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論三位一體(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作者名: (古羅馬)奧古斯丁本章字數: 3931字更新時間: 2020-08-24 15:56:14
第1卷 神圣三位格的絕對平等
第1章
作者向讀者交代他寫本書的目的和方法。注29
1.讀我這些三位一體反思的人,須在心里牢記,我執筆是為了反對那些不屑于從信仰出發,反因不合理地、被誤導了地溺愛理性而深陷虛幻的人的詭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試圖將他們所觀察到的關于物體的東西運用到非物質的、屬靈的事上,他們把通過身體感官經驗到的或憑著自然人的理智、生活實踐和技巧習得的東西當作標準,來衡量屬靈的事。又有一些人,他們在思考上帝時,將人類精神的本性和情緒歸到上帝身上,這樣,他們的上帝概念就是錯誤的,這一錯誤使他們關于上帝的論證與扭曲的、誤導性的闡釋規則連在了一起。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人,他們努力想爬到必定改變的受造宇宙的上面,將他們的思想升高到不變的實體即上帝那里。不過,他們因受必死性之累而頭重腳輕,以致他們希望別人認為他們知道他們本不知道的東西,他們希望知道他們不能知道的東西;這樣,他們就由于武斷地肯定自己的謬見,而堵死了通往正解的道路;他們寧愿固執自己的謬見,而不愿糾正它們。
我所說的這三種人,即用有形之物來設想上帝的人,用屬靈的受造者如靈魂來想象上帝的人,以及既不用有形之物,也不用屬靈的受造物來設想上帝,但仍對上帝抱有錯見的人,都犯了上面所說的通病:他們與真理相距太遠,以致無論是在物體世界里,還是在受造的靈界,還是在創造主本身之內,都不能找到什么是與他們的概念相符的。所以誰若想象上帝為熾白或火紅,就是錯誤的,不過這些仍是物體世界內的實在。或者,誰若想象上帝有時記性好有時記性差,肯定也是十分錯誤的,不過這些仍是心智世界的實在。但那些想象上帝有如此權能,以致他事實上產生了自己的人,卻錯得更離譜,因為不僅上帝不是這樣子的,而且靈界和物界的受造者也不是這樣子的。絕對不存在什么自己生了自己的東西。
2.所以那對嬰孩也適合的《圣經》,為了消除人們精神中的這些謬見,不惜援用任何種類的真實存在的事物,來喂養我們的理解力,好將它逐漸提高到能領會屬神的崇高的事。于是,《圣經》借用了有形之物來談說上帝,如“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詩17:8);也從靈界借用了許多詞,來表明實非如此,但不得不這么說的事,比如“主你的上帝是忌恨的上帝”(出20:5),注30以及“我造人后悔了”(創6:7)。但《圣經》并沒有用不存在的事物,來構成比喻或謎語。因此,那些用第三種錯誤自絕于真理的人,他們之落入虛幻的無意義,就比頭兩種人更為深重,因為他們用既不能在上帝本身內,也不能在任何受造者中間找到的東西來臆想上帝。
《圣經》習慣將發生在受造物中間的事做成孩子的玩具,來吸引我們有病之人的注意,使我們一步一步地盡力追求上面的事,離棄下面的事。但《圣經》很少用那些上帝專有的、受造界里找不到的事來談論上帝。這樣的例子有上帝對摩西說“我是我所是”和“那自是者打發我到你們這里來”(出3:14)。注31既然身體和靈魂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說是存在[是],注32那么這詞[存在,是]若非用在上帝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意思,《圣經》是不會這么說的。使徒保羅說:“惟有他有不死”(提前6:16),注33也與此相似。既然靈魂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不死的,《圣經》若非因為真實的不死乃是不變,就不會說“惟有他有”;這種不死凡受造者都不能有,因為它只屬于創造主。雅各也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里降下來的,在他并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大衛也說:“你要將天地更換,天地就都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詩102:26-27)。
3.我們很難思想并完全知道上帝的實體;他自身沒有變化,卻造了可變之物,他自身沒有時間的變遷,卻造了屬時之物。所以在難以形容地看見那難以形容的[上帝實體]之前,凈化我們的心靈就是必要的;在尚未達到這一步時,我們靠信仰養育,由那與我們的才能相合的引導,使我們聰慧,能夠理解它。因此,使徒說:“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里面藏著”(西2:3);不過對那些雖然靠上帝的恩典已經重生,卻還是屬血氣屬肉體的,宛如基督里的嬰孩的,使徒不是把他與父平等的大能,而是把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屬人的軟弱指示給我們。他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并他釘十字架”(林前2:2);又補充說:“我在你們那里,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2:3)。稍后他對他們說:“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內體、在基督里為嬰孩的。我是用奶喂你們,沒有用飯喂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林前3:1-2)。
有些人惱恨這種話,認為受到了侮辱,他們總是寧愿認為說這種話的人是在胡說八道,也不愿承認自己確實不懂。有時我們給他們說出理由——不是直接答復他們關于上帝的求問,因為那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恐怕也是我們不能表白的——而是向他們證明,他們是多么不配、不適宜于接受他們所要求的。但他們既聽不到他們所要聽的,就以為我們要么是在向他們故弄玄虛以掩飾我們的無知,要么說話時心懷鬼胎,不愿讓他們知道真相;于是,他們就憤憤然地離去了。
4.所以,我們要借上帝之助,盡力給出他們索求的理由,闡明獨一真神之為三位一體,及說、信、視父、子、靈為同一實體或存在的正當性。這樣,他們才不至于以為他們受到了我們遁詞的嘲弄,反倒真實地認識到,至高的善確實存在,惟有最凈化的心靈才能凝視,還認識到,他們自己是不能凝望它或領會它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眼除非由“信的義”(羅4:13)得到活力,是不能仰望如此的強光的。
然而,我們必須首先根據《圣經》的權威來證明,我們的信仰是否真確。然后,若上帝愿意并且幫助我們,我們才可對付這些好辯的理性販子——他們的驕傲多于他們的才能,因此得了更危險的疾病。我們也許可使他們找到無法置疑的理由,好叫他們在不能發現任何理由的情況里,要歸咎于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歸咎于真理或我們的理論。這樣,若他們心里還有一點對神的愛或畏,就可回到信仰的起點和正當秩序,至少認識到在圣教會中為信徒預備了靈樂,即:虔誠心可以醫治心思的軟弱,使它明白不變的真理,使它不因胡亂性急而陷入令人討厭的謬見中。至于我自己,凡有疑惑之處,我不畏縮探討;凡有錯誤之處,我不恥于學習。
5.與此相應,親愛的讀者啊,你在什么地方像我一樣有把握,就請與我一道前進;在什么地方像我一樣躊躇,就要同我進行探討;在什么地方發現自己錯了,就要回到我這里來;在什么地方看見我有錯誤,就要叫我回轉,好使我們共同進入仁愛的大道,向他進發,經上是這么說他的:“時常尋求他的面”(詩105:4)。這既明智又虔誠的約,乃是我在一切著作中,尤其是在探討三位一體,父、子、靈的合一的這本著作中,要在上帝面前同讀者訂立的。因為沒有什么地方的錯誤是比這里的更具危險性的,沒有什么探討是比這里的更艱辛的,沒有什么發現是比這里的更有益的了。
若有讀者說:“這里說得不好,因為我不了解”,那么這人是在批評我的說話方式,而不是我的信仰。不錯,話也許本可以說得更清楚些——盡管沒有人能夠在一切的事上讓所有人都聽得足夠地懂。對我的話感到沮喪不解的人,可以試著看自己能否懂得別人對同一主題、同一問題所說的話。若他懂別人所說的,就可以把我的書放一邊去,甚至將它扔掉,而將力量和時間花在他所懂的書上。
可是他不要因為我未能像別人那樣表達得流暢明晰,就認為我應當緘默不語。因為作者們所寫的,并不都能達到每一個人手中。也許有些真能看懂我這本著作的人,雖沒有找到那些更易明白的著作,卻也至少碰上了我的這本書。所以若有許多人寫了許多書,甚至是關于同一主題的書,文體雖異,信仰卻同,使盡可能多的人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聞道,又有什么不好呢?但若抱怨說不懂我的書的人,從未能理解任何他人在這樣的主題上的辛勞和深入的探討,他就要通過認真的學習來提高自己,而不是試圖用吵嘴來使我沉默了。
另一方面,若有讀我書的讀者說,“我懂得你所說的,但你說的不對”,只要他能夠,他就可自由地肯定他自己的信念,提出他自己的意見,并且駁斥我的意見。若他做得既富有愛心又合乎真理,并且不辭勞苦地來通知我(假如我尚在世上的話),我這份工作就算是得到最豐厚的報酬了。若他不能通知我,我極其盼望他盡可能通知別人。“默想主的律法”(詩1:2),注34這是我關心的全部,我若不是“晝夜”都如此的話,至少是盡我所能有的短暫光陰這么做的,并且我將我的默想寫下來,免得遺忘;我靠著上帝的慈悲,盼望他使我堅持我所確定的—切可靠真理;并且我“若在什么事上,存別樣的心,上帝也必以此指示我”(腓3:15),或者是藉著隱秘的靈感和提醒,或者是藉著他自己明白的宣告,或者是藉著與弟兄們的討論。我如此祈禱,也將我這愿望交托給他,他能保守他所賜給我的,也能將他所應許的賜給我。
6.當然我不懷疑有人悟性遲鈍,以為我在我的書中某些部分說了我本來沒有的意思,或沒有說我本來有的意思。當我在艱難隱晦之處奮力開辟道路的時候,倘若有這樣的人努力跟著我走卻偏離了正路,或者跟不上我而陷入了虛假的道理之中——我想,將他們的錯歸到我身上乃是不公平的。畢竟,沒有人會頭腦糊涂到由于有形形色色的異端的錯誤,就責備《圣經》的作者。所有的異端都企圖用那些經文來為自己虛假錯謬的意見辯護。
基督的律法,也即愛,明白地要求我,當人們以為我在我的書中持有我本沒有持有的錯見,而那錯見為一人所不喜,又為另一人所歡迎時,我應該選擇前者的嚴責,而非后者的稱贊。因為雖然前者以為我持有我本沒持有的意見,從而錯誤地責備了我,于我卻是有益的。而后者稱贊為真理所譴責的意見,乃是不對的,他為了他以為我持有的、真理所譴責的意見而稱贊我,也是錯誤的。現在讓我們閑話少說,趕緊投身于我們已開始的任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