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運動治療技術
- 黃杰 公維軍
- 3207字
- 2020-09-09 12:28:36
第二節 徒手牽伸技術
一、上肢
(一)肩部肌肉 1.增加肩關節前屈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關節前屈,肘關節屈曲,前臂及手放松。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一只手從內側握住患者肱骨遠端的后方,另一只手放在肩胛骨的腋緣以固定肩胛骨。
牽伸手法:將上肢沿矢狀面向上高舉過頭,肱骨前屈至最大范圍,以拉長肩后伸肌群,或者固定胸椎或骨盆上部以牽拉背闊肌。如圖7-2-1所示。

圖7-2-1 牽伸肩關節后伸肌群
2.增加肩關節后伸
患者體位:俯臥位,上肢放在體側,前臂及手放松。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上方手固定肩胛骨,下方手從掌側握肘關節。
牽伸手法:下方的手從掌側托起肱骨遠端,將肱骨移動后伸至最大范圍,拉長肩前屈肌群,注意固定好肩胛骨后部并防止代償運動。
3.增加肩關節外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屈肘90°。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腕關節上方,下方手托住肘部。
牽伸手法:下方手將肱骨沿額狀面移動,注意外展90°時外旋再上移至同側耳部,充分牽伸肩內收肌群。
4.增加肩關節外旋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至舒適位置或90°,屈肘90°。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內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
牽伸手法:外側手以肘關節為原點移動前臂向上,使肩關節外旋至最大范圍,充分拉長肩關節內旋肌群。
5.增加肩關節內旋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同上。
牽伸手法:外側手以肘關節為原點移動前臂向下,使肩關節內旋至最大范圍,充分拉長肩關節外旋肌群。注意:當牽拉肩內、外旋肌肉時,必須確保肘關節固定良好且無任何疼痛。
6.增加肩關節水平外展
患者體位:仰臥位?;紓燃绮课挥诖惭?,肩關節外展大于90°。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肩部,另一只手握住上臂遠端。
牽伸手法:使肩關節水平外展至最大范圍,充分牽伸水平內收肌。
7.增加肩胛骨的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頭轉向非牽伸側,直至頸部后外側有牽拉感。
治療師體位:立于頭側,一只手固定頭部,另一只手放在牽伸側頸肩交界處。
牽伸手法:一只手向上抬頭部,另一只手下壓肩部,可讓患者深呼吸,以充分牽伸肩胛提肌,如圖7-2-2所示。
(二)肘部肌肉 1.增加肘關節伸展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或坐位。內側手放在肱骨近端,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固定好肱骨。
牽伸手法:外側手牽伸肘關節至最大范圍,牽伸屈肘肌群。牽伸肱二頭肌時前臂旋前、牽伸肱橈肌時前臂中立位、牽伸肱肌時前臂旋后。
2.增加肘關節屈曲
患者體位:俯臥位,肩關節最大前屈、肘關節自然屈曲,上臂盡可能貼近耳朵。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上方手置于前臂遠端腕背側,下方手托肘關節。
牽伸手法:上方手屈曲肘關節至最大范圍,牽伸伸肘肌群,如圖7-2-3所示。

圖7-2-2 牽伸肩胛提肌

圖7-2-3 牽伸伸肘肌群
3.增加前臂旋前和旋后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關節稍外展放于床面上屈肘90°。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下方手握住肘關節以固定肱骨。
牽伸手法: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旋后或旋前至最大的活動范圍。注意固定肱骨防止肩關節內、外旋代償運動,牽伸的力量使橈骨圍繞尺骨旋轉。
(三)腕及手部肌肉 1.增加腕關節伸展
患者體位:仰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握住前臂遠端固定,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手掌及手指。
牽伸手法:下壓手掌及手指使腕關節背屈至最大范圍,手指被保持伸展,充分牽伸屈腕肌群。如圖7-2-4所示。

圖7-2-4 牽伸屈腕肌群
2.增加腕關節屈曲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放在治療床上,屈肘90°,前臂旋后或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握住前臂遠端固定,另一只手握住手掌背面。
牽伸手法:使患者手指屈曲,再被動屈腕至最大范圍。進一步牽拉可將患者肘關節伸直。
3.增加手腕橈側偏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支持于治療臺上。
治療師體位:坐位。一只手握住前臂的遠端,另一只手從尺側握住患者手掌骨遠端。
牽伸手法:一只手固定前臂的遠端,另一只手向橈側偏,以牽伸尺側肌群。
4.增加手腕尺側偏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坐位。一只手握住前臂的遠端,另一只手從橈側握住患者手掌骨遠端。
牽伸手法:一只手固定前臂的遠端,另一只手向尺側偏,以牽伸橈側肌群。
二、下肢
(一)髖部肌肉 1.增加屈髖
患者體位:仰臥位。下肢稍屈髖屈膝。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放到股骨遠端膝關節處,另一只手置于足跟。
牽伸手法:須確保骨盆在牽伸時不出現旋轉。治療師協向上推壓大腿靠向胸部,直到患者有明顯牽伸感。
2.牽伸腘繩肌
患者體位:仰臥位。膝關節伸展,患肢放在治療師肩上。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放在牽伸側下肢的股骨遠端,另一只手置于對側下肢股骨遠端。
牽伸手法:一只手固定骨盆,髖關節中立位,牽伸髖關節至最大范圍,如圖7-2-5所示。注意:髖外旋時,屈髖的牽伸力量作用于腘繩肌中間,髖內旋時,屈髖的牽拉力量作用于腘繩肌外側。
3.牽伸髂腰肌
患者體位:俯臥位。牽伸側下肢屈膝,對側下肢伸膝。
治療師:站立位,一只手固定骨盆,另一只手托住股骨遠端手臂控制屈膝,避免髖外展或旋轉,上抬股骨以最大牽伸髂腰肌,如圖7-2-6所示。

圖7-2-5 牽伸腘繩肌

圖7-2-6 牽伸髂腰肌
4.增加髖關節內旋、外旋
患者體位:俯臥位。牽伸側伸髖屈膝90°,對側下肢伸直。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按壓于臀部固定骨盆,另一只手握住小腿遠端外踝處。
牽伸手法:一只手固定骨盆,另一只手將小腿向外轉動使髖內旋至最大范圍,以牽伸髖外旋肌群,如圖7-2-7所示。將小腿向內側旋轉可牽伸內旋肌群。

圖7-2-7 增加髖關節內旋、外旋
5.增加髖外展
患者體位:仰臥位。下肢伸直。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放在對側大腿內側,另一只手從腘窩下托住牽伸側大腿,外展髖關節至最大范圍,以牽拉內收肌。
(二)膝部肌肉 1.增加膝關節屈曲
患者體位:俯臥位。牽伸側下肢屈膝于床邊,對側下肢伸直。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握住小腿遠端,另一只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或雙手握住小腿遠端內側肘關節固定骨盆。被動屈膝至最大范圍,牽伸膝部伸肌群。
2.增加膝關節伸直
患者體位:仰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固定股骨遠端,另一只手握住小腿遠端踝關節后方。向上抬起小腿,最大限度地伸展膝關節,牽伸膝關節屈肌群。
(三)踝與足部肌肉 1.牽伸小腿三頭肌
患者體位:仰臥位。伸膝。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先握住內外踝處固定小腿,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足跟,前臂掌側抵住足底,使距腓關節在中立位。背屈踝關節向遠端牽拉足跟,身體帶動前臂對腳掌向軀干方向加壓,以牽拉腓腸肌,使踝背屈至最大。如圖7-2-8所示。

圖7-2-8 牽伸踝跖屈肌群
2.增加踝關節跖屈
患者體位:仰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于踝關節后部固定小腿,另一只手握住足背。向跖屈方向牽伸至最大范圍。
3.增加踝外翻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下肢伸直。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固定脛骨遠端,握住足的背面。跖屈、足外翻牽伸脛骨前肌,使足外翻到最大。
4.增加足趾屈伸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固定趾骨近端防止關節代償活動,另一只手從趾骨遠端牽伸腳趾屈/伸到最大。
三、軀干
(一)腰部肌肉 1.牽伸腰部屈肌群
患者體位:側臥位。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者體側,一只手在胸前輕輕向后推,牽拉腰部屈肌群,使腰椎后伸達到最大。注意動作應緩慢,保持人體平衡。
2.牽伸腰部側屈肌群
患者體位:仰臥位。
治療師體位:位于患者后方或體側。一只手固定腰骶部,另一只手在肩部輕輕向對側推,使腰椎側屈達到最大的活動范圍。
3.牽伸腰背部伸肌群
患者體位:側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固定腰骶部,另一只手在胸背部牽拉腰椎伸肌群,使腰椎前屈達到最大。
(二)頸部肌肉 1.牽伸頸部伸肌群
患者體位: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固定脊柱,另一只手置于頭部,輕柔地牽伸頸部伸肌群,使頸部屈曲達到最大。
2.牽伸對側頸側屈肌群
患者體位: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固定牽拉側肩部。另一只手牽伸患者頭部向對側,牽伸頸屈肌使頸部側屈運動達到最大,如圖7-2-9所示。

圖7-2-9 牽伸頸側屈肌群
3.牽伸屈頸肌群
患者體位:側臥位。
治療師體位:站立位。一只手固定軀干,另一只手在前額部向后推,牽伸屈頸肌群,使頸部后伸到最大。
推薦閱讀
- 實用小兒骨科學(第3版)
- The Origin and Onset of Thrombus Disease: collapsed balancing function of immune cells and triggering factors 血栓病的起源與發生:免疫細胞平衡功能崩潰與啟動機制
- 藥用對了才治?。耗X血管病合理用藥問答
- 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第二輯):內科分冊(脾胃肝膽疾病)
- 全國傷害醫院監測數據集(2012)
- 外科醫生的故事:大腸癌傳
- 解惑子宮切除:寫給被子宮疾病困擾的女性
- 人格障礙的基礎與臨床:案例版
- 腫瘤骨轉移及骨與軟組織腫瘤合理用藥指南
- 營養管理
- 居家養生保健指南
- 2013麻醉學新進展
- 潘敏求 黎月恒醫案精華
- 真情溝通:100篇醫患溝通的故事
- 圍手術期疼痛多學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