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軟組織的黏滯——流動現象理論

誰在限制骨的移動

手法正骨的過程,就是人為推動骨結構使之向特定方向被動移動的過程。能夠順利推動病理性移位的骨結構向正常位置歸位,就有可能順利達成正骨整復過程。
然而,從客觀存在的正骨診療現狀來看,移位的骨結構在手法作用下的被動移動過程有時卻很難進行,其中的原因何在?
也就是說,骨結構在被動移動時,是什么因素在阻止、限制它移動?
通過運動生理、生物力學與解剖學知識,我們知道,肌腱、韌帶和關節囊是覆蓋、連接和制動關節的三個主要結構組織,它們對骨骼系統提供穩定和運動功能,對關節的正常運動有著重要作用。
1.骨與關節的靜態限制
韌帶和關節囊提供骨與骨的連接,增強關節及相鄰骨結構之間的穩定性,并引導關節正常運動,防止關節過度屈伸及非生理性移動。
韌帶是致密的結締組織,有著較小的彈性與伸縮性。限制骨結構異常移動與控制其正常活動范圍的主要結構正是韌帶。
手法推動處于病理性移位的骨結構歸復原位,其主要作用過程就是以技術性的方式解除或舒緩韌帶及骨旁小肌群、關節囊等軟組織對移位骨結構存在的異常限制作用。
骨結構發生病理性移位之后,相關肌纖維、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均處于異常應力狀態。異常應力長期存在,導致這些軟組織的黏滯性異常增大而發生粘連,進而處于攣縮、僵硬的狀態。
因此,只有在手法等醫療干預的情況下釋放這些軟組織的異常黏滯后,骨結構復位的過程才能正常展開。軟組織張力狀態的有效改善,是利于軟組織結構與功能恢復的根本性條件。
從另一方面而言,我們也應該了解,骨結構發生異常移位后,其結構將處于不穩定的力學狀態。局部軟組織出現的粘連、僵硬與攣縮,對該移位的骨結構有著保持其穩定的積極作用。
在骨結構出現增生、肥大或骨贅形成時,骨結構的穩定性也將大大增加,因而其被推移的可能性及幅度將明顯減小。如果相鄰骨結構間出現骨性連接,如骨橋形成,則相鄰骨結構間的相對移動將不再可能發生。
2.骨與關節的動態限制
肌腱連接肌肉和骨骼,把肌肉的收縮力傳至骨骼,使骨結構以關節為原點發生杠桿運動,或保持身體的特定姿勢。肌腱和肌肉組合成肌腱-肌肉單位,構成骨的動態限制結構。
肌腱-肌肉單位的起止點分別附著于跨關節、且有著一定距離的不同骨結構的兩端,其收縮與弛張,直接影響著骨結構的位置與運動狀態。
骨結構可能會隨著骨骼肌的大幅、強力及持續收縮而發生一定程度的病理性移動,這樣的狀況在常態下也能逐漸發生。因此,肌肉收縮既是骨結構發生生理性杠桿運動的動力因素,也是骨結構發生病理性移位的重要力量來源,同時也是骨結構被動移動的限制力量之一。
3.骨結構復位通道上鄰近結構的阻擋
在絕對移位的概念中,結構單元在以人體整體為參照的坐標系上位置的異常改變,表示該目標結構位移的發生。
在目標結構位移發生的過程中,由于結構間的連接關系,以及力的作用與傳遞效應,連接在目標結構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的相鄰固體結構,也有著極大的可能隨之同時發生坐標位置的改變。
因此,目標結構要恢復到原本正常的生理位置,復位通道上起著阻擋作用的相鄰結構亦必須被調移而歸位。
4.關節面的摩擦因素
人體活動時,在構成關節的兩個骨關節面之間,由于組織間液體增壓對支撐關節負載和軟骨潤滑的重要貢獻,關節面不斷發生相對移動而沒有任何阻礙,人體也不會感受到任何摩擦阻力。
在病理狀態下,各種原因導致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之間摩擦力增大,關節面間液體增壓作用減退以致軟骨磨損而引發一系列關節炎性改變。
由于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關系,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降低患者異常增大的體重、改善或解除跨關節軟組織的緊張攣縮狀態、整復構成關節的骨結構的異常移位、增大關節間隙,則關節面之間的壓力及關節間異常增大的摩擦力就可以趨向減小。

軟組織的黏滯與流動現象理論

材料科學與生物力學研究表明,人體軟組織屬于黏彈性材料,具有流體和固體雙重特性。黏滯性屬于流體性質,是阻礙物體流動的特性,是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結構的生物力學特性之一。
黏滯與流動是一對相反、拮抗的物理特性。組織結構的黏滯性越大,其流動性就越小。軟組織舒張、伸展的能力,即是其流動性的具體表現。而黏滯性將體現在軟組織的攣縮、粘連、僵硬、彈性減弱等方面。
當軟組織受到異常增大的應力刺激時,由于神經及免疫等反應的結果,會顯著增大軟組織受損傷局部與整體的黏滯度,進而導致膠原纖維攣縮、粘結,再加上局部分泌物及代謝產物的黏滯作用,軟組織黏滯性便顯著增大,流動程度減小。
而當以一個輕柔且慢速的力作用于軟組織上時,由于其流變速度小,因而流變阻力小,可以在彈性變化小的情況下實現較大的流變,以最大效率地使原本處于黏滯性異常增大的軟組織纖維進行重新排列,進而逐漸釋放其膠質屏障,使黏滯體軟組織出現應力松弛與蠕變效應而產生最大的流動性。
相反,如果以快速、較大的力作用在軟組織上,反而會使軟組織的剛性迅速增加、組織變形與載荷呈現出線性關系。快速增大的載荷會突破組織所能承受的最大屈服限度而使軟組織結構被破壞。
骨結構被移動的過程,就是限制骨結構移動的軟組織的異常黏滯屏障被釋放的過程。所以,骨結構要得到順利的被動移動以回歸原位,手法操作過程就必須很好地順應軟組織黏滯與流動現象理論。這正是“東方柔性正骨”之“輕推慢移”技術特色得以實現的生物力學原理。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在道家柔性理論指導下,以柔和、緩慢、均勻、深透的力,恰恰契合了軟組織黏滯與流動現象理論具體的細節要求,使得異常攣縮粘連的軟組織的黏滯性能夠有機會得到最快及最大程度的釋放。

移骨論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正骨的本質是調筋。
處于異常位置狀態的骨結構被整復的實質,是解除骨移動的各項限制因素的過程。這些因素主要涉及黏滯性異常增大的韌帶、肌肉、筋膜等相關軟組織結構。
相關軟組織及其結構鏈的異常黏滯性得到釋放的程度,決定了骨移動復位的徹底性和穩定性。所以,正骨的本質是理筋,這是柔性正骨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
筋骨相依。柔性正骨通過以骨帶筋,或以他骨帶筋再正目標骨等方法,在骨的被動移動過程中來促使軟組織異常黏滯性的釋放,因而在完成骨結構整復的同時也恢復了相關軟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狀態。
毛泰之正骨箴言
談骨論筋是正道。
舍棄骨而專論筋者,核心缺失;只論骨而罔顧筋者,視野偏盲。

軟組織的彈性伸縮與骨結構的假性滑移

軟組織在被牽拉的過程中,存在著彈性伸縮和黏滯(膠質屏障)釋放兩個過程。
如果伴隨手下骨結構滑移的是軟組織的彈性伸縮,那么,在撤除手法作用力后,被推移的骨結構將很快回復到調整前的位置狀態。這是骨結構的假性滑移現象。
而如果隨著骨結構的被推移,相關軟組織被伸張、并逐漸釋放其異常的黏滯性,則此骨結構的復位將是穩定的。
手法操作時,將軟組織推移并持續一定抻張時間的作用過程,就是使被抻張的軟組織在起初的彈性牽伸后,繼而發生黏滯釋放。所以,保持一定的拉伸時間、等待,是使軟組織異常黏滯釋放趨向完全的重要步驟,也是手法推移骨結構移動結果穩定的竅要所在。

肌牽張反射理論

由神經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牽拉而伸長時,會發生反射效應,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這就是骨骼肌的牽張反射。
肌肉等軟組織內存在極小的本體感受器肌梭。肌梭是一種感受機械牽拉刺激或肌肉長度變化的特殊感受裝置。肌梭有主要肌梭和次要肌梭兩種。主要肌梭對肌肉長度改變的速度(動態反應)和實際拉長量敏感。次要肌梭只對肌肉實際長度變化(靜態反應)敏感。
當肌肉受到外力牽拉時,肌梭內的感受裝置受到牽張刺激而發放傳入神經沖動,該神經沖動傳至相應脊髓節段,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運動神經元的活動,再引起傳出神經的興奮,導致肌肉收縮。
柔性正骨或理筋手法以緩慢的速度間接或直接抻張肌筋膜,可以使對動態速度敏感的主要肌梭處于忽略狀態而不受影響。盡可能避免對主要肌梭的刺激,肌肉便不會出現反射性收縮而限制肌筋膜的被動移動。
如果在操作過程中,避免使軟組織纖維被過度拉長,則次要肌梭受刺激而反射的過程將不會發生。所以,隨著骨結構的被移動,需要間斷性地多次、重復進行手法的推動操作,并在推骨移動時,先將外表的皮肉推擠向相反的方向,然后再拿定并推移目標骨結構。這樣就可以提供一個相對沒有軟組織異常牽拉力的骨結構移動空間,自然也就不會引起牽拉反射的發生。
肌牽張反射理論告訴我們,正骨手法在推動骨結構移動的過程中,如果骨結構是向著回復原位的方向移動,則此過程中處于異常牽拉狀態的軟組織會逐漸恢復其被強行拉長的狀態而使其長度減小,而因黏滯而縮短的肌肉則會釋放黏滯而逐漸恢復原有長度,故兩方面都不會引起牽張反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鄂尔多斯市| 同心县| 吉隆县| 陵川县| 视频| 二连浩特市| 五寨县| 蓬溪县| 泰州市| 莱芜市| 聂拉木县| 贺州市| 东至县| 太仓市| 吉首市| 虎林市| 米泉市| 朝阳市| 盐亭县| 双峰县| 馆陶县| 孝昌县| 霍州市| 肇州县| 常熟市| 六盘水市| 汉源县| 施秉县| 齐河县| 沾益县| 吴桥县| 许昌县| 革吉县| 江西省| 普定县| 大石桥市| 个旧市| 辛集市| 江达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