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運動治療技術
- 黃杰 公維軍
- 1697字
- 2020-09-09 12:28:36
第七章 牽伸技術
第一節 概述
一、基本概念
牽伸是運用外力(人工或器械)拉伸短縮或攣縮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增加其柔韌性,降低肌肉張力、改善血液循環和本體感覺、提高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預防損傷。牽伸廣義地分為主動牽伸和被動(輔助)牽伸。根據動作特征可分為彈性牽伸、靜態牽伸和動態牽伸。彈性牽伸即利用快速、有彈性的動作來拉長肌肉,既可被動,亦可主動。靜態牽伸需要將牽伸的肌肉慢慢地拉長(控制牽張反射的激發)并保持在一個舒服的范圍15~30s,當牽伸保持在某一位置一段時間后,肌肉被牽伸的感覺減弱,牽伸者可輕柔地將肢體向更大的牽伸位置移動并保持住;靜態牽伸也可以是主動牽伸或被動牽伸。動態牽伸是運動前的準備活動,用緩慢、有控制的活動肢體來增加整個關節活動范圍。
二、牽伸的生理效應
1.肌肉
肌肉具有彈性、可塑性和伸展性。只有牽伸力量達到塑性形變并維持一定的時間,肌肉組織才能獲得有效的延展。主動牽伸可直接調節肌纖維的長度;被動牽伸則通過激活鈣通道增加細胞質內的鈣離子濃度,從而增加肌纖維的長度。此外,被動牽伸還可通過成纖維細胞促進結締組織重塑,從而減少肌肉組織的僵硬。
2.肌梭
遍布全身骨骼肌內的肌梭可感受肌肉長度、張力及運動速度等變化,向中樞傳入沖動產生相應的本體感覺。肌梭囊內有梭外肌纖維和梭內肌纖維,分別由脊髓前角的α運動神經元和γ運動神經元支配,前者引起骨骼肌收縮,后者提高肌梭內感受裝置的敏感性,參與肌張力的調節。
3.Golgi腱器官
當肌肉受到牽拉時,肌梭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沖動傳入脊髓,興奮α運動神經元反射性地引起被牽拉肌肉的收縮,當牽拉力量進一步加大時,則可興奮Golgi腱器官,抑制牽張反射,以免被牽拉的肌肉受到損傷。牽張反射的抑制反應也可能是突觸前抑制肌梭感覺信號產生的。
4.肌腱周圍組織
肌腱周圍組織有肌內膜、肌束膜、肌外膜和包繞肌肉的外層纖維鞘。肌腱和韌帶可耐受組織間液流動所產生的剪切應力;纖維鞘與肌肉相連,是包繞肌肉的框架,也是肌肉被動拉長時最初抵抗力的來源。當肌肉被牽伸時,纖維鞘也受到牽伸,降低了肌纖維被動牽伸時的阻力。
三、治療作用
預防肌肉攣縮,調節肌張力,防止結締組織發生不可逆性攣縮,提高肌肉的興奮性,預防軟組織損傷,緩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礙等。
四、治療原則
1.適應證
因組織粘連、攣縮或瘢痕導致軟組織失去延展性;關節活動度受限、功能受限或障礙;預防骨骼肌肉系統損傷;肌肉無力而對側緊繃所造成的短縮;在運動之前后預防肌肉損傷及疼痛。
2.禁忌證
嚴重骨質疏松和骨性關節活動受限;局部神經損傷或神經吻合術后1個月內;牽伸引起劇烈疼痛;各種原因導致不可逆的關節攣縮;有骨折、肌肉和韌帶損傷,組織內有血腫或其他創傷性因素;局部有感染性炎癥,結核和腫瘤。
3.注意事項
明確治療目標,防止過度牽伸引起損傷,避免對水腫的組織進行牽伸,避免彈跳式牽伸,牽伸后注意保暖。
五、臨床應用
(一)治療前評估
牽伸前須系統地檢查和評估患者,了解其關節活動受限的部位、性質、原因以及功能情況。評估是否有炎癥性疼痛,攣縮組織處于什么階段,同時評估活動受限的肌力,其年齡、認知、身體狀況如何,能否主動參與以及預后等。
(二)患者體位
將患者安置在舒適和放松的體位,盡量暴露治療部位。
(三)治療師體位
治療師應面向患者站在牽伸側,一側手固定在被牽伸肌肉的一端,另一側手置于另一端。
(四)牽伸技術參數 1.牽伸方向
牽伸的方向應與肌肉緊張或攣縮的方向相反,可能通過改變肌肉、肌腱以及周圍組織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牽伸效果。
2.牽伸強度
牽伸力量必須能拉長軟組織,但不導致疼痛或損傷。研究證明,低強度長時間的持續牽伸效果優于高強度短時間的牽伸。
3.牽伸時間
每次被動牽伸持續時間約10~15s,也可30~60s,重復10~20次,每次間隔休息30s左右,并配合輕手法按摩,以利于組織修復并緩解治療反應。如果規范治療1個星期無明顯療效,應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方法。
4.治療反應
一般牽伸治療后,被牽伸關節周圍軟組織放松,關節活動范圍改善,如果被牽伸部位有腫脹和明顯的疼痛,說明牽伸強度太大,應降低牽伸強度或休息一天。
(五)合理利用關節松動技術
對于關節本身的攣縮,可先用關節松動技術恢復關節內正常的相互關系,再用肌肉牽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