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外周關節松動技術

一、肩關節復合體

(一)盂肱關節

由關節盂(凹面)和肱骨頭(凸面)共同組成的球窩關節。

1.分離牽引

作用:放松關節囊,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自然放松置于體側。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面朝患者頭側,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可用手臂夾住患者手臂固定,內側手置于腋窩下肱骨頭內側。
動作要領:內側治療手向外側持續推肱骨,外側手可同時向內側發力,保持分離牽引約10s(圖4-2-1),然后放松,可重復3~5次。
圖4-2-1 盂肱關節分離牽引

2.長軸牽引

作用:放松關節囊,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面朝患者頭部,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內側手置于肩胛骨下方,腕關節背屈抵住肩胛骨外側緣。
動作要領:外側手向足的方向牽拉使肱骨在關節盂內滑動,持續牽拉約10s,然后放松,可重復3~5次。注意外側手與軀干可同時發力,內側手相對穩定。

3.頭尾向滑動及進階

作用:改善肩前屈、外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肘關節屈曲放松。
治療師體位:面朝患者足側,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內側,內側手以虎口抵住肱骨頭。
動作要領:內側手將肱骨頭向足側方向滑動。如滑動不順暢,外側手稍向外作分離牽引。在肩前屈90°或外展90°時向足側滑動肱骨為進階動作。

4.前后向滑動及進階

作用:改善肩前屈、內旋,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休息位,肘關節屈曲放松。
治療師體位:面朝患者頭部,上方手掌根置于肱骨頭,下方手從肱骨遠端內側將其固定。
動作要領:下方手固定,上方手推肱骨頭向下方滑動。進階手法在肩外展90°進行,推肱骨頭向后側滑動。

5.后前向滑動及進階

作用:改善肩后伸、外旋,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俯臥位,上肢自然置于體側,肩前可墊一枕頭。
治療師體位:面朝患者頭部,內側手放在肱骨頭后方,外側手放在肱骨遠端穩住手臂。
動作要領:內側手推肱骨頭向下方滑動。在肩關節外展90°下完成進階動作。

6.外展擺動

作用:改善肩外展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至活動受限處,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外展上肢與軀干之間,內側手從肩背部后方固定肩胛骨。外側手托住肘部,將肱骨在外展終點范圍內擺動。

7.水平內收擺動

作用:進一步改善肩水平內收活動。
患者體位: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對側肩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肩關節外側,一只手握住肱骨近端內側,另一只手置于肱骨遠端外側,推患者上臂向內做水平內收擺動。

8.內、外旋擺動

作用:進一步改善肩內、外旋活動范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肩關節外側,一只手托住肘部,另一只手握住前臂遠端,推前臂向頭側移動,使肩外旋。兩手交換位置,推前臂向足側移動,使肩內旋。

(二)肩鎖關節

作用:改善肩關節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雙臂自然置于軀干兩側。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面向患者,雙手拇指并攏置于鎖骨肩峰端前側,垂直向下推動鎖骨可做前后向滑動,沿水平方向推鎖骨向足側做頭尾向滑動(圖4-2-2)。
圖4-2-2 肩鎖關節頭尾向滑動

(三)胸鎖關節

作用:改善肩關節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雙臂自然置于軀干兩側。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面朝患者,雙手拇指并攏置于鎖骨近胸骨端前側,由上向下按壓鎖骨即前后向滑動,向足側推鎖骨水平移動即頭尾向滑動(圖4-2-3)。

(四)肩胛胸壁關節

作用:改善肩胛骨上提、下降、前伸、后縮等活動。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患側在上,屈肘和前臂自然放置。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上方手置于肩胛骨上緣,下方手從患臂下穿過,拇指與四指分開,固定肩胛骨下角,使肩胛骨上、下、前、后和旋轉動作(圖4-2-4),注意避免軀干產生代償性動作。
圖4-2-3 胸鎖關節頭尾向滑動
圖4-2-4 肩胛胸壁關節松動
二、肘部關節
肘部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橈尺近端關節構成。

1.肘關節分離牽引

作用:放松關節囊,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屈肘45°,前臂旋后位。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面朝患者頭部,兩手分別從內外側握住尺、橈近端。
操作手法:雙手沿肱骨長軸方向牽拉前臂使肘關節產生分離運動(圖4-2-5)。必要時可由助手幫助固定患者肱骨遠端,防止其運動代償。
圖4-2-5 肘關節分離牽引

2.肘關節長軸牽引

作用:放松關節囊,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屈肘45°,前臂旋前。
治療師體位:立于患側,面朝患者頭部,一只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只手握住前臂近端。
操作手法:近端手固定前臂及手,遠端手沿著長軸牽引肘關節,必要時可由助手幫助固定患者肱骨遠端,注意避免肩關節及上臂產生運動代償。

3.側方滑動

作用:增加肱尺關節的側方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面朝患者頭部,上方手固定肱骨遠端外側,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尺側,向橈側推動尺骨滑動。

4.肘關節屈/伸擺動

作用:增加肘關節屈/伸的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前臂放松。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站在患側,一只手固定肱骨,另一只手握住前臂遠端,上下移動前臂做伸肘/屈肘運動,在活動受限的終點擺動。

5.橈尺近端關節松動

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肘微屈,前臂放松。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站在患側,雙手拇指并攏抵住橈骨小頭,其余手指置于手臂內側,拇指由外向內推動橈骨做后前向滑動。亦可在前臂腹側推動橈骨小頭做橈尺近端關節前后向滑動,增加前臂旋后活動范圍。
三、腕部關節
腕部關節包括尺橈遠端關節、橈腕關節、腕掌關節。

(一)尺橈遠端關節 1.尺橈遠端關節前后向滑動

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或坐位,前臂旋后。
治療師體位:面向患者,雙手分別握住橈骨、尺骨遠端,拇指在掌側,其余四指在背側。
操作手法:尺側手固定,橈側手拇指將橈骨遠端向背側推動。如果關節僵硬比較明顯,可改用魚際推動橈骨。

2.尺橈遠端關節后前向滑動

作用:增加前臂旋前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或坐位,前臂旋前。
治療師體位:雙手分別握住橈骨和尺骨遠端,拇指在背側,其余四指在掌側。
操作手法:橈側手固定,尺側手拇指將尺骨遠端向掌側推動。如果關節僵硬明顯,可改用魚際推動尺骨。

(二)橈腕關節 1.橈腕關節分離牽引

作用:一般松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旋前,腕及手放松置于床沿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前臂遠端,另一只手握住腕關節的近腕骨處,向遠端牽拉腕骨。

2.橈腕關節前、后向滑動

作用:改善腕關節屈、伸活動。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旋前,腕及手放松置于床沿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前臂遠端,另一只手握住腕關節,推動腕骨進行上下滑動。

3.橈腕關節尺側滑動

作用:增加腕橈側偏的活動。
患者體位:坐位或仰臥位,前臂中立位,腕及手放松置于床沿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前臂遠端,另一只手握住近腕骨橈側,向下推動腕骨滑動(圖4-2-6)。

(三)腕掌關節 1.手舟骨松動

作用:松解腕關節、改善腕關節活動范圍。
患者體位:坐位,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后,掌心向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雙手拇指并攏,固定于手舟骨掌側面,向下推手舟骨向背側面滑動(圖4-2-7)。
圖4-2-6 橈腕關節尺側滑動
圖4-2-7 手舟骨松動

2.大多角骨松動

作用:松解腕關節、改善第一腕掌關節活動范圍。
患者體位:坐位,肘關節屈曲,前臂中立位。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腕骨,另一只手置于大多角骨背側面,向下推大多角骨向掌側面滑動。
四、手部關節
手部關節包括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拇指腕掌關節、近端和遠端指間關節。

1.掌指關節分離牽引

作用:緩解疼痛,增加掌指關節活動。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療床上,腕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掌骨遠端,另一只手捏住指骨近端,將指骨沿長軸向遠端牽拉。

2.掌指關節松動

作用:增加掌指關節屈、伸活動。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放松,掌心向上或掌心向下。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掌骨遠端,另一只手捏住指骨近端,推指骨上下移動(圖4-2-8)。

3.指間關節分離牽引

作用:緩解疼痛,增加指間關節活動。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療床上,腕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近端指骨遠端,另一只手捏住遠端指骨近端,將指骨沿長軸向遠端牽拉。

4.指間關節松動

作用:改善指間關節屈、伸。
患者體位:坐位,前臂放松,掌心向上或掌心向下。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一只手固定近端指骨遠端,另一只手捏住遠端指骨近端,推遠端指骨向下滑動(圖4-2-9)。
圖4-2-8 掌指關節松動
圖4-2-9 指間關節松動
五、髖關節

1.后前向滑動

作用:改善髖伸展、外旋。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屈髖,屈膝。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者背面,一只手固定骨盆,另一只手以掌根推股骨大轉子向腹側滑動(圖4-2-10)。
圖4-2-10 髖關節后前向滑動

2.前后向滑動

作用:改善髖屈曲、內旋。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屈髖,屈膝。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者腹側,一只手固定骨盆,另一只手以掌根推股骨大轉子向背側滑動。

3.頭尾向滑動(長軸牽引)

作用:一般松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下肢中立位,雙手抓住床頭,以固定身體。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者背側,面向足側,雙手拇指并攏置于股骨大轉子上方,余指放松,身體向前推動股骨大轉子向足側滑動。

4.分離牽引

作用:一般松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患側屈髖屈膝90°,對側下肢伸直。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雙手交叉抱住大腿遠端,同時用力將股骨向上方向牽拉,必要時可使用綁帶固定骨盆。

5.旋轉擺動

作用:增加髖內旋、外旋活動。
患者體位:俯臥位,屈膝90°。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上方手置于骶骨以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脛骨遠端。向內側推小腿做髖關節外旋擺動,向外側推小腿做髖關節內旋擺動。
六、膝部關節
膝部關節包括股脛關節、髕股關節和上脛腓關節。

1.長軸牽引

作用:一般松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患肢屈膝,腘窩下放置毛巾固定,或床邊坐位。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雙手握住小腿遠端,利用身體力量將小腿向足端方向用力,進行膝關節長軸牽引。

2.前后向滑動

作用:改善膝關節屈曲。
患者體位:坐于床邊,雙腿懸空自然下垂,腘窩下可墊物固定股骨。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弓箭步站立,雙手置于脛骨上端,水平向后推動脛骨前后向滑動(圖4-2-11)。
圖4-2-11 膝關節前后向滑動

3.后前向滑動

作用:改善膝關節伸展。
患者體位:仰臥位,患肢屈膝,腘窩下墊物固定股骨,或俯臥位。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一只手固定股骨遠端,另一只手四指并攏置于腘窩,發力將脛骨向上滑動。升級作用力和振動幅度,患者取俯臥位進行操作。

4.側方滑動

作用:松解膝關節。
患者體位:坐位,屈髖屈膝坐于床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一只手在大腿遠端內側固定,另一只手放在小腿近端外側,將小腿向內側水平滑動。

5.髕骨松動

作用:松解髕骨,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微屈膝,腘窩下可墊毛巾卷。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兩手示指分別固定于髕骨內側緣上下部,兩拇指抵住髕骨外側緣上下部,分別從上、下和內、外側推動髕骨滑動(圖4-2-12)。
圖4-2-12 髕骨松動
七、踝部關節
踝部關節包括下脛腓關節、脛距(踝)關節、距下關節以及附骨間關節。

1.脛腓關節前、后向滑動

作用:改善踝關節活動。
患者體位:俯臥位,下肢自然放松,踝關節置于床邊緣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足側,一只手固定脛骨遠端,另一只手置于腓骨遠端。前后向滑動時,推腓骨遠端向上運動;后前向滑動時,推腓骨遠端向下運動。

2.脛距關節分離牽引

作用:一般松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俯臥位,患側下肢屈膝90°,踝關節放松。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側,雙手握住內外踝遠端(相當于距骨位置),雙手同時向上用力牽引踝關節。

3.脛距關節前后向滑動

作用:改善踝關節背屈。
患者體位:仰臥位,下肢自然放松,踝關節置于床邊緣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足側,將患足平置于治療師大腿前側,保持踝關節中立位。一只手固定小腿遠端,另一只手置于踝關節(相當于距骨位置),推距骨向下滑動(圖4-2-13)。
圖4-2-13 脛距關節前后向滑動

4.脛距關節后前向滑動

作用:改善踝關節趾屈。
患者體位:俯臥位,下肢自然放松,踝關節置于床邊緣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足側,將患足平置于治療師大腿前側,保持踝關節中立位。一只手固定小腿遠端,另一只手置于踝關節(相當于距骨位置),推距骨向下滑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吉木乃县| 晋城| 津市市| 新晃| 保亭| 山东| 内江市| 阿巴嘎旗| 汶川县| 石景山区| 平潭县| 泾源县| 仙游县| 琼中| 温州市| 抚州市| 山阳县| 冀州市| 肇东市| 连南| 德州市| 吴旗县| 兰坪| 连云港市| 电白县| 咸丰县| 安阳县| 平果县| 临夏县| 武定县| 伊金霍洛旗| 阳新县| 海阳市| 三都| 会宁县| 区。| 花莲县| 县级市| 颍上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