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妙解、導讀與分享
- 郭永進 于樹泉
- 762字
- 2020-09-25 17:20:35
第三章
長治久安之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妙解
不崇尚賢能,使百姓不落入忌賢害能的惡性競爭。
不標榜何為珍貴稀有之寶,百姓就不會起竊盜之心。
不炫耀各種會讓百姓起欲貪之事物,人心就不會混亂。
所以,有道的圣人其施政的重點會著重在——讓百姓能虛心學習、常懷感恩心,讓百姓內心富有,腹飽、身康、心安。教導百姓淡化自我、不兇悍,但要有骨氣、有道骨。常引領百姓返璞歸真,不要學那些世智辯聰、長養欲望貪念。使那些喜歡世智辯聰、喜好耍心機的人,能起慚愧心而不敢胡作非為。
用道法自然、順天之道而為,不要用自我去妄作非為,自然民風純樸、治安良好。
導讀
本章內容常常被誤讀,老子也因此被扣上“愚民”、“輕民”的帽子,其實這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第一層談對“名”與“利”應持的態度。老子奉勸為政者不要過分去刺激人們的名利之心,讓人們陷入追名逐利、惡性競爭的漩渦。
老子的預見常常有著異乎尋常的準確性。
第二層具體談“圣人之治”,其中“志”“知”“智”三個字的理解應該是:“志”,即心志,即欲念、貪求之意,而不是“志向”;“知”與“智”都是耍心機的意思。理解了這幾個字,老子的幾句話就不難理解了。
智慧分享
古往今來不乏這種現象:為政者自己驕奢淫逸、腐化墮落不算,同時用“難得之貨”去刺激人們的名利心,導致全社會人心“發狂”,物欲橫流。當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到處“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叮血”時,整個社會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名利場。最終,“人和人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聯系了”(《共產黨宣言》),人世間的一切神圣、崇高、美好都將蕩然無存,社會也因此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