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結構移動的兩種類型與三種模式
骨移動的兩種類型
1.滑移
必須指出,大多數情況下的骨移位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緩慢、持續、小力量的骨結構直接受力和/或軟組織的牽拉,使得骨結構容易發生滑動式移位。
關節間有限的骨性限制結構、韌帶為主的關節固定機制,以及關節面之間軟骨、軟骨盤、滑囊、滑液、骨間韌帶等結構條件的存在使得骨結構可以在力學結構不平衡情況下發生以滑移、蠕動形式為主的位移。
骶髂關節的懸吊式連接方式、臟器的懸吊式固定,也決定了骶髂骨結構和臟器易于發生以滑移為主的位置改變。
2.跳動
跳動是快速的移動。
于扳動式手法正骨而言,骨結構的跳動式復位,是移位的骨結構在病理極限位下被手法操作的長杠桿力撬動,或被手法強力沖擊、推動,快速突破軟組織的黏滯屏障而達至解剖極限位的過程。
處于病理位置狀態的移位骨結構被快速推移所需要的能量,來自于強大的動能的轉化。這個強大的動能是快速與強力的組合。
骨移動的三種模式
1.速度模式
最常見的速度模式,是快速模式,即以快速的手法作用力,在反射機制啟動之前,就已經迅速克服肌肉韌帶對骨結構的限制力而達成移位骨結構的整復過程??焖侔鈩印⒏咚贈_壓是典型的方式。
快速模式的安全操作,需要在力量大小與骨結構被動移動的幅度這兩方面達成量化的完美組合。閃電般的瞬間,是勝利的歡笑還是災難后果,賭場結局常常讓人難以預料。
“一站、二看、再通過”慢速模式鮮少為業界探討,“東方柔性正骨”的出現,將“輕推慢移”正骨模式正式引入骨傷學界的視野。
慢,并非代表效率不足。穩妥地接近可控制的勝利成果,需要一顆修煉者的心。
速度與力量的多樣組合,正是風格各異的技術流派形成的基礎。
2.力量模式
力量模式,于坊間流行的正骨技術而言,可細分為強力模式和巧力模式。
這里所言的強力、巧力,其實質均是落實在目標結構上的作用力大于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對骨結構移動的限制力。
強力、巧力的不同,只在于施術者發力之大小不同而已,其作用在目標結構上的力是同樣強大的。施力者的發力大小,取決于有無借助特殊的工具或采用特別的方法。其中,長杠桿力的采用是常見的。
力量模式有效的原因,是力的征服效應。
然而,當作用到目標結構上的作用力超出該結構(包括相關骨性結構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等)的最大屈服強度而達至屈服極限時,結構的破壞(斷裂、破裂)就會發生。
因此,如何有效量化、控制手法作用力以保證其始終處于結構的屈服強度之內,是力量模式手法必須認真對待的首要問題。這也是所有徒手正骨療法必須認真應對并妥善解決的安全性課題。
施術者主動性發力較小而目標結構被動性受力較大,被冠以巧力的長杠桿手法模式的背后,常常隱藏著難以控制的手法風險。
輕柔的正骨技術,示現出一種被忽略已久的特殊力量模式。
3.和諧模式
這是一種始終強調策略性的智慧模式。
盡可能減少手法操作的力對人體本體感受器的刺激,不引起肌肉韌帶的反射性收縮與抵抗。在控制骨結構的軟組織異常黏滯力順利釋放的情況下使骨結構被和諧地、緩慢地推移。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推移骨結構的模式堅決反對強硬、暴力的操作,主張運用獨特的柔性內力并以和諧的智慧模式進行操作。這是東方柔性正骨技術的不傳之秘,是東方柔性正骨技術的核心要素。
由此,“東方柔性正骨技術”開始涉足于困擾手法醫療臨床的特殊病患、特殊結構與特殊病情的骨移位相關疾病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問題,并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
筋骨結構的整體觀
筋骨結構整體觀的首要理念,是全身筋骨力學系統的整體性。這個局部與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密切的力學關系,涉及肌肉骨骼系統的各個方面,我們可以從結構橫向的多重層次及縱向的多級相應關系方面看到。
結構的多重橫向層次,涉及筋骨結構的骨鏈、筋骨鏈和筋膜鏈三重結構鏈。這三重結構鏈縱向展開便構成了筋骨結構的多級關系。
這三重結構鏈在人體內外的縱橫闔辟,把人體筋骨結構完整地統一起來,不可分割。
合理的筋骨架構系統,可以提供人體所有組織器官存在及發揮功能活動的有效空間。
筋骨結構正常位置與序列所提供的空間環境,也是維系人體神經、循環、運動等系統結構與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而軟硬結構之間永遠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軟組織的正常功能狀態,為骨架結構的穩定與活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內臟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狀態的保持,不僅需要肌肉骨骼系統提供的特定空間環境支持,同時也需要功能良好的神經、血管、體液、淋巴等生理系統的共同支持與維系。
從客觀表現出來的筋骨結構位置、序列及其應力狀態,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其肌肉骨骼系統力學結構的合理性,這個是我們正骨出手與否的重要依據之一。與異常力學結構有關的癥狀的發生及其緩劇狀態,則取決于不合理狀況被代償或修補的程度,這也是出手與否的重要信號指標。
以中醫學“天人合一”整體觀而言,在我們當下探討的人體筋骨生命現象以外,我們亦應當了解,人體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等等關系的關聯互動,不僅表現在有形的物質層面,更與無形的信息、能量密切聯系。物質結構、身心狀態、社會意識形態及其信息體、自然環境與地球場能,乃至宇宙信息等方面的認知及其復雜關系的探索,將把人體疾病與健康的研究推上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