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身看,隨時學:心臟和血管疾病
- 李海燕 陸清聲 莫偉
- 1692字
- 2020-09-09 12:31:53
腦梗死的“罪魁禍首”——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位于人體頸部,左右各有一條,是由胸腔內的主動脈發出抵達腦部的血管,負責腦部血液的供應。健康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頸動脈搏動,但不能同時按壓兩側頸動脈,否則會影響大腦的血供。當搶救患者判斷心跳是否停止時,首先就會判斷頸動脈是否有跳動,在人體的喉結處向左或向右旁開兩指即可觸摸到。
頸動脈狹窄在中老年人群中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膜光滑,管腔無阻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動脈壁上會因為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形成一層硬殼樣的物質,我們稱之為“斑塊”,如果頸動脈斑塊逐漸增大,管腔逐漸狹窄,那么血流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表現出腦部供血不足的癥狀,這種病癥我們稱之為頸動脈狹窄。它經常發生于頸總動脈的“Y型”分叉處,即頸內動脈起始處,因為分叉部位的血流動力學容易發生改變,形成渦流,所以脂類物質容易沉積。
如果斑塊脫落,還會形成小栓子,像漂浮物一樣,從大血管往二級血管、三級血管漂流,直到把小血管完全堵住,造成腦梗,因此我們常常說頸動脈狹窄是腦梗死的“罪魁禍首”。
哪些人群容易患頸動脈狹窄
日常生活中,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人群,以及血液呈高凝狀態,具有長期吸煙史、大量飲酒史和長期缺乏運動、肥胖或超重等的人群是頸動脈狹窄的高危人群。據以往文獻證實,頸動脈狹窄病情嚴重的患者幾乎都在65歲以上,但最新證據表明,頸動脈狹窄患者越來越趨向年輕化,這可能與現代人的生活工作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情緒不穩定等有關系。因此,45歲以上的人群,且同時具備兩項及以上危險因素者,應定期接受頸動脈篩查。
注意,這些可能是頸動脈狹窄的表現
頸動脈是供應腦的主要動脈血管,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常因無明顯臨床癥狀而容易被忽視;重度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會出現腦缺血的相關癥狀,如頭暈、頭痛、耳鳴、記憶力減退、失眠、視物模糊、意識不清楚、面部麻木、伸出舌頭不居中、說話不清、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異?;蜻\動功能障礙,一般持續幾分鐘,24小時內可恢復,但是比較嚴重的患者也會發生缺血性腦卒中,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無法正常說話、腦神經損傷,嚴重時昏迷。當然,也有少部分患者以為是急性腦梗死來醫院就診,檢查后發現是頸動脈狹窄造成的。
做哪些檢查可以及時發現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疾病的篩查方法有很多。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是最常用的無創且價格低廉的方法,它能通過顯示頸動脈血管的走行、管腔大小發現絕大部分頸動脈狹窄患者,并且可以判斷管腔中有無斑塊和斑塊大小。如果要進一步提高篩查的準確率,明確狹窄的程度和范圍,識別斑塊的性質并對不穩定斑塊及時處理,以預防嚴重血管事件發生,可以選擇螺旋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板塊磁共振成像或直接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
頸動脈狹窄有哪些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如果狹窄程度不嚴重,可以保守治療。注意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如嚴格戒煙,低鹽、低膽固醇飲食,控制血糖、血壓,堅持功能鍛煉。按時或按需使用血管擴張劑、抑制血小板凝集藥物。
手術治療
頸動脈狹窄70%~80%的患者,醫生會建議采取腔內或開放手術治療。
腔內治療是經股動脈穿刺,將球囊導管送至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擴張、重建動脈管腔,結合血管腔內支架的使用,可較好地改善臨床癥狀,手術風險低、恢復快。
動脈旁路手術也叫血管搭橋手術、血管移植手術,它是用替代血管將閉塞動脈的兩端橋接起來,用以恢復遠端供血的方法。
動脈內膜剝脫術是切開頸動脈,將粥樣斑塊取出,從而恢復供血。
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頸動脈狹窄的發生
首先,生活上我們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戒煙、限酒,控制油脂和鹽的攝入,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做適應身體條件的運動鍛煉,控制體重。
其次,對于45歲以上頸動脈狹窄的高危人群,定期做頸部超聲檢查是疾病篩查的有效手段。
此外,日常工作生活中,學會及時識別身體的異常信號也尤為重要,如突發頭暈目眩,一側面部或肢體的無力、麻木,或者出現短時間內眼前發黑,甚至言語困難等情況時,應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
(齊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