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時”的觀念,非僅《易經》強調,傳統經典、各家各派無不重視。最著名的,如《論語·學而篇》首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坊間一般白話注解,往往這樣翻譯:求學問能時時去溫習它,不是很快樂嗎?其實,“習”是練習、演練、印證之意。整句的含義是說,我們研究學問,不要光看理論,必須以當代發生的事情、嶄新的經驗去印證它。這樣,所學才能落實,體會才親切。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東西文化,都得作如是觀,古典才能靈活運用于現代,才和我們的生命、生活產生實質的聯系。《易經》的占卜就是很好的例子。卦爻辭若當書或上古故事看,必起厭煩心,渾然不知所謂;若與本身的生活經驗、亟待解決的疑難結合,再三涵泳體悟,那獲益就太豐富了!這樣活學活用,才真的快樂。光是讀書時時去溫習它,有什么快樂呢?根據我們以前在學校的學習經驗,那不是違心之論嗎?
孟子稱頌孔子為圣之時者,說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換句話說,出處進退因時而異,一點也不拘執,正是《中庸》上講的“君子而時中”。《論語》是孔子言行的記載,《學而》首章開宗明義,揭示時的觀念,以為求學之方,可謂非常合宜。
“時中”的觀念,我們在第二章已經講得十分清楚。《中庸》重誠,亦云“故時措之宜”,可見隨時居中、舉措合乎時宜的重要。
孟子書中,論時的還有兩處:一是“識時務者為俊杰”,二是“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時務就是當務之急,聰明能干的人處理事情,懂得分輕重緩急,然后抓重點下手。“镃基”是農具,再齊備也得配合農時,才能播養作物。乘勢待時的觀念很重要,時勢所至,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時勢不利,怎么強求也是枉然。
一般說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時勢是眾力所趨,眾心所向,只要一發動,個人很難與之抗衡。英雄只是看準了潮流方向,順勢而為,因時成事。所以多半還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相當罕見。含義與此相通。時代考驗青年,是“后天而奉天時”;青年創造時代,則是“先天而天弗違”,須有絕大創造力、行動力才辦得到。
老子云:“事善能,動善時。”做事貴乎能干,行動貴乎因時。可見要成大事,光有主觀條件,沒有客觀時勢配合,還是不行。占卦稱違筮不祥,行事則違時不祥。
不僅做事如此,社會的禮法制度也應因時制宜。《禮記·明言》:“禮,時為大。”法家的《商君書》則云:“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