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黨人文集
- (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詹姆斯·麥迪遜 約翰·杰伊
- 4128字
- 2020-11-21 19:55:27
第十八篇 現行邦聯不足以維持合眾國(四)
原載于《獨立報》,1787年12月7日,星期五
麥迪遜(漢密爾頓協助)
致紐約州人民:
在所有古代的聯盟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在近鄰同盟會議下聯合起來的古希臘共和國。據記載,這個著名組織與我們今天由各成員國組成的合眾國有很多類似之處,因而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
在古希臘,各成員國保持了自己的特點和主權國家,在同盟會議上有平等的表決權。同盟會議則有權提出并決議任何被認為對全希臘公共福利有益的事項,有權宣戰并組織作戰,有權裁決同盟內部糾紛并對過錯方進行處罰,有權調用同盟的全部力量,打擊不服從同盟的成員國,并吸收新的成員國。近鄰同盟還是德爾弗斯神廟大量財富和宗教的保衛者。在神廟里,同盟還有調解本地居民和外來朝圣者之間糾紛的權力。作為同盟權力的一個有效補充,他們向彼此發誓,要共同保護聯合起來的城邦,懲罰那些違背誓言的人,并報復那些竊取神廟圣物、褻瀆神靈的人。
從理論上來說,擁有這些權力似乎已經足夠滿足聯盟的一般目的了。在某些案例中,他們的權力甚至超過了我們聯邦政府的權力。近鄰同盟手中掌管迷信傳說,而迷信是當時維持政府的主要原則之一;他還有公開的權力,可以對不聽話的城邦施加武力,并在必要的時候動用這種權力。
然而這種理論的實踐卻出乎人們意料。各城邦根據自身的政治實力向同盟委任代表,而那些類似于現在國會的權力就完全執掌在這些代表手中,并由他們依托本城邦的實力來行使。于是,同盟逐漸被削弱,然后發生混亂,并最終解體。那些實力強大的城邦,不僅不服從同盟,反而不斷欺壓其他城邦。根據德莫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臘雄辯家。——譯者注)的記載,雅典獨自執掌同盟大權73年之久,然后是斯巴達29年的統治,在留克特拉戰役(公元前371年)以后,同盟則由特拜人管理。
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記載道:強大城邦的代表經常對來自小城邦的代表威逼利誘,最終同盟做出的判決總是有利于最強大的一方。
即使是在抵抗波斯和馬其頓入侵的危險時期,各城邦也從來都沒有協調一致,總是有或多或少的城邦被敵人欺騙,甚至是叛變投敵。在對外戰爭的間隙,希臘內部也充滿了動亂和殺戮。
在與薛西斯(公元前519~前465年,波斯王。——譯者注)的最后一戰之后,似乎是斯巴達要求將某些城邦踢出同盟,因為他們在戰爭中不忠于同盟。但雅典人馬上就發現,這樣做的話,很多雅典的盟友將被開除,而斯巴達的盟友則很少受處分。這將使斯巴達人在同盟議會中占據絕對上風,于是雅典人對此展開了強烈的反對,最終挫敗了斯巴達人的企圖。這個歷史事件馬上就證明了近鄰同盟的無能,強大城邦之間存在的嫉妒心、野心以及其他小城邦的從屬地位。雖然從他們的理論來說,大小城邦在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小城邦只能作為大城邦的衛星國而存在。
米洛特神父曾說,如果希臘人的智慧能夠和他們的勇氣一樣多,他們就應該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一個更為緊密同盟的必要性。這樣,他們就能在打敗波斯人的入侵后,實施改革,建立緊密同盟,給自己帶來和平。可惜事與愿違,雅典人和斯巴達人被戰爭的勝利和榮耀沖昏了頭腦,先是爭做霸主,到后來相互為敵,彼此給對方造成的傷害甚至超過了薛西斯的侵略。他們相互嫉妒、相互懼怕、相互仇恨、相互傷害,最終導致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而挑起戰爭的雅典,最終戰敗,城市淪為廢墟,人民淪為奴隸。
作為一個軟弱的政府,即使在沒有外來侵略的時候,也會受到內部紛爭的紛擾,而這必將引來新的外來災害。腓尼基人耕種了屬于阿波羅神廟的圣地,近鄰同盟議會根據當時的迷信傳說,向他們罰款。然而腓尼基人仗著雅典和斯巴達兩大城邦的支持,拒絕繳納罰款。于是,為了維護同盟的權威,特拜人聯合其他城邦,采取行動,為受到冒犯的神復仇。然而特拜人勢單力薄,他們便邀請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前來助陣。而后者早就在挑撥同盟,他欣然抓住這個機會,來實施自己蓄謀已久的計劃,奪取自由的希臘。通過玩弄陰謀詭計和賄賂收買,腓力二世贏得了幾個城邦民眾領袖的支持,并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和投票,成功加入近鄰同盟議會,再通過自己的手腕和武力,最終成為了同盟的主人。
這個耐人尋味的同盟,因為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最終得到了如此結局。一位研究希臘命運的公正評論家說,假使希臘能夠團結成為一個更加緊密的同盟,并且堅持團結,他永遠都不會受到馬其頓的統治,甚至可能成為羅馬擴張的一道屏障。
亞該亞聯盟,顧名思義,是希臘各共和國的又一次聯合,也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它比之前的近鄰同盟內部更加團結,組織形式也更加高明。雖然表面看起來,它也同樣沒能逃脫覆亡的下場,但是和近鄰同盟不同的是,它的滅亡并非由于內部原因導致的。
組成這個聯盟的城邦保留了它們的地方司法權,可以自己任命官員,彼此之間也非常平等。代表各城邦的元老院,則擁有一些特殊的排他性權力,可以全權決定開戰或議和,派遣或接受使者,加入聯盟或條約,并任命首席行政官。首席行政官需要得到十名以上元老的支持,負責指揮同盟軍隊,他不僅在元老院休會期間領導政府,即使在元老院開會期間,在議政方面也有很大的分量。根據最初的憲法,有兩名首席執政官共同執政,但在試行之后,又改為只用一名。
現在看來,這些城邦的法律和風俗、度量衡和貨幣都是相同的。但是這些情形在多大程度上是聯盟議會的作用,現在已經不能確定了。據現存記載,這些城邦是被迫使用同樣的法律和制度的。在菲洛皮門(公元前253~前183年,古希臘戰略家,政治活動家。——譯者注)將斯巴達引入聯盟之后,人們曾試圖廢除萊克格斯(相傳公元前9世紀斯巴達法典制定者。——譯者注)制定的制度與法律,采用亞該亞的做法。斯巴達也曾是近鄰同盟的一員,但是近鄰同盟允許斯巴達完全執行自己的政府和立法形式。這就證明,亞該亞聯盟和近鄰同盟有著本質區別。
然而可惜的是,這個奇妙的政治組織形式只留下了這些不完整的記載。如果能夠設法查明他當時的內部結構和日常運轉方式,那么這種組織形式極有可能比其他任何聯盟更多地為人們建立科學的聯盟政府提供借鑒。
所有研究亞該亞聯盟的歷史學家似乎都關注到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不論是在阿拉圖斯對聯盟進行改革以后,還是在馬其頓運用詭計使其解體之前,亞該亞聯盟的統治一直都非常穩健,比起其他任何單獨行使主權的城邦來說,聯盟政府的管理都更加溫和而不失正義,人民之間也少有暴力和煽動。馬布里神父在他研究古希臘的著作中說,民眾政府在其他地方到處引發騷動,亞該亞聯盟卻沒有在其成員國內部導致任何混亂。因為這個聯盟的民眾政府受到了聯盟政府和法律的限制。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急著下結論說,亞該亞聯盟內的派系斗爭在某種程度上并沒有搞亂哪個城邦。更不能說,在聯盟中,一直都是上下有序,和諧融洽。共和國的興衰變遷,充分展示了相反的事實。
在近鄰同盟還存在的時候,亞該亞聯盟只包括幾個無足輕重的小城邦,在整個古希臘的舞臺上也只是個小角色。以至于當近鄰同盟淪為馬其頓的犧牲品之時,亞該亞聯盟卻幸運地免于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侵占。然而,這兩個君主的繼承人卻采取了另一種政策。他們極力在亞該亞聯盟內部挑撥離間。于是,每一個城邦都被誘惑著去追求個體利益,聯盟解體了。有的城邦陷入馬其頓的軍事暴政之下;有的城邦由于內部混亂出現了篡權奪位。恥辱和壓迫不久就重新激起了人們對自由的熱愛。幾個城邦重新聯合了起來。其他城邦從中看到了擺脫暴政的機會,群起效仿。新聯盟很快就覆蓋了幾乎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馬其頓看到了聯盟的壯大,卻由于內部斗爭無力阻擾。整個希臘都為這種激情所感染,似乎馬上就要結為一個聯盟。正當此時,斯巴達和雅典對亞該亞聯盟的興旺勢頭產生了嫉妒和猜忌,給了這項偉大的事業致命一擊。出于對馬其頓力量的恐懼,聯盟決定去請求與埃及和敘利亞國王結盟,這兩者作為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承人,是馬其頓國王的競爭對手。然而,這項政策被斯巴達國王克萊奧梅尼破壞了。他在野心的驅使下,毫無理由地對鄰居亞該亞聯盟發起了進攻。更重要的是,克萊奧梅尼也與馬其頓為敵,他強大的實力足以誘惑埃及和敘利亞放棄聯盟,轉而和斯巴達聯合,以達到自己對抗馬其頓的目的。
這樣一來,亞該亞聯盟就陷入了兩面受敵的形勢,他們要么向克萊奧梅尼屈服,要么向原來的壓迫者馬其頓請求援助。最終,他們選擇了后者。希臘人的內部糾紛,總是給這個強大的鄰居提供干涉他們的大好機會。一支馬其頓大軍迅速出現在希臘大地上,克萊奧梅尼失敗了。然而亞該亞聯盟馬上就感受到了經常發生的情況,一個強大的戰勝盟國,不過是主子的別名。聯盟以最卑微的態度順從馬其頓,才得到對方的容忍,得以繼續施行自己的法律。然后,腓力三世登上了馬其頓國王的寶座。他的暴政馬上激怒了希臘人民,一個新的聯合產生了。此時的亞該亞聯盟,雖然由于內部紛爭不斷,成員之一邁錫尼又發生了叛亂,實力大為削弱,但仍與埃托利亞以及雅典聯合起來,樹起了反抗馬其頓暴政的大旗。然而即使得到這樣的支持,亞該亞發現自己還是不能勝任這一偉大的事業,于是他們再一次采用冒險的權宜之計,引入了外國軍隊的援助。得到邀請的羅馬人如獲至寶,迅速出兵。羅馬人打敗了腓力三世,征服了馬其頓。亞該亞聯盟卻陷入了新的危機。在羅馬人的鼓動下,亞該亞聯盟內部再起糾紛。卡里克拉克和其他一些民眾領袖被利益誘惑,成為羅馬人誘騙自己同胞的工具。為了更加有效地在希臘內部制造混亂和沖突,羅馬人竟然宣布整個希臘已經進入徹底的自由狀態1。這令所有真心相信他們是來幫忙的希臘人大為吃驚。懷著同樣的陰險企圖,羅馬人又開始唆使各城邦脫離亞該亞聯盟,利用各城邦的自尊心,說聯盟侵犯了他們的主權完整。通過這些手段,亞該亞聯盟,古希臘的最后希望,古代自由的最后希望,終于土崩瓦解。亞該亞人如此愚蠢的行為,如此分崩離析的人心,致使羅馬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他們對亞該亞聯盟的摧毀。亞該亞聯盟被肢解成幾個部分,亞該亞人被套上枷鎖,直到今天還在枷鎖下呻吟。
我想,重溫一下如此重要的歷史故事并不是多余的。一來,它教給我們很多教訓。二來,作為亞該亞政體的一種補充,這個故事著重說明:聯邦政府的發展趨勢,與其說是走向首腦的暴政,不如說是走向成員間的無政府狀態。
普布利烏斯
1 這種自由,只不過是聯盟成員獨立的另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而已。
- 民族沖突及應對研究:以吉爾吉斯斯坦南部民族沖突為例
- 命運與擔當:如何看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英文)
- 自由 威權 多元:東亞政治發展研究報告(修訂版)
- “一帶一路”國別研究報告(印度尼西亞卷)
- 社會主義在哈薩克斯坦的興衰
- 英國殖民地公職機構簡史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Volume 3 Number 1 Summer 2017) =國際安全研究(2017年第1輯·英文版)
- 中國人的關系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變
- 反思全球治理:安全、權力與制度
- 衰落還是轉型:當代西方政黨的發展變化研究
- 冷戰時期美國的核武器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
- 東北亞各國政治制度比較
- 21世紀的中國與非洲
- 大西洋的跨越:進步時代的社會政治(人文與社會譯叢)
- 恩道爾國際地緣政治叢書·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