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祖貽醫案精華
- 劉芳
- 1449字
- 2020-08-31 19:59:15
7.面風痛(三叉神經痛)
面風痛指以局限在面部,或左或右,反復發作的短暫性陣發性劇痛為特征的疾病。常由外感風寒之邪,循經上犯巔頂、清竅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誘發。包括西醫學中的三叉神經痛。
劉老認為,本病以風、瘀為主要病因,治療重在柔肝緩急、祛風止痙,病久者尤當注重活血化瘀之法。其病久者尤為難治,以下兩案皆屬此例。
肝風夾瘀
案1
康某,女,61歲。初診日期:2008年4月21日。
左側面頰疼痛2年。
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突發左側面頰疼痛,痛劇如刀割,甚則面肌痙攣掣痛,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用止痛藥僅能短時間緩解疼痛,須增大藥物劑量,但又出現頭暈、行走不穩,特來求治。刻下癥見:左面頰疼痛陣作,如刺如灼,刷牙、洗臉即可誘發;面色黯紅,口干不欲飲;舌紅、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數。患者素有高血壓病史。
面痛倏忽而來,戛然而止,善行而數變,此風邪為患也,遷延日久則恐傷陰入絡,宜早用柔肝通絡法。
處方:白芍30g,甘草10g,全蝎10g,蜈蚣2條,三七片10g,醋延胡15g,澤瀉10g。7劑,水煎,早晚分服。
服藥后,面痛明顯緩解;以此方加減,堅持服用1個月余,面痛消失,其病告愈。
按
本病發病部位在顏面一側之口-耳-鼻-眶區域,為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在頭面部的循行區域,而足厥陰肝經與膽、胃二經經氣相通。《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故肝膽火盛,或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引胃膽二經之氣血升騰上逆,挾痰瘀等絡之伏邪阻于面部,發為面痛。本例患者年過六旬,肝腎已虧,素有高血壓病史;面色黯紅,舌有瘀斑,疼痛如刺如灼,乃血瘀之象;面痛忽作忽止,風也。故辨為肝風夾瘀證,治以芍藥甘草湯柔肝緩急,三七、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止痙散(全蝎、蜈蚣)緩解面肌痙攣。患者口干不欲飲,服止痛藥頭暈,舌苔薄白,慮有濕邪,取五苓散之意,加澤瀉10g。
風瘀阻絡
案2
肖某,女,42歲。初診日期:2009年5月13日。
突發左側面頰劇烈掣痛,時作時止半年。
患者于半年前突發左側面頰掣痛,時作時止,疼痛甚劇,難以忍受,每于刷牙時必作痛,遂不敢刷牙。當地醫院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經江西病友介紹來診,就診時見:面色晦暗,左側面頰皮膚粗糙;檢查時引發疼痛,口角亦稍歪斜;舌下脈絡迂曲,苔白,脈弦。
此風瘀阻絡之證,宜祛風通絡。
處方:川芎30g,白芍15g,細辛5g,全蝎10g,露蜂房15g,白僵蠶10g,夜交藤30g,白芷10g,三七片10g,醋延胡索15g,甘草10g。14劑。
二診(6月15日):服上藥后痛減,痛發已可忍受;服藥1周后,疼痛每周發作二三次,半月后僅每周偶作1次。因在外省居住,來診不易,故自取原方10劑,服后痛止,遂停藥。
后因他病來診,云面痛未再發作,且素有血崩之癥,但藥后月經量正常。憶有“華佗治崩中神方”,用川芎一味治“血崩各藥不效者”,確有據也。
按
三叉神經痛屬中醫學“面風痛”、“頭痛”范疇。本病時作時止,屬風無疑;患者面色晦暗、皮膚粗糙、舌下脈絡迂曲,是為有瘀。故當祛風止痙、活血化瘀。方選牽正散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方中川芎配白芷、細辛、露蜂房祛風止痛,川芎配三七、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芍藥合甘草柔肝緩急;因口角亦稍歪斜,以牽正散之僵蠶、全蝎治之,通絡化痰,祛風止痛,息風止痙。
《雜證總訣·頭痛》認為:“(頭痛)病初在經在氣,久病入絡入血,氣血瘀痹而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故宜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加蟲類藥,如全蝎、僵蠶、蜈蚣、蜂房、蟬蛻等。本案川芎、全蝎、蜂房、細辛均用量較大,未見不良反應。患者血崩未言明,得川芎等活血化瘀而意外獲愈,其因瘀致崩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