莎貝拉效勞:人人都認出卡洛斯就是王子,而卡洛斯卻自稱是漁民之子。真相終于大白:人們在一個匣子里發現一封信和一些肖像,卡洛斯確實是堂·桑喬·德·阿拉貢??ㄋ沟偃~的女王嫁給了他,而讓堂·阿爾瓦和艾爾薇結合。
1651年,高乃依寫出悲劇《尼科梅德》(Nicomède)。劇本敘述比提尼亞國王普呂齊亞斯順從妻子阿爾西諾埃的意愿,遠離前妻之子尼科梅德。但王子不怕后母要暗殺他,來到宮廷保護他的情人、亞美尼亞女王拉奧蒂絲,因為阿爾西諾埃要把她嫁給自己的兒子阿塔爾。國王對尼科梅德回來很惱火,要他接待羅馬大使弗拉米尼烏斯。大使要為在羅馬長大的阿塔爾向拉奧蒂絲求婚。尼科梅德向大使表示,拉奧蒂絲作為女王有權選擇她喜歡的丈夫。國王和羅馬大使徒勞地向拉奧蒂絲施加壓力。正當尼科梅德表示要向父王揭發后母的陰謀時,國王把他召去,要他澄清王后對他的指控。阿爾西諾埃的謊言被拆穿后,要求尼科梅德原諒。國王要尼科梅德在拉奧蒂絲和王位之間作選擇,尼科梅德放棄長子繼承權,只要求讓拉奧蒂絲自由選擇。國王生氣了,把王位讓給阿塔爾,將尼科梅德交給羅馬人做人質。但大使認為參議院會反對一個人掌握兩個帝國,不再支持阿塔爾與拉奧蒂絲結合。阿塔爾憤而決定幫助尼科梅德。人民也起來支持他。阿爾西諾埃建議把尼科梅德暗地里送到羅馬。這時傳來有個陌生人解救了尼科梅德的消息,人們涌向王宮。尼科梅德表現得寬宏大量。原來搭救尼科梅德的人是阿塔爾。
后期創作 自此以后,高乃依的創作在走下坡路。17世紀50年代高乃依發表了《佩塔里特》(Pertharite,1652)、《俄狄浦斯》(Edipe,1659),未獲成功。60年代他發表了《塞爾托琉斯》(Sertorius,1662)、《索福尼斯布》(Sophonisbe,1663)、《奧通》(Othon,1664)、《阿格西勞斯》(Agésilas,1665)、《阿提拉》(Attila,1666)。其中,《塞爾托琉斯》描寫同名老將軍到西班牙去發動人民反對西拉。他的副官佩爾培那嫉妒他的威望和王后薇麗亞特對他的愛情,打算暗殺他。塞爾托琉斯雖然愛著王后,但出于政治原因,準備把她讓給佩爾培那,而娶龐培遺棄的前妻阿莉絲蒂。薇麗亞特看不起佩爾培那,但要他幫她甩掉阿莉絲蒂,以證明他的愛情。龐培向塞爾托琉斯提議回到羅馬,屈從于西拉。塞爾托琉斯不答應,卻要龐培同他聯合,反對暴君。西拉退位后,佩爾培那派人暗殺了塞爾托琉斯,王后厭惡地拒絕了他的求愛。最后,龐培把佩爾培那處死,與阿莉絲蒂再婚。
《奧通》也是一出復雜的政治悲劇。這個劇本描寫老皇帝加爾巴要選擇一個繼承者。元老院議員奧通想追求執政官之女普洛蒂娜,但執政官鼓動他去娶皇帝的侄女卡米爾,她愛著奧通。被解放的奴隸馬蒂安也愛著普洛蒂娜。禁軍首腦拉庫斯主張皇帝選中皮宗,因為皮宗容易駕馭?;实坌及芽谞栙n給皮宗,她不同意;皇帝又讓她同奧通結婚,奧通拒絕了。普洛蒂娜想同馬蒂安結合,讓奧通掌權,而他寧愿同她一起死去。士兵嘩變,支持奧通,不顧皇帝把權力交給了皮宗。傳言奧通被殺,其實死的是皮宗,其余人包括皇帝也死于非命。普洛蒂娜因父親死去,一時不愿嫁給奧通。
《阿提拉》的同名主人公想分裂法蘭克人和羅馬人,以便戰而勝之。他在羅馬皇帝的妹妹奧諾麗和法蘭克人國王的妹妹伊爾多娜之間作選擇。他向小國國王阿爾達里克和瓦拉米爾討主意,而他們兩人卻和兩位公主相愛,不過兩公主分別出于驕傲和仇恨,希望征服匈奴人國王阿提拉。阿提拉其實愛著伊爾多娜,但他選擇了奧諾麗,因為羅馬王位空缺。奧諾麗知道阿提拉愛的是別人后,對他進行威脅。阿提拉獲悉自己有兩個情敵后,提出讓阿爾達里克和伊爾多娜結婚,條件是殺死瓦拉米爾,阿爾達里克不愿做這種卑劣的事,他和瓦拉米爾聯合起來反抗阿提拉。阿提拉鼻孔出血而死。兩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時期,拉辛的崛起使高乃依黯然失色。高乃依于1670年上演的《蒂特和貝蕾妮絲》(Tite et Bérénice)顯然不及拉辛的《貝蕾妮絲》。1674年,高乃依上演了《蘇雷那》(Suréna),描寫帕特人的國王奧羅德靠了他的大將蘇雷那保住了王位。他的兒子帕柯呂斯要娶亞美尼亞的公主厄麗蒂絲,但她暗中愛著蘇雷那,而帕柯呂斯為蘇雷那的妹妹帕爾米絲所愛。王子得知自己有個情敵后,向帕爾米絲表示只愛她,如果她肯透露情敵的名字的話。但帕爾米絲不愿透露出自己的哥哥。國王憎恨蘇雷那,害怕他的影響,為了拴住他,想把自己的女兒芒達娜公主嫁給他,蘇雷那拒絕了。帕爾米絲和厄麗蒂絲相互指責造成了蘇雷那的危險處境。為了抗拒國王的安排,蘇雷那寧愿流放,他終于被國王暗殺了,厄麗蒂絲聽到這個噩耗后,痛苦而死。
高乃依自此以后輟筆,隱居家中。然而他的悲劇并沒有失去觀眾。1676年在凡爾賽就上演了他的六個悲劇。在國外,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的觀眾十分贊賞他的戲劇,英國的本·瓊生被稱為“英國的高乃依”。歌德認為:“高乃依的情節非常崇高,以致鍛造出英雄的靈魂?!蹦闷苼稣f:“如果他還活著,我會讓他當親王?!?/p>
高乃依晚年生活在經濟拮據之中,從1663年起發給他的2000利弗爾津貼在1674年被中止了,七年之后才恢復,但也只是斷斷續續地發給他。他于1684年10月1日逝世。
二、悲劇的思想內容
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奠基者,高乃依的戲劇,尤其是悲劇,體現了17世紀法國封建社會向絕對君權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精神風貌。高乃依在《論詩體劇》中指出:悲劇“要以有名的、不同尋常的、嚴肅的情節作為題材”。這句話概括了他的悲劇的基本內容,三個形容詞規定了他的悲劇的取材原則。
題材特點 所謂有名的情節,指的是取自歷史或者傳說的有名插曲,這就排除了隨意杜撰的情節。高乃依喜歡從歷史,特別是從羅馬史中擷取題材,如《賀拉斯》《西拿》《龐培之死》等,超過從神話中汲取的題材,如《安特洛梅德》《俄狄浦斯》等。既然是有名的歷史傳說,就很難對其進行隨意的加工。既然是有名的歷史人物,其地位就不同一般,他們是君主、統帥、公主、王子和大貴族,并且往往是圣人或英雄。
所謂不同尋常的情節,指的是:“重大題材,它們強烈地掀起人的激情,使之同責任準則和血緣親情產生激烈沖突,始終應該超過逼真,如果觀眾不在具有巨大威望的歷史權威的支持下,或者不在一致輿論的考慮的支持下,那是找不到相信者的?!边@句話的前半部分指明悲劇應該描寫重大事件,以維護責任、榮譽為戲劇沖突。這句話的后半部分表明,高乃依的悲劇一旦不是建立在人人接受的歷史或傳說的基礎上,那就可能缺乏真實性。例如,在《賀拉斯》中,決斗雙方有親戚關系,其中一個賀拉斯戰勝了三個對手,又殺死了他的妹妹,很難想象出更異乎尋常的情節了。但高乃依認為這是典型的悲劇題材,正如布瓦洛所說:“真實有時候可能不一定逼真?!痹谶@種情況下,高乃依喜歡復雜的情節,在這方面,他與拉辛不同。在構思《蒂特和貝蕾妮絲》時,他覺得蘇埃托納提供的材料不夠豐富,于是在“蒂特—貝蕾妮絲”這對人物之外,又加上“多米蒂安—多米特”這另一對。然而,過于復雜的情節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在《熙德》中,他加上了公主對羅德里格的愛情,以致違反了三一律?!栋@肆鹚埂返那楣澑鼮殄e綜復雜,人物的身份顛倒,愛情糾葛交錯,令觀眾分散了注意力。
所謂嚴肅的情節,指的是:“它的崇高要求關系到國家的重大利益,比愛情更崇高、更剛烈的激情,比如雄心或復仇,而且它要求描繪出使人產生恐懼的、比失去情人更大的不幸?!比绻粚懙弁醯膼矍?,而他們的生命或國家不是處在危險之中,那就不成為一部悲劇,只能成為一部像《堂·桑喬·德·阿拉貢》那樣的“英雄喜劇”。如此看來,高乃依寫的往往是政治悲劇。國家事務在他的悲劇中占據重要位置:在《賀拉斯》中,兩家三兄弟的決斗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在《西拿》中,主人公的選擇牽涉到國家權力歸誰掌握;在《尼科梅德》中,主人公反對羅馬對東方的統治;在《熙德》中,羅德里格戰勝摩爾人,也挽救了國家。人物的激情是崇高的、剛烈的,愛情的位置不像在拉辛的劇本里那樣重要,而是只占第二位,因為愛情“充滿了軟弱”,愛情要讓位于榮譽觀念,復仇、嫉妒和野心主宰著人的行動?!读_多古娜》中的克萊奧帕特爾殺死了丈夫,因為他要休掉她,再娶羅多古娜;繼而她了解到兩個兒子都愛上了羅多古娜,便向兒子們提出,誰殺死羅多古娜,就把王位給他,遭到拒絕后,她要將兩個兒子置于死地。這是一個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三世式的人物。
榮譽觀念 顯而易見,高乃依的悲劇同榮譽、責任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劇中人物思想的斗爭和彼此的沖突圍繞著它而展開,構成了劇本的主要矛盾?!段醯隆肪哂写硇?。在這部劇作中,是維護封建榮譽和社會責任呢,還是成全一對貴族青年男女的愛情,貫穿了全劇。這個矛盾看來不可調和。根據傳統的觀念,人必須絕對服從榮譽和責任的要求,愛情、婚姻、個人利益只能拋在一邊。男女主人公的行動確實把榮譽和責任放在第一位,只是最后國王出面干預,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才得到了妥善的解決。劇本既照顧到榮譽和責任觀念,又顧全個人利益和個人幸福,體現了時代精神,表現了兩種意識形態的妥協調和。正因如此,《熙德》成為古典主義第一部典范作品。
劇本一開始就把主要人物放在兩種思想意識的尖銳沖突中,最后以明智的妥協導向矛盾的解決。男主人公羅德里格被迫要為父親雪一記耳光之恥而去找情人的父親時,內心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我的愛情向我的榮譽展開斗爭:
要替父親報仇,就得失去情人?!?/p>
一方面是高尚而嚴厲的責任,
一方面是可愛而專橫的愛情!……
對情人像對父親,我都負有義務;
復仇會引起她的仇恨和憤怒,
不復仇會引起她對我的蔑視。
復仇會使我對夙愿不再忠誠,
不復仇又使我和她不再相稱。
這段獨白寫出主人公對個人幸福的追求,它與封建榮譽觀念發生了尖銳沖突。他先是覺得“沒有勇氣的戰士和負心的情人”同樣不可取。雖然他“喜歡施梅娜勝過自己的生命”,但“喜歡榮譽勝過施梅娜”。理性告訴他,“這個愛情不可?!?,因為他不能“任憑全西班牙在我身上加上個不能善保家聲的不肖之子的名字”。于是感情向理性屈服,“這樣遲延實在不該,這樣猶豫真該慚愧。”他的父親堂·狄埃格對他說:“我們只有一種榮譽,而姑娘多得很!愛情僅是快樂,榮譽是種責任。”他決定先為榮譽替父親報仇,再到施梅娜面前去聽候愛情的宣判。為了使羅德里格得到解救,作者安排了殺敵立功,國王賜婚的情節。這樣,羅德里格便成為貴族和資產階級都能接受的英雄:他既是忠君愛國的勇士,又是貴族家庭的孝子,同時又顧全了個人的幸福。至于女主人公施梅娜,當她聽到羅德里格和她的父親決斗時,對封建道德發出了抗議:
可詛咒的虛榮心,可厭惡的瘋狂,
最明達的人也要受殘酷折磨,
榮譽呀,你毫不照顧我最親切的愿望。
當她知道羅德里格殺死她父親時,內心激烈斗爭:“我要他的腦袋,卻又怕得到它: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懲治他!”“我應該追索他,而又不懲罰他”,她本應要求他死,但是她“唯一的愿望是毫無作為”。她斗爭的結果是向愛情讓步,她是否得到羅德里格的頭已無關緊要,她應該做出犧牲,而不是由她的情人做犧牲。真正的英雄主義不在于復仇中,也不在死亡中,而在愛情的升華中。她雖然要求國王主持公道,但羅德里格來見她,要她決定自己的命運時,她又不許羅德里格被打敗。她矛盾的心情表明她維護封建榮譽的決心并不大,很容易接受妥協性的安排??傊?,高乃依通過榮譽與愛情相沖突時如何行動的描寫,以形象化的手法體現了17世紀的法國貴族與資產階級相妥協的政治局面。
《賀拉斯》的描寫卻不同,高乃依在劇中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完全撇開了親情:“崇高神圣的權利摒棄一切禮俗,羅馬既選了我,我就義無反顧。當初懷著滿腔喜悅迎娶姐姐,今天以同樣的心情殺死兄弟。”賀拉斯殺死妹妹后說:“不要說什么她是我的妹妹親骨肉。咒罵祖國的人背棄了自己的家,父親絕不可能再認她;她把最親的人當作仇人,再無福享有這么親的情分。”他明確地宣稱:“不管我的國家要我去反對什么人,我都盲目而愉快地接受這份榮耀。”據分析,1639年在魯昂和諾曼底爆發了抗稅的起義,黎世留加以鎮壓。高乃依有可能通過此劇支持黎世留的鐵血政策。
《西拿》的主題又回到《熙德》的思想上去,但這回宣揚的是仁慈,將榮譽與仁慈調和起來。當奧古斯都皇帝得知西拿要謀殺他時,這樣說:“怎么!總是流血,總是酷刑!我已經厭倦殘暴措施了……砍掉一個頭會使千百個頭再生,而千百個謀反者拋灑的鮮血,使我的日子變得更可詛咒,而不是更安定。”皇后勸導他說:“您的嚴厲產生不了任何效果……在西拿身上試一下仁慈所能起的作用吧……懲罰他會使騷動的城市更動亂起伏,原宥他則會有利于您的聲譽;您的嚴厲措施只會使他們的人憤怒,但他們也許會為您的善心所懾服……總之,仁慈是最美的標志,它能使天下辨認出一個真正的君主。”皇帝對西拿采取寬恕的手段果然起了作用,西拿表示“做奧古斯都的奴隸是光榮的”。當時,黎世留對反叛的大貴族采取嚴厲鎮壓的手段,如1642年9月處死了散—馬爾斯。高乃依的劇本很可能對此做出了反映。
《波利厄克特》歌頌的是堅持宗教信念的榮譽。劇本選取了基督教即將確立的前夕,也就是早期基督徒的殉教精神,作為劇本的題材。劇中人物波莉娜這樣贊頌說:“死亡對他們來說既不是羞恥,也并非不幸……他們相信死亡給他們打開了天國之門,折磨、拷打、殘殺,那就都無所謂了,酷刑之對于他們,就如同娛樂之對于我們一樣,引導他們達到向往的目標,受盡污辱的死,他們稱之為殉教。”高乃依通過塞維爾因波利厄克特的殉難受到震動而準備實施容忍政策的描寫,宣揚了宗教寬容的思想。
《羅多古娜》描寫為了一己之利而不擇手段,將榮譽和責任踐踏在腳下的人物。劇本塑造了一個殺夫害子的惡女人——王后克萊奧帕特爾,她說:“只要我能報仇,就讓天塌在我身上……在敵人之后死去是美妙的。”但邪不壓正,她無法毀掉羅多古娜。正如高乃依所說:“她的所有罪行都伴隨著一個偉大的心靈,這個心靈是如此崇高,以至于人們在憎恨她的行動的同時,贊賞產生這些罪行的根源?!绷_多古娜依靠自己正直的心靈獲得了榮耀。
《尼科梅德》描寫通過爭取獨立獲得了榮譽。亞美尼亞女王拉奧蒂絲和王子尼科梅德心靈高尚,什么都不能使之屈服,他們的愛情堅如磐石,純如鉆石。劇本的次要情節描寫羅馬帝國對亞美尼亞的專橫態度,采取大國的霸權政策,遭到了小國的嚴正抗拒,為今日的導演所重視。
最后,《蘇雷那》描寫通過愛情取得榮譽。主人公蘇雷那為了愛情,甘愿流放,他雖然為國立下汗馬功勞,卻遭到國王的嫉恨,最后被國王暗殺。蘇雷那說:“我愿意愁腸百結慢慢銷蝕我,讓我長久地品味它的苦汁。死神不敢把我來搭救,我愿一直愛,一直痛苦,一直垂死。”只有帕爾米絲敢于同生活抗爭,但她在結尾受到嚴重的傷害,她禁不住憤恨地說:“上天,如果你肯正視人間發生的事,你的雷電是干什么的?”劇本要寫出人間充滿了非正義,為愛而死的人是崇高的。
國王的作用 主人公在維護和爭取榮譽的過程中,往往遇到巨大的障礙,這時,唯有國王出面才能解決問題。在《熙德》中,國王具有絕對權威,堂·高邁斯自恃有功,居然口出狂言:“國王雖然高貴,其實和我們差不多:他們像別人一樣也會出錯;這次選擇就對大臣做出證明:他們并不懂得酬答今日的辛勤。”國王勃然大怒:“攻擊我選擇的人,就是同我作對”;“他居然欺侮堂·狄埃格,蔑視國王!在我的宮廷中要我聽他的信口雌黃!”因此伯爵在決斗中被殺,他“所做的事似乎是咎由自取,他是那樣的狂妄”。國王在劇情的沖突中充當英明的仲裁人。在他的直接干預下,施梅娜才放棄了復仇的愿望,同意和羅德里格結婚。國王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是劇情發展不可或缺的人物。《賀拉斯》《西拿》等劇中的國王也是這樣,國王作為貴族和資產階級矛盾斗爭的調停人出現,也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國王的依賴和企望。
崇尚意志 在高乃依的悲劇中,意志力成為最高的品德,使人物能夠忠于榮譽向他們提出的要求。但是,意志的貫徹并不是沒有困難和抵抗的。除易沖動的性格之外,高乃依還描繪了具有人情味的人物,他們的意志壓倒了痛苦斗爭的弱點。有的人物在行動之前,要流露他們的悲苦心情。例如,居里亞斯毫無熱情地去履行職責,詛咒自己的命運;施梅娜、公主、羅德里格、波莉娜、塞維爾等不得不做出極大的努力去放棄他們的幸福;波利厄克特要艱難地戰勝自己的軟弱,才能自由地渴望殉教的神圣。相反,另外一些人物不知道內心痛苦,毫不猶豫地完成他們的崇高或罪惡的意圖。堂·狄埃格、賀拉斯充滿狂熱,不會憐憫;龐培的寡婦柯爾奈莉只想滿足自己復仇的愿望;尼科梅德不知恐懼為何物;克萊奧帕特爾肆無忌憚地行動。他們不同于一般的人。
高乃依從戲劇中排除了命運觀念,而這是希臘悲劇的靈魂。高乃依的主人公與希臘悲劇不同,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不再屈從超自然的力量:如果神靈作用于他,就像《波利厄克特》的主人公那樣,這不是要壓迫他,而是要幫助他。一般說來,這個人物逃避了不幸:他不由自主地卷進自己沒有預料到的悲劇事件中,卻從自身汲取力量,戰勝最大的障礙。因此,高乃依的許多悲劇都有美滿的結局,稱為悲喜劇更為合適。連《波利厄克特》也可作如是觀,因為殉教者把他的犧牲看成達到天上極樂的前奏。此外,人物引起的不再是恐懼和憐憫,而是贊賞,這是高乃依悲劇的主要動人之處。
總體而言,高乃依的悲劇,尤其是《熙德》《賀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體現了兩種力量處于平衡狀態的思想。高乃依往往通過劇本的結尾來表現這個思想。在《熙德》中,國王出面干預,讓施梅娜接受了妥協的安排,她同意和羅德里格結婚,只不過推遲了日期而已。在《賀拉斯》中也是由國王出面,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原諒了賀拉斯殺死妹妹的行為。在《西拿》中,奧古斯都皇帝從仁愛出發,寬恕了謀反者西拿,使西拿再次歸順。在《波利厄克特》中,基督教取得了立足之地,意味著政治和宗教的調和。這種表現調和、妥協的思想,正是當時政治的基本特點,也是高乃依的悲劇反映時代強音的體現。
三、藝術特點
雄辯與抒情 高乃依的戲劇藝術表現為雄辯與抒情相結合的特點。他對雙方辯論的政治爭執場面尤其偏愛。例如《熙德》第二幕第八場中,羅德里格面對國王,一方面是施梅娜的指控,另一方面是堂·狄埃格的極力辯護。在《賀拉斯》第五幕第二和第三場中,賀拉斯、瓦萊爾、薩比娜的爭辯和國王的判決構成論戰性極強的一場戲?!段髂谩返诙坏谝粓鰥W古斯都和馬克西姆、西拿的對話針鋒相對,兩個寵臣相繼爭辯,一個主張回到共和國,另一個主張維持帝國。在《尼科梅德》第二幕第三場中,尼科梅德和弗拉米尼烏斯之間產生激烈沖突,互不相讓。在《塞爾托琉斯》第三幕第一場中,龐培維護暴政,而塞爾托琉斯主張自由。有時這種爭辯采取了獨白形式,例如奧古斯都在第四幕第二場中的獨白;在《賀拉斯》中,第五幕有整整一場由一連串獨白構成。這種表達雄辯場面的說白極為有力。例如,當西拿支持皇帝維護帝國時,他以一個引導的詩句點出他要談論的話題,整篇話構成富有邏輯的、環環相扣的論證詞。在這種次序分明的爭辯中,高乃依還加上生動的表達。他具有一個大演說家的各種品質:詞匯豐富,大段臺詞按照呼吸的節奏來安排,用重復、比照的方法表達思想,從莊嚴到憤怒的轉換語調多變,鏗鏘有力的詞句不勝枚舉:“你活夠了嗎?——你怕死嗎?”“為父復仇的人是無所不能的,”“我只愛一個天主,世界的唯一主宰,”“來吧,我的兒子,來吧,我的血親,”“我眼里懷著的這種熱情,你知道這是他的血嗎?你知道嗎?”這種語言能產生很大的感染力,就像律師的辯護詞一樣能抓住觀眾。但有時過于滔滔不絕的臺詞顯得拖沓單調,而緊湊有力的臺詞則有動人的力量。
在這種雄辯的語言中,高乃依糅合了抒情的色彩。這種抒情蘊含在對話之中,它常常出現在兩人場面里:他們各自表達了見解以后,不再爭論下去。于是,抒情的對話產生了和諧的效果。在《熙德》第三幕第四場中,兩個情人作了爭辯之后,發現他們比以前更加靠近了。在夜幕降臨的溫馨中,他們互訴衷腸,相互以哀婉動人的詩句表達他們的不幸。羅德里格說:“我們的父親害得我們流了多少淚,傷了多少心!”施梅娜說:“幸福離我們已經這么近,怎么一轉眼就失去蹤影?……你就別再打擾我,且容我暗自惆悵。我真想趁這夜闌人靜痛哭一場。”于是觀眾也會為男女主人公愛情的挫折而悲哀。另一種手法是,當悲愴動人達到頂點時,當應該做出嚴肅的決定時,詩句就流露出抒情色彩。主人公會以抒情的詩句表達他的心靈,訴說自己的激動。在《熙德》第四幕第三場中,羅德里格陳述自己大獲全勝時,激動的心情喚起詩意的形象:“昏暗的夜色從星星降落……摩爾人和大海一直升上港口。”在第五幕開始,羅德里格讓施梅娜吐露了愛情以后,感到自己沒有任何約束了,爆發出無比的歡樂:“你們來吧,納瓦爾人,摩爾人,卡斯蒂葉人!”表達出無所畏懼的英雄本色。有時,主人公傾訴的是憂愁。在《熙德》第一幕第六場中,羅德里格內心矛盾不已,十分痛苦,他感到要平息紊亂的心境,恢復平靜,采取明智的決定。同樣,在《波利厄克特》中,男主人公思索如何最終摒棄迷戀肉欲和人世的愿望,在這種抒情的凝想中,他堅定自己的心緒,準備平靜地迎接波莉娜的勸說。作者所采用的短節詩,以變化不等的節奏,再現人物思考和情感最細微的起伏:“你(指愛情),神圣之火,什么也不能熄滅,你要讓我看到波莉娜,面露懼色。”但主人公并沒有中止他的悲劇,而是推進了悲劇的發展,他這樣恢復到內心激情的起始,頭腦明晰,意志變得堅定,一步步走向悲劇結局。
崇高風格 高乃依的悲劇從這種雄辯和抒情的特點中形成崇高的風格。高乃依比其他劇作家更善于“突出美好行動的光輝”,通過完美的、簡短而富有提示性的、動人而又不浮夸的、能給人深刻印象的語句,表達出崇高的思想。他這種句子幾乎形成格言和警句,例如:“為父報仇的人是無所不能的,”“我很年輕,不錯,但對出身高貴的人,衡量價值大小不分年齡。”在《美狄亞》中,奈麗娜說:“經過這樣巨大的厄運,你還剩下什么?”美狄亞回答:“我說只剩下我,剩下我,這就夠了。”又如《龐培之死》中,柯爾奈莉的這句詩:“死是我的榮耀,命運將它剝奪。”崇高風格是17世紀古典主義的最高理想,散文家拉布呂耶爾這樣給崇高概念下定義:“崇高只描繪真實,不過寫的是高尚的主題;它描繪整個真實,描繪它的因果;它是真實的寫照或與之最相稱的形象。”他又說:“甚至在最偉大的天才中,也只有最高級的人才能寫出崇高。”布瓦洛在老賀拉斯“讓他死吧”的感嘆中,看到崇高的典范,認為崇高是壯美的,不加修飾的。高乃依的崇高風格最能體現古典主義所崇尚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