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序(一)
君祖與其兄長君燦,是我最欽服的一對賢昆仲。我認得他們,是因為君祖主持了一個論學的小團體,叫“夏學會”,王鎮華、呂學海兩位來找我參加,故有幸識荊。夏學會里的朋友,多奇才異能,君祖、君燦兩兄弟尤為特殊,因為他倆均非人文社會學科出身,專業的理工訓練,使他們在其專業領域中表現甚為杰出。但他們對文史典籍極為嫻熟,對中國文化之發皇亦極具熱情,其真積力久,深造有得之處,每每使我這個大學課堂里講授中國文化的人暗自慚怍不已。
君燦治科技史,有聲于時,其理論體系,是由《易經》的“制器尚象”發展而來。君祖則除了負責推廣科技普及工作、支援科技教育、主持企業營運之外,對《人物志》《春秋繁露》等典籍都有疏釋,但其學問之真正得力處,也同樣在于《易經》一書。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原本在大學時代即喜歡玩索《易經》,碩士論文也以孔穎達的《周易正義》為研究對象。但從君祖兄弟身上,我才明白《易經》真正的生命力。這部經典,對他們而言,不是如同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那樣,只提供給現代人一種古老歷史根源性的慰藉,也不是供人摩挲護惜之珍玩,更不是客觀研究的對象。經典,乃是在不斷含咀玩味中,內化為人的生活、生命、氣質與思維。生活的實踐,與對《易經》的知解,不斷滾動參會而愈趨精進,所以這是真正生命的學問、真正實踐的學問,非玩弄光景,掉書袋、搬名詞、講究學術社群的儀式與格套的那一種學問。據世俗的看法,好像學科學的人就應該講究客觀與理性,只有中國古代才以此種實踐性的生活之學見長。君祖兄弟卻恰好以其實踐,表現了中國人文傳統極為可貴的這一面。
掌握這一點,極為重要。君祖因生活所涉之領域,多系商務經營、組織管理、危機處理等等,故其論《易》,甚能就此指點,揭明《易經》如何開物成務與趨吉避兇之道,文筆清健,條理井然,引人入勝。但這里雖蘊含了他希望以圣人之道經世的理想,卻非將《易經》視為工具,教人如何“用”在企業管理等方面。這是他論《易》不同于邇來坊間泛濫之實用歷史書刊處。那些書刊,旨在實用,教你如何運用典籍或易占來幫助你發財、成功,將精深易理視若敲門磚而已。君祖此書卻不然,他以現代生活的角度切入易理的核心,目的是指點讀者應透過我們本身生活上的實踐,去逐漸體會易理真正的內涵,篤實力行之,使人人均能發揮健動、創造的精神,體察世界的變化,以開物成務。
“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學習《易經》,難道還有君祖所開拓出這條路子以外的法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