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思考”系列(套裝三冊)
- (德)羅爾夫·多貝里
- 1889字
- 2020-08-11 18:03:56
3 誓言
將固執當成一項策略
1595年,西班牙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從古巴出發,來到了墨西哥海岸。在登陸的那一刻,他宣布墨西哥從今往后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自己則是這里的最高長官。緊接著他便毀掉了自己的戰船,斷了軍隊返回西班牙的后路。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科爾特斯的決策毫無意義。為什么要預先排除回去的可能?為什么不給自己另一種選擇?經濟學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便是選項越多越好,而他為什么要放棄自己的選擇呢?
在一些必須出席的商務晚宴上,我和某位跨國企業的總裁每年都能見上兩三次面。多年來我發現,他每次都會放棄飯后甜點。直到不久之前,我都會覺得他的做法不符合邏輯,有點像苦行僧。為什么要從原則上排除這個甜蜜的選項?為什么不視情況而定?為什么不依照自己的體重、主餐的豐盛程度,或飯后甜點的吸引力來做決定?徹底放棄甜點的決定,雖然沒有像斷了回家的路那樣引人注目,但兩件事乍一看都是毫無必要的。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是全球重要的管理思想家之一,令這位劍橋大學教授出名的是他的全球暢銷書《創新者的窘境》。這位虔誠的摩門教徒用誓言來指引自己的生活。“誓言”是一個古老的概念,意味著向上帝許下的不可違背的諾言。如果你覺得這個概念已經過時了,那你也可以將其稱為“絕對的承諾”。然而我卻是老概念的粉絲,因為現在人們已經在過度地,有時甚至是虛偽地使用“承諾”這個詞了,比如“我們承諾改善世界的現狀”。此外,“誓言”只能出自個人,不能出自團體。
克里斯坦森曾在早年觀察過很多管理者,他們的共性是將自己前半生完全奉獻給了事業,只為了能夠逐漸擺脫經濟的束縛,以便將后半生完全奉獻給家庭。但糟糕的是,這些管理者的家庭往往不是四分五裂,就是早已棄他們而去。所以克里斯坦森曾許下一個誓言。他向上帝發誓,自己在周末不會工作,并會在工作日和家人共進晚餐,盡管這意味著他有時凌晨3點鐘就要趕往辦公室。
在我第一次聽說這些的時候,我覺得克里斯坦森的行為缺乏理智、頑固且不劃算。為什么要這么固執?為什么不能視情況而定?有時候人們就是要周末工作,然后到周一、周二再平衡一下時間。靈活是一個優點,特別是在這個一切都在變化的時代中。
今天,我的看法已然不同。在重要的事情中,靈活并非優勢,而是一個陷阱。征服者科爾特斯、拒絕飯后甜點的總裁,以及克萊頓·克里斯坦森,他們身上有一個共性,即憑借極端固執而完成了長期目標。為什么會如此?原因有兩個:首先,誰如果在每一個情景中都要重新做出選擇,那他便會喪失意志力。這種現象的專業名詞是“選擇疲勞”。一旦大腦由于之前做了太多的抉擇而感到疲憊,那它則會選擇最容易的方案,而這個方案往往是最差勁的。“誓言”的意義在于,一旦許諾,那么你便不必每次都反復權衡利弊。你的決定已在眼前,而且沒有消耗任何腦力。
其次,固執之所以有它的意義,還與尊嚴有關。通過在某些方面長期堅持不妥協,你將展現自己的立場,并表明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不容商榷的。你將表現得從容鎮定,并能讓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攻擊。冷戰時期的相互威懾正是基于這種效應。美國和蘇聯都知道,首先遭受核攻擊的一方定會立即展開報復,這無須思考,也沒有任何權衡空間。是否要按下發射核武器的紅色按鈕,這個決定雙方都已提前做好——率先發射則絕不屬于備選方案。
對國家適用的原則,對個人來說同樣適用。無論你的誓言是什么,如果你能堅持依照自己的誓言生活,別人就會逐漸停止打擾你,讓你獲得安寧。
以傳奇投資者沃倫·巴菲特為例,他的原則就是拒絕再次談判。誰如果想把自己的公司出售給巴菲特,那他只有一次“開火權”,即只有一次報價機會。巴菲特要么會買下這家公司,要么會拒絕。如果這家公司對他而言太貴,那么賣家也沒必要再用更低的報價來繼續嘗試了。每個人都知道,他的“不”就是“不”,并且永遠都會是“不”。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巴菲特擁有了“不善變通”的名聲,并借此確保自己從一開始就能獲得最好的報價,并且不必同那些不靠譜的小商人糾纏。
承諾、誓言、無條件的原則,這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想象一下,假如你開著一輛裝滿炸藥的卡車行駛在筆直的單行道上,而此時道路的另一端同樣開來一輛卡車,也裝滿了炸藥,這時誰會首先避讓?
要想獲勝,即讓對方首先閃開(如果對方保持理智),你必須要讓他相信自己不讓路的信念比他更加堅定。舉個例子,如果你能讓對方看到自己已經鎖死了方向盤,并將鑰匙扔出了窗外,那么你便展現出了極其強大的決心。堅定、徹底、令人信服的原則,方能讓你傳達出的信號發揮效果。
告別對變通的狂熱崇拜。變通會令人郁悶、疲憊,并會悄悄轉移人們對目標的專注力。
請堅守自己的誓言,毫不妥協。100%的堅持,會比99%的堅持更加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