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百年醫案精選
- 石恩駿
- 597字
- 2020-08-31 19:58:11
23.祛風清熱利濕方治療腸風下血
張華平,男,31歲。初診日期:1960年9月3日。
患者1周前因勞動汗出減衣貪涼,不慎偶感外邪,入夜惡寒,怕風,頭痛發熱,自恃體力尚能支持,不屑藥治。越三日,上癥未已,并覺腹痛,拒按,旋即便血不止,頭一兩次尚夾惡穢糞便,嗣后乃純血下注,其色鮮紅,家人大駭,速求治于石氏。察患者面色蒼白,神倦懶言,無汗,苔黃膩,舌質淡,脈細無力。玉書公認為,證屬腸風下血,乃外感風邪客于腸胃經絡,當首解風邪。
處方:防風9g,醋炒荊芥4.5g,枯芩6g,薄荷2.4g。水煎,日分3服。
二診:次日來診,自述當晚頭額似有汗出,頭痛減輕,下血次數亦隨之遞減,此為外風已除,宜從內理,以清熱利濕,固本止血為法。
處方:泡參9g,赤芍9g,炒槐花9g,炒地榆6g,藕節炭6g,枯芩6g,炒扁豆9g。
囑連服3~5劑,不必更方。
5日后,患者登門拜謝,言上方3劑未盡而病愈。
【評按】
便血一證,有遠近之分,遠血者,乃中氣虛寒,不能統攝,血滲于下,近血者則是濕熱蘊于大腸,破血下行,其治各異。《金匱要略》以黃土湯治遠血,赤小豆當歸散治近血,證治分明,可謂便血治法之源。腸風下血者,屬近血之范疇,但其治之要,若先其時引風邪出表,后宗赤小豆當歸散之法則,清利濕熱,活血化瘀,取效甚速。二診方中取槐花、地榆治腸風,止痔血;藕節涼血止血。三藥炒黑,止血之力更佳;黃芩苦寒,善清手足陽明之腑熱;赤芍活血化瘀,瘀去新生,寓止于行之中;方中猶取泡參、扁豆之安中,在于速復脾之統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