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運動治療技術
- 黃杰 公維軍
- 1824字
- 2020-09-09 12:28:35
第三節 腰椎牽引技術
一、常用方法
(一)器械牽引 1.設備
牽引床(機械或電動)、牽引架以及配套的綁帶。
2.體位
仰臥或俯臥位。
3.角度
根據癥狀部位和臨床表現進行選擇,雙下肢伸直利于上腰段牽引,屈髖屈膝90°可充分地分離下腰段椎體。仰臥屈髖時,腰椎曲度展平,對小關節功能紊亂和腰椎退變療效較好;俯臥位便于維持腰前凸曲度,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更佳;對于年長、病重及虛弱的患者,需考慮長時間俯臥對呼吸和血壓的影響;對于腰椎伸展嚴重受限的患者,需考慮其對仰臥位的耐受程度,如圖6-3-1所示。
4.重量
與頸椎牽引相同,持續性牽引多用于解除肌肉痙攣和緩解疼痛,通常采用小重量(10~20kg)。此外,對年老體弱、骨質疏松者,應適當減少牽引重量。
5.牽引時間
腰椎間歇牽引通常為每次20~40min,其間每牽引5~10min,間歇1~5min,每周治療5~6次,10~12次為1個療程。牽引重量增加時,應適當減少牽引時間;采取小重量持續牽引時,可適當增加牽引時間。

圖6-3-1 腰椎器械牽引
(二)徒手牽引 1.設備
治療床、固定帶。
2.體位
可根據操作手法選擇仰臥、側臥或俯臥位。
3.牽引角度
同器械牽引。
4.牽引重量
需根據情況及反饋調整力度,通常以牽拉感明顯,能夠耐受為度。
5.牽引時間
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手法方案,可采取小力度持續牽引,或中等力度間歇牽引。一次牽引時間通常為5~10min,每次治療中可實施牽引數次。
6.牽引手法
在側臥位于目標節段棘突表面直接施力,結合體位擺放與屈曲動作,嘗試分離脊柱后部間隙,此法動作輕柔,激惹性較低,可用于處理重度疼痛,或孕期腰痛等特殊問題。此外,在臨床實踐中,可在牽引的同時實施腰椎松動或軀干肌群牽伸手法,從而提高療效。
二、臨床應用
1.適應證
①腰椎間盤突出癥;②腰椎關節功能紊亂;③腰椎退變引起的慢性腰痛;④早期強直性脊柱炎;⑤無合并癥的腰椎壓縮性骨折及無手術指征的特發性脊柱側凸。
2.禁忌證
①腰椎骨結構病理性破壞,如腰椎腫瘤、結核等;②脊髓或馬尾神經受壓癥狀明顯的椎管狹窄;③腰部軟組織的急性損傷;④椎弓斷裂;⑤嚴重骨質疏松;⑥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⑦嚴重的精神障礙;⑧懷孕、女性月經期等。
3.腰椎牽引的應用
通常不建議將牽引作為治療腰痛的唯一手段。臨床循證指南建議:①對伴有周圍放射樣癥狀的神經根受壓,或交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的患者,采用俯臥位間歇式腰椎牽引,更易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②對無放射癥狀或處于慢性期的腰痛,不要單獨使用腰椎牽引。
三、常規操作步驟
腰椎牽引的操作步驟與頸椎牽引大體一致,包括評估、宣教、體位擺放、動力裝置調節、實施牽引以及后續工作等部分。其主要差別在于,腰椎牽引帶施力部位分別位于胸廓和骨盆,需注意呼吸以及隨身物品對治療的影響。
四、注意事項
(一)患者注意事項 1.牽引開始前
①著寬松衣物,便于牽引帶的固定和牽引力的傳導;②取下手機、錢包、腰帶、鑰匙等影響治療的物品。
2.牽引治療中
①牽引治療過程中應盡可能使腰部及全身放松,雙上肢自然置于身體兩側;②牽引中不要屏氣、不要用力對抗牽引力;③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報告。
3.牽引治療后
①在解除牽引力后,應緩慢取下牽引帶,以免腹壓突然變化造成不適;②應仰臥休息數分鐘后,再緩慢翻身坐起。
(二)工作人員注意事項 1.牽引帶的調整
①骨盆牽引帶應充分固定、扎緊,注意檢查牽引帶下方是否有遺漏的手機、鑰匙等小物件;②胸廓帶需保持合適的緊張度,保持正常呼吸,不應卡住腋窩,以免引起皮膚破損或神經損傷;③調節兩側連接帶長度,確保雙側等長、受力均勻。
2.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應隨時關注患者情況及癥狀變化,及時調整體位、角度、重量和時間參數;②如重量遞增數次后癥狀完全沒有改善,應停止牽引,嘗試其他方法治療;③對不能耐受牽引治療或對牽引技術嚴重恐懼者,在確認無法改變患者耐受和認知的情況下,可改用其他治療方法;④確保牽引床各分段在治療前后均處于鎖定狀態,僅在牽引過程中開啟。
3.治療項目的搭配
①牽引前可對腰部進行熱療、電療等物理因子治療,以進一步緩解局部肌肉的痙攣和緊張;②牽引后應根據患者情況,安排針對性的運動訓練,提高腰肌力量,加強腰椎穩定,以鞏固、提高療效;③牽引后使用腰圍可對部分患者起到保護作用,利于病情好轉,但不宜超過20天,否則易引起腰部肌群失用性萎縮。
五、不良反應及預防
1.常規操作
與頸椎牽引相同,治療前需明確適應證與禁忌證,選擇合適的處方,并進行宣教,以應對和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2.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癥狀部位及特點,調整屈髖角度,尋求緩解癥狀的最佳方案,預防癥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