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嗓音障礙康復治療技術
- 萬勤 徐文
- 1677字
- 2020-09-09 12:25:06
第四節 聲帶其他病變
一、聲帶溝及聲帶瘢痕
(一)聲帶溝
聲帶溝(sulcus vocalis)為平行于聲帶邊緣的縱向溝樣凹陷,可延及部分或整個聲帶膜部,常常可以引起聲門閉合不全及聲帶振動異常,導致不同程度的發聲障礙。
1.病因
對于聲帶溝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仍存在爭議,目前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病因兩種觀點。
2.病理生理機制
主要表現為聲帶固有層缺陷、瘢痕化或消失,上皮與其下方的聲韌帶甚至聲帶肌粘連。聲帶溝分為3型:Ⅰ型聲帶溝又稱生理性聲帶溝,聲帶振動及聲門閉合基本不受影響;Ⅱ型及Ⅲ型聲帶溝屬于病理性聲帶溝,聲帶固有層障礙導致聲帶僵硬,聲帶振動中斷或消失,聲門閉合不全。
3.臨床表現 (1)癥狀 1)聲音嘶啞:
患者多以持續性中、重度聲音嘶啞就診,同時伴有明顯的氣息聲。患者音高異常、音質單一。多數患者癥狀在變聲期后出現。但生理性聲帶溝患者也可以沒有明顯的癥狀。
2)發音易疲勞:
患者常感發音無力,不能長時間用嗓。
(2)體征:
頻閃喉鏡下可見沿聲帶游離緣內側溝樣凹陷,單側或雙側,可累及聲帶全長或部分。聲帶呈現弓形,聲門閉合多呈梭形。發聲相聲帶溝局部黏膜波減低或消失,還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聲門上功能亢進。
4.診斷及鑒別診斷
對于變聲期后出現的病因不明的持續性聲音嘶啞,特別當常規檢查發現聲帶弓形及不明原因的聲帶閉合不全時,應進一步行頻閃喉鏡檢查,除外聲帶溝的存在。
5.治療
聲帶溝的治療仍在不斷探索中,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
(1)發聲訓練:
適合于生理性聲帶溝或癥狀較輕的病理性聲帶溝患者。發聲訓練也是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必要的輔助治療,可以矯正患者多年形成的不良發聲習慣。
(2)外科治療:
對于癥狀明顯且患者要求迫切者可以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仍在不斷發展。
(二)聲帶瘢痕
聲帶瘢痕(vocal fold scar)為創傷后聲帶纖維化使其具有的特殊層次結構消失,阻礙聲帶振動,引起發聲障礙。一旦出現瘢痕,患者發音功能很少能夠恢復正常狀態。
聲帶瘢痕的治療有賴于以下因素:①瘢痕的大小、位置及嚴重程度;②患者對發聲的需求及期望值;③治療團隊的水平。發聲訓練是治療聲帶瘢痕的必要手段。治療中,應訓練患者充分利用呼吸及共鳴系統,提高發音強度,消除代償性的肌緊張性發聲障礙,減輕發聲疲勞。經過發聲訓練使患者充分應用發聲技巧,且聲帶瘢痕穩定后(一般6~12個月),評估患者對發音質量的最終接受程度,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如果對發聲功能仍不滿意,一些患者還可以通過手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聲音嘶啞。即使通過手術治療通常也很難恢復正常的發聲功能,因此術前一定要評估患者的期望值是否合理。
二、喉白斑
喉白斑(laryngeal leukoplakia)多發生于聲帶黏膜,又稱聲帶白斑。喉白斑的發生、發展與多種致病因素的長期作用有關,有一定的惡變傾向,因此臨床上又被歸為癌前病變。目前病理學家與臨床醫師認為,喉白斑僅是一個臨床診斷名詞,其病理學類型差異較大。
(一)病因
喉白斑的病因復雜,與刺激因素長期持續作用于聲帶上皮有關,包括長期吸煙、酗酒、病毒感染、吸入刺激性物質、發聲損傷及反流因素等。
(二)組織病理學特征
喉白斑的組織病理學特征差異較大,包括鱗狀細胞(單純)增生、輕度異型增生、中度異型增生、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到浸潤癌的不同類型。喉白斑的惡變風險隨異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 1.癥狀
喉白斑患者常常以聲音嘶啞為首發癥狀就診,主要表現為波動性嘶啞、喉部刺激、咽痛和/或慢性咳嗽等。
2.體征
喉鏡下喉白斑病變形態表現各異,病變范圍或局限于聲帶前端,或遍布聲帶全長;可以是白色斑、片狀彌漫生長,也可呈現為邊界清晰的白色增厚黏膜,或被覆不規則外生性白色疣狀物。一些病變也可表現為潰瘍樣或合并紅斑。近年來頻閃喉鏡、窄帶成像內鏡等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對喉白斑性質進行進一步的辨別。頻閃喉鏡下黏膜波的異常減低可以作為判斷上皮病變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之一。
(四)治療及預后
部分喉白斑屬于炎癥或單純的鱗狀上皮增生性改變,可選擇保守治療或控制易感因素如嚴格戒煙,必要時抗反流治療。對異型增生明顯的癌前病變,需進行相應的外科治療切除病變。
由于喉白斑組織病理學差異較大,惡性轉化時間離散度較大,跨度較長,需要長期密切隨診。
(徐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