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如何思考:用“自由技藝”軟技能解決生活工作中的難題作者名: (美)邁克爾·D.C.卓特本章字數: 4335字更新時間: 2020-09-29 17:34:45
序:自由人的大學問
萬維鋼(科學作家,“得到”APP 《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你面前這本書叫《如何思考》,在我看來這個書名有點太過低調了。這本書說的是一個特別重大的題目,叫“liberal arts”,我把它翻譯成“自由技藝”。我們中文世界對這個題目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到位。
在中文世界,人們常常把“liberal arts” 譯為“人文學科”、“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等 — 可是在我看來,所有這些“學科”和“教育”,都把自由技藝這個概念給矮化了。
自由技藝不是為了訓練一個能歌善舞的漂亮小孩,不是為了熏陶一個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也不是為了武裝一個中年危機的油膩大叔。
自由技藝,是最正統的西學,其地位在工程、醫學等一切應用學科之上,它原本是一種最高級的學問——統治者的學問。
1.統治者七藝
自由技藝原本是古羅馬時代的一套課程,是“自由的人”應該掌握的學問。“自由”這個詞,對今天的人來說有點無感,因為所有人都是自由的。而對古羅馬人來說,“自由”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說你不是一個奴隸。
你不是奴隸,你有權直接參與社會事務和公共政治,而且你還要管理奴隸。這才叫自由。這樣的人,應該掌握什么技能呢?
中國春秋時代的貴族有必修的技能,比如孔子說的“六藝”。西方自由技藝在歷史上有個演變的過程,到中世紀被確定為七個項目。可以稱為“七藝”。這七藝中,前三項被當時的學生認為是比較簡單的項目,叫Trivium(現代英文“trivial”這個詞,就來自這里),后四項則叫做Quadrivium。
這七個技藝,說白了,其實都蘊含著統治者的統治之道——
1. 文法。其實就是拉丁文。拉丁文在古代歐洲是各國通用的上層語言,而英語、德語都只能算是方言。掌握拉丁文,你才能參與國際交流——就好像現代人應該學普通話和英語一樣。
2. 邏輯。掌握邏輯,你讀什么東西才能讀懂。
3. 修辭。學修辭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服別人,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4. 算數。作為貴族,你得管理財產。
5. 幾何。涉及到嚴密的推理,而且你需要對建筑有所理解。
6. 音樂。音樂被視為與世間的法則有關。
7. 天文學。其中包括了占星術。音樂是人世間的法則,天文則是自然界的法則。
時至今日,西方大學里自由技藝的科目已經有了各種變化,比如自然科學類的課程有時候不算自由技藝,單獨拿出去,而歷史、文學、藝術這些內容則被加進來。我們常說的“人文學科”,對應英文叫humanities,可以視為是自由技藝教育的一部分。自由技藝中還包含了像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這些普遍使用現代科學方法的學問。
我們中國的大學分成文科和理科,隱含的目的都是培養“專業”的人才——文科生從事商業、法律、文案之類的工作,理工科生從事工程師、科學家之類的工作,各自都只是一種分工而已。而西方的自由技藝,要點恰恰是不分工。自由技藝并不為任何具體的職業做準備,而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美國有些專門教自由技藝的大學,學生學四年自由技藝,畢業以后再去學醫學法律之類。一般綜合性大學也要求學生必須花上至少兩年時間學習自由技藝。
今天已經沒有奴隸了,也沒有那么多統治者,那自由技藝培養的什么人呢?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的人——我看也可以說是“拒絕被統治”的人。
自由技藝是比專業技能更高級的知識。往小了說,自由技藝是“軟實力”;往大了說,自由技藝是“屠龍術”。
2.三大技能
幾年前華爾街日報有個針對美國各大公司的調查統計,說有93%的公司認為,有三個來自自由技藝的技能,比大學里任何專業知識都重要。這三個技能是批判性思維、交流、和解決問題。
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一個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的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你能不能獨立思考。
比如說,秦朝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我們的歷史課對這個事件的學習重點和考點都是什么呢?可能是事件發生的時間、參與的各方勢力和人物、后來人對秦朝滅亡原因的分析之類 — 這些都是有標準答案的。這就不叫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你得自己給秦朝滅亡原因提出一個說法,然后找各種證據來支持你的說法。如果是面對別人的分析,你就得能對這個分析進行“批判”:他的證據充分嗎?邏輯鏈條完整嗎?有沒有偏見?反方的說法有沒有道理?有這樣的能力,你才能在真實世界中獨當一面,而不是人云亦云。
所謂“交流”,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知道很多了,比如說“說服力”、“影響力”、修辭技巧,演講技巧等等。這里我們特別強調一點:風格。
風格,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東西,它的反義詞是機械化。比如同樣一個笑話,或者一句特別經典的話,某個知名人士說一遍可能效果就非常好,而你如果接下來照著他學一遍,那就完全不好使 — 你就是機械化的模仿,你沒有自己的個人風格。
說服別人,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方法,期待用一大堆數字圖表去碾壓別人,那樣別人只會反感,當你是個機器人。沒人愿意聽機器人的,人們喜歡有風格的人。“我喜歡你的風格”,這簡直就是對人最高級的評價。
可是個性不等于任性。只有通過自由技藝的訓練,你對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兒,掌握各種套路,你才能非常自然地跟別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我們看有風格的人,不管是引經據典還是吹拉彈唱,反正他一上來幾句話就能打開局面,這就是學習過自由技藝的作用。
所謂“解決問題”,可不是求解一個什么數學方程,而是在復雜世界中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這種問題的難度并不在于有了方程怎么解,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該用哪個方程!
以這本《如何思考》的作者邁克爾·卓特的說法來說,自由技藝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辦法,如果套用計算機科學的術語,叫做“模式識別”。用我們中國人熟悉的說法,大概應該叫做“定性”。
比如說公司有個下屬犯了一個錯誤。你怎么定性呢?這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呢,還是代表了一個壞趨勢必須馬上遏制?你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解不同的細節,采取不同的手段,自由技藝里面都有各種歷史經驗可以讓你借鑒。你應該學剛剛打贏官渡之戰的曹操,把這個事情忽略掉,來穩定人心呢?還是學“夢中殺人”的曹操,高調處理,來給自己立威呢?
這些經驗和套路,不但沒有標準答案,而且可能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你反而要多掌握一些,才能靈活運用。自由技藝,就提供了這么一個裝有各種套路的工具箱。
有了批判性思維,你就能建立正確的認識。學會交流風格,你就能讓別人接受你的認識。再加上一箱子解決復雜問題的手段,就算不去統治人,也不至于被人統治吧?
3.人文的價值
近代的中國人,在潛意識之中,似乎是覺得所謂“素質教育”,是政府和社會的要求,不是個人的事兒。好像花時間學習人文藝術是一種犧牲一樣——我犧牲了學習賺錢本領的時間,來參加素質教育,無非是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好人,讓政府和社會對我放心。
可是在西方學者眼中,自由技藝,恰恰是為自己學的。
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學習了自由技藝就能把你變成一個好人。一個人就算掌握了批判性思維、學會了說服別人,還能隨心所欲地達成各種目的,他完全可以使用這套方法玩轉世界,擺弄人心,甚至奴役別人。我們看西方有很多人文修養很高的人根本就不是好人,純粹是流氓會武術。
那這個武術是怎么用的呢?比如說學習文學藝術,我們一般會說這是為了“陶冶情操”,可陶冶情操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了美容嗎?
文藝教會我們使用主觀視角。在某一個具體的時刻,站在某一個具體的立場,當事人是一個什么心情?這些體驗難以用實驗量化,各不相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才叫做“藝術”。通過文藝作品了解別人的視角、觀點和體驗,我們才能理解別人,進而理解自己。
當前這個時代特別流行“大數據”、“算法”這些概念,很多人試圖用機械化的方法理解和解決一切問題。而最近幾年,美國一個重要思潮,就是有很多很多問題是不能用算法和大數據解決的。
比如戰略咨詢顧問克里斯汀·麥茲伯格(Christian Madsbjerg)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新書《意會:人文學科在算法時代的力量》(Sensemaking: The Power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Age of theAlgorithm)中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福特公司想要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它應該定位什么樣的賣點呢?如果用大數據的方法,你就得不預設任何立場地設計很多款不同的車型,在各個國家做銷售實驗,看哪個車型好賣就批量生產哪個。但是這根本不可行 — 車型變化的靈活度太大,你不可能測試五百種不同的車型,而且你根本沒有時間和金錢去做這種實驗。
麥茲伯格的做法,是“意會”。他說你深入理解當地的文化,從文化角度去判斷消費者可能喜歡什么樣的汽車。
在大數據越來越普及、人工智能即將大行其道的時代,自由技藝提供的這種“意會”能力,反而越來越值錢了。
4.趨勢
學習自由技藝不是為了就業,可是自由技藝這個軟實力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上反而很受歡迎。一項針對美國公司的統計說,現在最受歡迎的專業中,排第一的是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歡迎度是34%;排第二的就是自由技藝,歡迎度高達30%。
紀實作家喬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2017年的一本新書《你能做任何工作:“無用的”自由技藝的驚人力量》(You CanDo Anyth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Education)說,最新的調研數據顯示了一個趨勢,現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中新創造的崗位中,文科生的優勢越來越大。
從2012年到2016年,美國新創造了101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只有5%——也就是541,000個崗位是在計算機相關的領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聯網、計算機相關的技術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剩下的90%的新工作,大部分都和“文科”有關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說“市場研究員”,新增了55萬個就業崗位,四年增加了30%,比程序員都熱門。類似的還有咨詢、教育、娛樂業等等,都不是純技術的工作。
這些工作要想做好,你在大學里可不能學什么會計、管理之類的“商科”。你應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哲學、政治這些自由技藝課程。學習自由技藝,你一畢業的起薪不會很高,但是發展潛力大。華爾街投資銀行合伙人中有相當比例是學哲學出身。各行業工資最高的人中,政治、歷史和哲學出身的人占據最顯眼的席位。
所以這個趨勢是,機器越厲害,只會機械化技能的人就越廉價,自由技藝就越值錢。
那我們的大學教育對這個趨勢做好準備了嗎?
2015年有本影響力很大的書叫《優秀的綿羊》,作者是耶魯大學前助理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 — 德雷謝維奇認為,連美國名校都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學生和大學系統都太過關注考試分數、獲獎證書、體育項目、選修課之類“可見”的成績,而不注重真才實學。德雷謝維奇甚至說與其上名校混學歷,還不如去一個專門教自由技藝的小學院學四年 — 而事實證明,這么做就業前景非常好。
那我敢說,中國的大學更沒做好準備。中國傳統的文理分科制度早就過時了,而我們對自由技藝的認識還停留在“素質教育”這種兒童思維。
卓特這本《如何思考》是對自由技藝教育的一個全面描述,希望這本書能打開中國讀者的視野。并不是學習專業技能才叫學習。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自由技藝是勞心者的學問。這套學問的現代西方版本,跟中國古籍說的那些傳統智慧非常不同。把自由技藝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你就是未來最精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