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
- 馮契
- 1280字
- 2020-08-28 15:13:28
三、在考察人的自由問題上的特點
關于人的自由,首先是理想人格如何培養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哲學,強調倫理學和認識論的統一,崇尚理性的自覺。
儒家的開創者孔子提出仁知統一的學說,認為倫理學和認識論是統一的。這一學說包含著這樣的意思:人的道德規范以理性原則為根據,真正的道德行為是自覺的,而這種自覺性來源于理性認識,因此人可以通過教育和修養成為有道德的人。孔子以后的儒家,雖然分成不同的流派,但無論是孟子還是荀子,也無論是程朱、陸王還是王夫之、戴震等,都一致繼承和發揮了孔子仁知統一的學說,注重倫理學上的自覺原則和“為學之方”(道德的教育和修養)。正是在這里顯示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道德行為包含著三個要素:第一,道德理想表現于人的行為,具體化為道德規范;第二,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依據于理性認識,因此是自覺的行為;第三,道德行為應該是自愿的,是出于意志自由的活動,如果不是出于自愿選擇而是出于被迫,那就談不上行善或作惡。這些要素,西方的亞里士多德和中國的荀子都已經作了考察。雖然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哲學家都指出道德行為要自覺自愿,但自覺是理性的品格,自愿是意志的品格,兩者是有區別的。兩者的這一區別,正是中西哲學在倫理學說上的不同之處。
在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盡管注意到了自覺與自愿、理性與意志的統一,不過他們仍然是較多地考察了自覺原則,而較少地討論自愿原則。他們也重視“志”,認為道德行為要由意志力來貫徹,而這種意志力則是憑借理性認識和進行持久的修養鍛煉來培養的,所以他們認為意志應服從于理性,殺身成仁是出于理性的自覺。這并沒有錯,不過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注意的是意志的“專一”的品格,而對意志的“自愿”的品格則是忽視的。孔子以為要“知天命”“順天命”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講人的自由,實際上已陷入了宿命論。秦漢以降的儒家正統派為了替封建專制辯護,更加忽視了自由是意志的自愿選擇,進一步發展了宿命論。理學家把三綱五常形而上學化為“天理”,而天理即在人性之中,所以只須認識這一點,通過“存天理,滅人欲”求得“復性”便能達到“渾然與物同體”的“無對”境界,獲得自由。這種理論片面地強調了理性的自覺,實際上是說“天理(天命)”已決定一切,要求人們自覺地屈從于命運。這不僅是忽視了道德行為的自愿原則,而且把宿命論精致化。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糟粕。
相比之下,西方哲學較多地考察了自愿原則和意志自由問題。伊壁鳩魯學派用原子的偏離運動來論證意志自由,反對斯多葛派的宿命論。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討論。西方的神學從中世紀到宗教改革,一直熱衷于討論原罪是否出于自由意志的問題;在近代,從康德、費希特、叔本華、尼采、柏格森、詹姆士以至存在主義,形成了一個很深的唯意志論傳統。而在中國古代,雖然某些哲學家(如李筌、泰州學派等)有唯意志論傾向,卻沒有形成像西方那樣悠久的傳統。
由上述分析可見,中國傳統哲學比較早地考察了倫理學上的自覺原則,顯示出了民族的特色。但中國傳統哲學中有一個以“樂天安命”為自由的宿命論的傳統,這個傳統阻礙著中國社會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