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
- 馮契
- 1332字
- 2020-08-28 15:13:28
四、形成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原因
我們來探討一下形成上述的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原因。
首先,從社會歷史條件來分析。
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是封建時代的哲學。中國的封建制和宗法制密切聯系,而且很早就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國家。同時,中國周圍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上都落后于中華民族,所以中國的封建制具有特別的穩固性。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生產水平和科學技術在當時曾居世界領先地位。同時,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之多和規模之大在世界史上是僅見的。中華民族勤勞(發展生產)、勇敢(反抗壓迫)和智慧(追求科學真理)的悠久深厚的進步傳統,是中國古代哲學之所以具有源流深長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社會原因。但是,封建專制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宗法制度也給哲學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例如宿命論和復古主義。
其次,從哲學與科學及其他意識形態的關系來分析。
科學和哲學的關系特別密切,因為兩者都以理論思維的方式來掌握世界。封建經濟的主體是農業,因此和農業相關的科學,如天文、歷算、地學、醫學、農學、生物學等在中國古代得到較大的發展。中國古代的這些科學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這就使樸素的辯證邏輯和辯證法的自然觀較早地為人們所注意。中國古代哲學家把陰陽之氣作為物質實體,這種自然觀顯然是和上面講的那些與農業相關的科學得到較大發展有關的。而西方的原子論則同那些與工業相關的科學,如光學、力學、化學等的發展有較大的關系。
哲學的發展也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相聯系。在西方的中世紀,宗教神學占據了意識形態的支配地位。中國封建社會則與之不同。中國人的宗教觀念特別淡薄,全世界民族中,漢族最少有宗教信仰。中國人一開始就重現實、重人世,盡管佛教、道教也曾盛行一時,但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始終是儒學。正因為西方中世紀是宗教神學占主導地位,而中國封建社會是儒學支配一切,所以西方的道德理論和宗教密切相關,而中國的道德思想和儒學不可分割。信仰上帝,往往盲目而自愿;遵守禮教,往往自覺而并不樂意。這就形成了中國倫理學的特點,即比較強調自覺,而易陷入宿命論;西方倫理學的特點則是比較強調自愿,而易導致唯意志論。
再次,從哲學本身的演變、發展來分析。
先秦墨家這個學派和手工業生產有密切的聯系,因而很自然地重視形式邏輯和產生原子論思想。以后墨學衰微,原子論思想和形式邏輯也就得不到發展。而《荀子》《易傳》《內經》《月令》等所包含的樸素的辯證邏輯和辯證自然觀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代的儒學獨尊以及魏晉的儒道合一,使得儒、道中的積極因素,如儒家的仁智統一學說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得到了發展,使倫理學上的自覺原則得到了比較早的考察。這對整個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由于墨學的衰微,墨子的“非命”學說被人們逐漸遺忘了,而儒道的宿命論卻深入人心。同時,漢代以后的儒術獨尊實際上是儒法合流,只不過法家隱蔽于儒家的背后。這表現在封建專制統治者用仁義說教和刑罰兩手來統治人民。統治者打著“天命”“天理”的招牌,“以理殺人”,老百姓感到無法和“天命”“天理”相對抗,于是宿命論就把人們驅向佛老,從宗教中尋求安慰。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中根深蒂固的宿命論傳統。
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一直影響到近代,與中國近代哲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