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曾國藩家訓譯注(全二冊)作者名: (清)曾國藩著 張天杰譯注本章字數: 3745字更新時間: 2020-08-27 13:46:29
諭紀澤(讀《詩經》法,作賦,習字)
字諭紀澤:
十月十一日接爾安稟,內附隸字一冊。二十四日接澄叔信,內附爾臨《元教碑》①一冊。王五及各長夫②來,具述家中瑣事甚詳。
┃ 今譯 ┃
十月十一日,接到你告安的書信,里頭還附有隸書習作一冊。二十四日,接到你澄叔(曾國潢)的信,里頭附有你臨寫的《元教碑》一冊。王五以及各位長夫來到軍營,具體講述了家中的瑣事,很是詳盡。
┃ 簡注 ┃
①《元教碑》:即《玄教宗傳碑》,避康熙帝玄燁諱故稱《元教碑》。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楷書。
②長夫:軍隊里雇傭的民夫。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不得不通過信件來教育孩子,故要求其子在寫信的同時,還要附上習字的冊子。做父母的,都應當盡最大可能去了解孩子的學業,這一點非常值得學習。
爾信內言讀《詩經注疏》之法,比之前一信已有長進。凡漢人傳注、唐人之疏①,其惡處在確守故訓,失之穿鑿;其好處在確守故訓,不參私見。釋“謂”為“勤”②,尚不數見;釋“言”為“我”③,處處皆然。蓋亦十口相傳之詁,而不復顧文氣之不安。如《伐木》為文王與友人入山,《鴛鴦》為明王交于萬物,與爾所疑《螽斯》章解,同一穿鑿。
┃ 今譯 ┃
你的信中說起讀《詩經注疏》的方法,比起前一封信來說,已經有了長進。凡是漢人所作的傳注、唐人所作的疏,其中的壞處就在于固守傳統的解釋,故而失之穿鑿;其中的好處也在于堅守傳統的解釋,不摻雜自己的私見。將“謂”解釋為“勤”,還不太多見;將“言”解釋為“我”,處處都是這樣的。大概也就是口口相傳的訓詁,故而不再顧及文氣的不安了。比如《伐木》是說文王與友人入山,《鴛鴦》是說明王與萬物相交,以及你所懷疑的《螽斯》章的解釋,同是一種穿鑿附會。
┃ 簡注 ┃
①傳、注、疏:都是對經書加以注解的一種方式。傳,解釋經義;注,解釋字義;疏,即疏通,對前人注解的再注解。
②釋“謂”為“勤”:如“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召南·摽有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小雅·隰桑》),鄭玄認為“謂”字當解釋為“勤”。
③釋“言”為“我”: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秦風·小戎》)、“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周南·葛覃》),鄭玄等人認為“言”字當解釋為“我”。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則說:“言,云也,語詞也。”故曾國藩也提出懷疑。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雖然以研習宋人的程朱理學為主,然而對于漢唐經學的注疏之學也頗有研究,為了指引其子讀經,指出漢唐經學的利弊。讀《詩經》,最重要的版本是《詩經正義》(即此處所指《詩經注疏》),包括漢代毛亨與毛萇所作的傳、鄭玄所作的注,以及唐代孔穎達所作的義疏。指導現在的孩子讀書,也應當對漢唐經學、宋明理學的得失有所了解。
朱子《集傳》,一掃舊障,專在涵泳神味,虛而與之委蛇。然如《鄭風》諸什,《注疏》以為皆刺忽①者固非,朱子以為皆淫奔者,亦未必是。爾治經之時,無論看注疏,看宋傳,總宜虛心求之。其愜意者,則以朱筆識出;其懷疑者,則以另冊寫一小條,或多為辨論,或僅著數字,將來疑者漸晰,又記于此條之下,久久漸成卷帙,則自然日進。高郵王懷祖先生父子②,經學為本朝之冠,皆自札記得來。吾雖不及懷祖先生,而望爾為伯申氏③甚切也。
┃ 今譯 ┃
朱子的《詩集傳》,一掃陳舊迷障,專門在涵泳精神韻味上下工夫,虛與委蛇。然如《鄭風》等詩篇,《詩經注疏》以為都是諷喻固然不對,朱子以為都是淫奔的愛情詩,也未必正確。你研讀經典的時候,無論是看漢唐的注疏,還是看宋人的詩傳,都應當虛心去探求。其中的愜意之處,就用朱筆標識出來;其中有疑問之處,就用另外的冊子寫一小條,有的多寫些辯論,有的僅僅寫上幾個字,等將來疑惑的地方漸漸明晰,再補記在這一條之下,時間久了以后逐漸積累成卷帙,那么自然就日進不已了。高郵的王懷祖(王念孫)先生父子,他們的經學可以說是本朝之冠,都是從寫作札記得來的。我雖然不及懷祖先生,但希望你能成為伯申氏(王引之)的心情卻是很急切的呢!
┃ 簡注 ┃
①刺忽:即上文提及的將《伐木》一詩的意思解釋為文王與友人入山之類。《毛詩序》解釋《詩經》多用“刺忽”“美刺”等說法,認為每篇詩背后都有諷喻,都有道德教化的用意在。朱熹《詩集傳》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鄭風》之中的多首詩都為愛情詩,甚至為“淫奔”。
②王懷祖:王念孫,字懷祖,江蘇高郵人,乾隆四十年進士,官至直隸永定河兵備道。著名學者,其所著《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為曾國藩所推崇。
③伯申氏:王引之,字伯申,王念孫之子,嘉慶四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也是著名學者,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因其理學修養,所以比較認同宋代朱熹的《詩集傳》,但也不偏廢漢唐注疏之學的《詩經注疏》,因為二者各有其所長。曾國藩還強調,讀書應當動筆,與自己契合的愜意處,應加以圈畫;與自己不合的懷疑處,則另找一小冊子記下,可以附上辨析、議論,等將來進一步整理為讀書札記。讀書要動筆,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應該輕視。
爾問時藝可否暫置,抑或它有所學?余惟文章之可以道古,可以適今者,莫如作賦。漢魏六朝之賦,名篇巨制,具載于《文選》,余嘗以《西征》《蕪城》及《恨》《別》等賦示爾矣。其小品賦,則有《古賦識小錄》。律賦,則有本朝之吳穀人、顧耕石、陳秋舫諸家。①爾若學賦,可于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此事比之八股文略有意趣,不知爾性與之相近否?
┃ 今譯 ┃
你問起八股時藝是否可以暫時擱置,或者還有什么其他可以學習的?我認為各類文體之中,既可以道古又可以論今的,莫如作賦。漢魏六朝之賦,名篇巨制,都被記載在《文選》之中了,我曾經將《西征》《蕪城》以及《恨》《別》等賦展示給你看。其他的小品賦,則有《古賦識小錄》一書。律賦,則有本朝的吳穀人(吳錫麒)、顧耕石、陳秋舫(陳沆)等家。你如果想要學賦,可以每逢每三、八日寫作一篇,大賦,或者數千字;小賦,或者僅僅數十字。無論對仗或不對仗,均無不可。這種文體,比起寫作八股文來說,更有意趣一些,不知道是否會與你的性情比較相近呢?
┃ 簡注 ┃
①吳穀人:即吳錫麒,字圣征,號穀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顧耕石:字印若,光緒十七年舉人,江蘇吳江人。陳秋舫:即陳沆,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蘄水(今湖北浠水)人。這三位都是晚清的文學家。
┃ 實踐要點 ┃
如果作八股文(時藝)覺得厭煩,則可以嘗試作賦,換一種意趣。就讀賦與寫賦而言,一方面體會漢魏六朝賦之妙處,另一方面則要嘗試寫賦。曾國藩隨時順應孩子的性情,指導其嘗試不同文體的作文,從而讓孩子對于寫作充滿興趣。這一點也值得現代的作文教學效仿,也就是說可以結合誦讀古人名篇,偶然嘗試著寫點詩詞、小賦。
爾所臨隸書《孔宙碑》①,筆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執筆太近毫之故,以后須執于管頂。余以執筆太低,終身吃虧,故教爾趁早改之。《元教碑》墨氣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②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聳,吳子序年伯③欲帶歸示其子弟。爾字姿于草書尤相宜,以后專習真、草二種,篆、隸置之可也。四體并習,恐將來不能一工。
┃ 今譯 ┃
你所臨寫的隸書《孔宙碑》,用筆太過拘束,不怎么松活,想來當是執筆太近筆頭的緣故,以后必須執筆在筆管的頂部。我就是因為執筆太低,終身吃虧,故而教你趁早改掉這個毛病。《元教碑》的墨氣很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郭嵩燾)覺得你的字左肩太過低俯,右肩太過高聳,吳子序年伯想要帶回去,給他的子弟們看看。你的字的姿態,如寫作草書則較為相宜,以后專門練習楷書、草書二種,篆書、隸書可以暫時擱置一下。四種書體一起練習,恐怕將來連一種都不能真正精通。
┃ 簡注 ┃
①《孔宙碑》:即《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東漢延熹七年立碑,隸書。
②郭二姻叔:即郭嵩燾,與曾國藩為兒女親家。
③吳子序年伯:即吳嘉賓,字子序,江西南豐人,與曾國藩為鄉試同年。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以自己的經驗來指點其子執筆的方法,認為寫毛筆字,執筆不可太低,執于筆管的頂部,則可以寫得快一些。他還指出,應當專心于楷書與草書,不可貪多而“四體并習”。寫字的方法問題,無論執筆還是字體的選擇,都應當注意。
余癬疾近日大愈,目光平平如故。營中各勇夫病者,十分已好六七,惟尚未復元,不能拔營進剿,良深焦灼。聞甲五目疾十愈八九,忻慰之至。爾為下輩之長,須常常存個樂育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況兄弟乎?臨三、昆八,系親表兄弟,爾須與之互相勸勉。爾有所知者,常常與之講論,則彼此并進矣。此諭。
(咸豐八年十月廿五日)
┃ 今譯 ┃
我的癬疾近段日子大好了,眼睛的視力則平平如故。軍營中患病的兵勇們,十分已經好了六七分,惟獨元氣尚未恢復,不能拔營進剿,很是焦灼。聽說甲五(曾紀梁)的眼疾十分已經好了八九分,讓我感到欣慰極了。你作為下一輩之中的長房,必須常常存著一個關心、教導諸位兄弟的念頭。君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與人為善,何況還是兄弟呢?臨三、昆八,都是親表兄弟,你應當與他們互相勸勉。你所知道的,要常常與他們講解討論,那么就能彼此一起進步了。此諭。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強調,君子為人處世之道,在于與人為善。而作為小輩之中的長房,又當關心、教導下面的兄弟、表兄弟,必須常常存有“樂育諸弟”的念頭。其實無論兄弟、同學、友人相互勸勉、共同進步,都是必須的,所謂“天才成群而來”也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