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運動治療技術作者名: 黃杰 公維軍本章字數: 1615字更新時間: 2020-09-09 12:28:32
第三節 脊柱關節松動技術
一、頸椎關節
頸椎生理運動包括前屈、后伸、側屈、旋轉運動。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旋轉及滑動。分離是頸椎沿著長軸的牽伸運動,滑動是相鄰椎體間的前后及側方移動,而旋轉則是指相鄰椎體間或橫突間的轉動。
1.分離牽引
作用:一般松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頭部伸出治療床外。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頭部坐或站立,一側手托住患者頭后部,另一側手放在下頜處,雙手將頭部沿長軸縱向牽拉,持續約15s,然后放松還原。重復3次。頸椎上段病變在頸部中立位牽引,中下段病變在頭前屈 10°~15°位牽引(圖 4-3-1)。

圖4-3-1 頸椎分離牽引
2.旋轉擺動
作用:改善頸椎旋轉。
患者體位:同分離牽引。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一側上臂緊貼自身軀干,同時屈肘90°拖住患者頭部,四指包繞下頜骨;另一只手從頸部后側抵住相應頸椎,第二掌指關節置于棘突,近端指間關節置于關節突關節處,使頭部向左、右緩慢轉動。
3.垂直按壓棘突
作用:改善頸椎屈、伸。
患者體位:俯臥位,雙手分置于治療床兩側。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立于患者頭側,雙手拇指并攏置于同一椎體的棘突上,將棘突向腹側垂直推動(圖4-3-2)。C 2和C 7的棘突在體表比較容易摸到,操作時可以C 2或C 7的棘突為標準,依次向下(從C 2開始)或向上(從C 7開始)移動。

圖4-3-2 垂直按壓棘突
4.垂直按壓關節突關節
作用:改善頸椎旋轉。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體位同上,雙手拇指并攏置于關節突關節上,垂直向腹側推動。
5.棘突側方滑動
作用:改善頸椎旋轉。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立于患側,雙手拇指并攏置于椎體的棘突一側,水平向另一側推動。
二、胸椎關節
1.垂直按壓棘突
作用:改善胸椎的屈、伸。
患者體位:俯臥位,臉向下,上肢放在體側或上肢外展,前臂垂于治療床兩側。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頭側站立,雙手疊放,下方手掌根部(相當于豌豆骨處)放在擬松動的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雙手固定,上身前傾,借助上肢力量將棘突垂直向腹側按壓(圖4-3-3)。

圖4-3-3 垂直按壓胸椎棘突
2.側方推棘突
作用:改善胸椎旋轉。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站在患側,雙手拇指重疊放在擬松動棘突的側方,其余四指分開放在胸背部。拇指固定,雙上肢同時用力將棘突向對側推動。
3.垂直按壓橫突
作用:改善胸腰椎旋轉及側屈。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體位同上。雙手拇指放在擬松動胸椎的一側橫突上,指背相接觸或拇指重疊將橫突向腹側推動。
三、腰椎關節
腰椎的生理運動包括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和旋轉。附屬運動包括垂直按壓棘突、側方推棘突、垂直按壓橫突以及旋轉擺動等。
1.垂直按壓棘突
作用:改善腰椎屈、伸。
患者體位:俯臥位,臉向下,上肢放在體側或上肢外展,前臂垂于治療床兩側。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上面向患者頭部站立,雙手疊放,下方手掌根部(相當于豌豆骨處)放在擬松動的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雙手固定,上身前傾,借助上肢力量將棘突垂直向腹側按壓。
2.側方推棘突
作用:改善胸椎旋轉。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站在患側,雙手拇指重疊放在擬松動棘突的側方,其余四指分開放在腰部。雙拇指固定,上身前傾,借助上肢力量將棘突向對側推動(圖4-3-4)。

圖4-3-4 側方推腰椎棘突
3.垂直按壓橫突
作用:改善腰椎側屈及旋轉。
患者體位:同上。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站在患側,雙手拇指放在擬松動腰椎的一側橫突上,指背相接觸或拇指重疊。雙手固定,上身前傾,借助上肢力量將橫突向腹側推動。
4.旋轉擺動
作用:改善腰椎旋轉。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患側在上,下肢屈髖、屈膝。屈髖角度根據松動的腰椎節段而定,松動上段腰椎,屈髖角度偏小,松動下段腰椎,屈髖角度偏大。
治療師體位及操作手法:治療師面向患者站立,一側肘部放在患者的肩前,另一側肘部放在髂嵴上,雙手示指分別放在擬松動相鄰椎體的棘突上,同時反方向(肩向后,髂嵴向前)來回擺動。
(湯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