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 (英)菲利帕·佩里
- 3636字
- 2020-08-21 18:56:50
過往經歷的影響
孩子需要溫暖和接納、身體的輕柔觸碰、你陪伴在身邊、有界限的愛、理解、安撫、跟各年齡層的人交流,以及你的關注和時間。哦,如果僅僅是這些就簡單了,這本書寫到這里就可以結束了。偏偏事情沒那么簡單,因為你總是會遇到一些阻礙,生活中總是會出一些亂子,諸如:糟糕的環境、煩瑣的育兒細節、金錢壓力、工作壓力、缺少時間、身心俱疲等等。
不過,比起上述這些困難,還有一點更容易阻礙我們:我們嬰幼兒時期獲得的親子教養方式。如果我們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及上一輩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影響,有一天你會赫然發現,那些經歷會冷不防地跳出來,給你一記回馬槍。你可能會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一張嘴,說出來的話竟然跟我媽媽如出一轍。”如果那些話都是正向的積極的,讓你童年時覺得有人需要你、關愛你、保護你,那當然很好,但實際上那些話的效果往往正好相反。
作為家長,會產生不良后果的心態包括:缺乏信心、悲觀、過度保護、時時刻刻的擔心。這些心態都會影響到親子關系的質量。
幸好,現在改變絕對不晚,那將會改善你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的生活。不要讓上一代錯誤的養育方式留在你身上的陰影,再影響到你的下一代。
你可以冷靜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顧過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什么難忘的事情,當時你有什么感受,現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請把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徹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積極影響的回憶。
如果在你成長過程中,家人都把你當成獨特的、有價值的個體看待,給你無條件的愛,也給你足夠的正面關注,你們全家關系融洽,那么你會獲得一份培養正面關系的藍圖,長大成人的你也有信心可以為家庭與社區做出貢獻。
如果很不幸,你沒有那樣的童年(多數人如此),回顧過往可能會令你感到心理不適。你要正視這種不適的感覺,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傳到孩子那里。我們從上一代承襲了很多東西卻不自知,這使我們有時很難判斷,自己究竟是對孩子當下的行為產生反應,還是受過去影響而產生本能反應。
下面這個小故事有助于說明我的意思。這是泰伊講給我聽的,她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同時也是資深的心理治療師,給很多心理治療師做過培訓。我之所以提起她的兩個身份,是為了告訴大家,即使是最懂得自我認知、最心存善意的人,也可能陷入情感上的時間錯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某些反應是源于過往的經歷,而不是針對當下的情境。
泰伊有個七歲的女兒艾米麗,有一天艾米麗對她大喊,說她卡在攀爬架上,需要有人把她抱下來。
我叫她自己下來,她說她下不來時,我突然就冒出一股無名火。我覺得她是在無理取鬧,她明明可以輕輕松松做到的嘛,于是我沖她大喊:“馬上給我下來!”
艾米麗費了很大勁,最后還是下來了。她小心翼翼地走過來,想拉我的手,但我還在氣頭上,就把她的手甩開了,孩子委屈地大哭起來。
回到家后,我和艾米麗坐在一起喝茶,她的情緒終于平靜下來,我也把那件事情拋諸腦后,只是心想:“天啊,帶孩子可真麻煩。”
一周之后,我們一起去公園,那里也有一個攀爬架。我突然感到一陣內疚,艾米麗顯然也想起了上周的事,因為她正用怯生生的眼神抬頭看著我。
我問她想不想玩,她點點頭。這次,我不是坐在長椅上刷手機,而是站在攀爬架邊看著她。她感覺自己又被卡住時,伸出手臂向我求援。這次我沒有發火,而是鼓勵她說:“把一只腳放這里,另一只腳放那里,抓住那個欄桿,你就可以自己下來了,試試看。”
艾米麗照我的話去做,很快就下來了。她問我說:“媽媽,上次你為什么不幫我?”
我想了想,這樣回答她:“媽媽小時候,你外婆把我當成小公主一樣呵護,陪我到處玩,又總擔心我出意外,時時刻刻提醒我‘小心’。這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情,讓我變得越來越沒有信心。我不希望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你身上,所以上周你要我把你從攀爬架上抱下來時,我不想這樣做。那讓我想起我在你這個年紀,大人根本不信任我能自己處理。我想到以前的事,突然一肚子氣,就把氣出在你身上了,是我不對。”
艾米麗抬起頭來看著我說:“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是媽媽不在乎我呢。”
我急忙說:“當然不是啊,媽媽很在乎你,只是當時媽媽沒意識到,我其實是在生你外婆的氣,而不是你。對不起艾米麗。”
就像泰伊一樣,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的情緒反應,立即做出判斷或假設,而沒有考慮到那可能是因為當下發生的事情,勾起了過往的記憶。
當你對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憤怒時(或產生其他負面情緒,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厭惡、恐慌、惱怒、恐懼等等),最好把它視為一個警報。那個警報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錯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記憶閘門又被打開了。
模式通常是這樣的:當你對孩子發飆或表現出過于激動的情緒時,是因為你必須用那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以免你感覺到你在孩子那個年紀所經歷的感受。你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可能觸發你過去的絕望、渴望、孤獨、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覺。所以,不知不覺中,你挑了一個簡單的做法:你不去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發飆,或陷入沮喪,或開始恐慌。
有時,我們被觸發的過往感受可以追溯到好幾代之前。比如我母親,她很討厭孩子玩耍時的尖叫聲。后來我注意到,我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吵鬧時,即使他們玩得很開心,我也會進入一種警覺狀態。我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所以我問母親,她小時候玩耍時,要是發出很大的聲音會發生什么事。她告訴我,她出生時,她的父親(我的外公)已經五十幾歲了。他經常頭痛,所以孩子們在家里走動時,都必須躡手躡腳,否則就會挨罵。
也許你害怕承認,有時你對孩子的怒火就是壓不住。你怕承認了以后,會使怒火加劇,導致憤怒的感覺更加真實。我希望你知道,這種憤怒其實并不是孩子觸發的,是過往的經歷喚醒了深藏你心底的感受,當你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放松下來,也不會因此而連累到孩子了。
當然,你不一定每次都能為自己的感受追溯到過去的源頭,但它一定是存在的,請謹記這一點。
當你年紀還小時,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愛你的人不一定總是喜歡你。他們有時會覺得你很煩、很難纏、令人失望、無關緊要、可氣、笨手笨腳或愚蠢。當你的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行為時,便觸發了你以前的感受,導致你大吼大叫甚至發飆。
為人父母無疑是件苦差事。一夜之間,孩子成了最令人勞心費神的首要工作,而且還是全年、全天候無休的苦差事。為人父母后,你終于體會到自己的父母以前需要面對什么,也許你會更加感激他們,更加認同他們,或更加同情他們。但你也需要認同你的孩子。花時間思考你自己在嬰幼兒時期,或是跟孩子年齡相仿的時候有什么感受,這樣做可以幫你培養對孩子的同理心。當孩子的行為讓你恨不得大吼著推開他們時,這種同理心可以幫你理解孩子,感同身受。
我的客戶奧斯卡收養了一個十八個月大的男嬰。每次兒子把食物掉在地上,或是隨處亂扔食物時,奧斯卡就一肚子火。我問他:“你小時候要是把食物掉在地上或隨處亂扔食物時,會發生什么事?”他說祖父會用刀柄敲他的手指頭,然后要求他離開房間。他回想起自己兒時遭到那種對待的感受后,開始同情幼年的自己,那也幫他找到了對孩子的耐心。
我們很容易以為,我們的感覺只與眼前發生的事情有關。比方說,你有個四歲的孩子,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大堆禮物,興高采烈。可是你卻批評他:“這孩子,真是被慣壞了。”只因為他沒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新玩具。
怎么會這樣?從邏輯上來說,孩子收到那么多禮物并不是他的錯。你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孩子不該擁有那么多東西,所以你的憤怒以尖刻的語氣和對孩子的不合理指責(你覺得孩子應該成熟大方一點)表現出來。
如果你停下來回顧過往,你會發現,在你四歲時,有人要求你分享一些你不想分享的東西,或者你根本沒有那么多東西可以分享,你不想為四歲的自己感到難過,所以才對孩子大發脾氣。
這讓我想起公眾人物收到的匿名惡意郵件,以及在社交媒體上遭到的網絡暴力。從那些惡意郵件及網友留言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們其實只是想表達:“你那么有名,我卻默默無聞,實在很不公平。”
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應。如果你有那種反應,應該勇于承認,而不是把氣出在孩子身上,他們不需要像惡意網友一樣的父母。
在這本書中,我加入了一些練習,幫你更深入了解我的觀點。如果你覺得那些練習沒有幫助,可以直接跳過,等你覺得自己想通了,再回頭來閱讀。
?練習:我的情緒來自何處?
下次孩子又令你發火(或出現沖動的情緒)時,別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應,而是停下來自問:這種感覺完全是當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嗎?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呢?
有一個阻止自己沖動反應的好辦法,就是對自己說:“我需要一些時間思考當下發生的事情。”先停一停,冷靜一下。即使孩子確實有問題,需要你指引,你在氣頭上指引孩子也沒有多大意義。這個時候不管你給出任何指引,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憤怒,而聽不進去你想講給他的道理。
如果你還沒有孩子,可以做另一種版本的練習。注意你發飆或自以為是、憤怒、恐慌、羞愧、自我厭惡的頻率。從你的反應中尋找規律,好好回想你第一次有那種感覺是什么時候,你會發現那種反應其實積習已久。你早已養成習慣,跟當下的情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