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濕病中醫治療心法
- 貝新法
- 9字
- 2020-08-31 20:02:23
第三章 風濕性關節炎
第一節 概 說
風濕熱主要累及關節(風濕性關節炎)和心臟(風濕性心臟病),其次可侵犯皮膚、漿膜、血管和神經系統。以青少年發病為主。發病前約半數患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些病人有這些癥狀都感覺不到,好像是慢慢吞吞。經1~3周后開始發病。起病時周身乏力,食欲減退,發熱(37.5~38℃)。關節受累的典型表現是游走性、對稱性、復發性大關節炎。如膝、踝、肘、腕等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等。
按中醫的觀點屬“熱痹”的范疇,也就是說風濕寒邪侵入關節及肌肉筋脈間,肩部關節表現熱痹的證候,紅、腫、熱、痛表現。中醫治療是我們的主證,也是經常用中醫中草藥治療,使很多病人得到康復,達到應有的治療目的。急性癥狀很少超過1周,以后逐漸消退,2~4周后完全消退。兒童患者關節炎癥狀多較輕微,成人則較顯著。不典型者僅有關節酸痛,而無其他炎癥表現。急性期消退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半數以上患者侵犯心臟,以心肌為多,癥見心前區不適、心悸、胸悶、心內膜炎也多見。風濕病反復發作,可引起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皮膚可出現環形紅色斑和皮下結節,對本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環形紅斑為淡紅色環狀紅暈,開始出現較小,逐漸向周圍擴展而中心消退,邊緣略隆起,常見于四肢內側和軀干。紅斑時隱時現,歷時數天即消退。皮下結節一般為豌豆大小,數目不等,較硬,觸之不痛,常出現在肘、膝、枕部骨隆起或肌腱附著處。其他還可出現舞蹈癥、風濕性胸膜炎、風濕性血管炎、腎小球腎炎等。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抗“O”陽性。
風濕熱的治療目的是:①殺滅鏈球菌;②緩解關節及其他心臟以外的癥狀;③早期洞察有否心肌炎存在并加以處理;④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潮濕。如有心臟受累應臥床休息,避免體力活動及精神刺激,待體溫、紅細胞沉降率正常,心動過速控制或其他明顯的心電圖變化改善后繼續臥床休息3~4周,然后逐步恢復活動。急性關節炎患者,早期亦臥床休息,至紅細胞沉降率、體溫正常,然后開始活動。控制和預防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提高機體免疫力:①注意環境衛生,居室宜通風良好、防潮、保暖,尤其對人員比較集中的場所如幼兒園、小學尤須注意,以避免鏈球菌的傳播;②要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③對流行期的咽喉部鏈球菌感染應積極控制;④風濕熱發作的預防:凡5歲以上患者有發熱、咽喉炎等癥狀擬診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者,即給予青霉素或其他有效抗生素為期10天的治療。青霉素過敏者,可口服紅霉素、磺胺吡啶。凡年幼患者,有高度易感性,用藥時間盡量延長。局部病灶,行藥物噴喉、理療。慢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內科治療無效會成為一個局部藏菌的病灶。阿司匹林、腎上腺皮質醇可退熱、消除關節炎癥、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