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祖貽醫案精華
- 劉芳
- 970字
- 2020-08-31 19:59:15
6.面風
面風是以眼、唇、面頰等面部肌肉抽搐或跳動不止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常見于西醫學面肌痙攣。
本病屬中醫學“脾輪振跳”、“筋惕肉∫”、“瘛疭”等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劉老認為,本病多與“風”有關。陰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則變生內風,發為面肌抽動;肝為剛臟,主筋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若郁怒傷肝,肝失疏泄則筋脈失養;肝為罷極之本,疲勞過度,氣血耗損則筋脈不榮均可致筋急瘛疭,肝風內動。另外,絡脈空虛,風邪乘而襲之,外風入中亦可內外合邪而發病。風性主動,故時時抽動。
陰虛風動(面肌痙攣)
案
余某,女,45歲。初診日期:2009年7月12日。
眼瞼、雙側面部、口角抽動不已1年。
患者系公司經理,事務冗繁,不勝勞累。一年前出現右眼瞼跳動,漸至面肌抽搐,口角亦掣動。初時尚有歇止,近2個月來面部抽動頻繁不止,因工作需要,人際交往頗多,甚感不便,遂多處求治,效果不佳,且日益加重。就診時見:眼瞼、雙側面部、口角抽動不已,面色黯紅,心煩不安,口干;舌紅、苔薄,脈細弦。
此為陰虛風擾之證,治宜育陰息風。
處方:生地黃30g,白芍30g,甘草15g,天麻10g,全蝎10g,僵蠶10g。7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面痙攣基本已止,僅勞累時偶有輕微發作。予上方,加懷山藥30g助脾腎,以增育陰之功,后經調治月余,遂愈。
按
面肌痙攣屬中醫學“脾輪振跳”、“筋惕肉∫”、“瘛疭”等范疇。《張氏醫通·瘛疭》:“瘛者,筋脈拘急也,疭者,筋脈弛縱也,俗謂之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本病多與“風”有關。陰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則變生內風,發為面肌抽動,肝為剛臟,主筋,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若郁怒傷肝,肝失疏泄則筋脈失養;肝為罷極之本,疲勞過度,氣血耗損則筋脈不榮均可致筋急瘛疭,肝風內動,另外,絡脈空虛,風邪乘而襲之,外風入中亦可內外合邪而發病。風性主動,故時時抽動。本案患者屬陰虛風擾之證,治宜育陰息風。《內經》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方選生地、白芍補肝腎陰,養血,天麻、全蝎、僵蠶共奏息風止痙、祛風通絡之功,甘草調和諸藥。后患者勞累后偶輕微發作,加懷山藥助脾腎,以增育陰之功,后調治月余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