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思考”系列(套裝三冊)
- (德)羅爾夫·多貝里
- 2347字
- 2020-08-11 18:03:58
11 專注點幻覺
為什么住在加勒比海不會讓你感到更快樂
想象一下,你現在住在德國。冬天到了,大街上都是污濁的積雪,而你此時正用手刮著汽車擋風玻璃上的冰霜。寒風將刮掉的冰碴吹到了你的臉頰上,鞋上滿是泥水,指尖凍得像扎滿了針一樣疼。你用盡全力猛地一拉,才終于拽開了凍住的車門。座椅也凍得如冰磚一般,你坐在上面,握住了寒氣逼人的方向盤,嘴里冒出哈氣。請問,假如你此時正住在陽光明媚,氣溫26攝氏度、海風柔和的邁阿密海岸,那你的幸福指數會提升多少呢?請在0至10之間選擇,0代表完全沒覺得更開心,10則代表開心至極。
我問過的絕大多數人,選擇的答案都在4至6之間。
這會兒你已經將車開了出來,正穿梭在上班的路上。因為高速路堵車,你上班遲到了半個小時,隨后撲面而來的便是一大批郵件,以及對上司一如既往的郁悶。你在下班之后買好了一周要用的東西,然后回到家中,為自己做了最喜歡吃的菜(味道相當不錯)。晚餐過后,你舒適地癱在沙發上,看了一部有趣的電影,隨后上床睡覺。
假如在佛羅里達也是一樣的流程:上路,高速路堵車,郵件,對上司的郁悶,一周的例行采購,好吃的飯,好看的電影。現在請回答同樣的問題:假如你此時正住在邁阿密海岸,那你的幸福指數會提升多少呢?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在0至2之間。
我曾在邁阿密海岸住過10年,在這前后我都居住在瑞士,瑞士也有泥濘的積雪,我偶爾也要面對被凍住的汽車玻璃。在邁阿密的時候我的幸福感提升了多少?答案是:0。
這便是“專注點幻覺”。“在你思考一件事的時候,沒有什么會比你的思考方式更重要。”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這樣描述道。我們越是專注于生活的某個特定方面,這個方面對于整個生活的影響在我們眼中就會越發重要。剛開始,我們在讀題的時候只會關注天氣,所以在衡量德國生活和邁阿密生活的幸福指數時,天氣因素便會顯得至關重要。
在這之后,我們在腦海中勾勒出了一日的全景:從早晨開車上班到晚上歪在沙發上的美好時光。天氣只是這一天中的一個因素而已。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更長久的時間范圍內:一周、一個月、一年,甚至是一生,那么天氣突然就會變成一個可以被忽視的因素了。
對“專注點幻覺”的控制,絕對是美好生活工具箱中的思維工具之一,它會幫助你避免做出很多愚蠢的決策。如果你要比較一樣東西(比如汽車、職業生涯或者旅行目的地),那你將會傾向于針對某個因素進行細致的比較,而將其他數百個因素都拋到腦后。正是因為“專注點幻覺”,你會將某個因素看得過重,你會認為這個因素十分關鍵,然而實際卻并非如此。
我們應當如何消除這種幻覺呢?你可以將其他幾百個因素也納入對比,當然這會很麻煩。還有個更實際的辦法——將要對比的兩個東西看成兩個整體,并在對比的過程中讓它們間隔遠一些,從而避免讓某個因素的權重過大。當然,這知之非難,行之不易。舉個例子:小孩子腦子里只會想著眼前的東西,比如我三歲的兒子。如果我拿走他的一件玩具,那他一定會大喊大叫,仿佛天塌了一樣。盡管他還有十幾件玩具可玩,而且我拿走的那一件他之前并沒有理睬,而只是放到了一邊。隨著時光流逝,我們逐漸習慣了讓眼前的情景左右自己的情緒。假如我在一個炎熱的夏夜突然想喝杯啤酒,但打開冰箱后卻發現沒有啤酒,那我絕不會大喊大叫,而是會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啤酒轉移到別的地方。這時,令人失望的空冰箱對我幸福感的影響就很有限了,那杯沒喝到的啤酒也不會毀掉整個夜晚。
可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總是難以進步。用超廣角的視野來觀察眼前的情況,對我們而言實在太難,否則我們也就不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激動了。
假如我從事別的工作,生活在其他地段,住在另一幢房子中,換了新的發型,那我的生活會開心幾分?這個問題你曾經問過自己多少次?當然,你的生活肯定會有一點變化,但你知道的,這類調整帶來的改變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小很多。請站在盡可能遠的距離之外觀察生活,此時你就會發現,那些目前在你眼中至關重要的元素已經萎縮成了若干個小圓點,而對生活這幅畫作而言,這些小圓點幾乎構不成什么影響。要想讓美好的生活成為現實,我們必須時不時地通過遠景視角來觀察生活。
我還能回想起上次去巴黎玩,在特羅卡德羅花園旁的香格里拉酒店辦理入住的時候,身邊的那位先生是如何責罵酒店前臺的。僅僅因為前臺人員沒有給他提供能看到埃菲爾鐵塔的房間,他便大發雷霆。他的原話是:“你們把我整個巴黎之行都給毀了!”我對此只能默默搖頭。能不能在房間的床上看到埃菲爾鐵塔,這真的不重要,在這張床上的睡眠質量絕對比這重要得多。對于成功的巴黎之行而言,房間中埃菲爾鐵塔的視野真的微不足道,只要走出酒店,他就能將這座鐵塔看個夠。但這位滿臉通紅的美國人顯然已經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他的“專注點幻覺”讓一件芝麻粒一樣的事顯得比天還大。
在涉及金錢時,我們尤其容易受到“專注點幻覺”的影響。假如你是億萬富翁,那你的生活會比現在幸福多少呢?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十分富有的人,他曾將自己的生活同平民百姓的生活做過對比,結果發現自己的生活和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太多不同。巴菲特也會像你我一樣,在一張普通的床墊上度過人生1/3的時光;巴菲特也是從貨架上挑選衣物,他買的衣服并不比我們的貴;他最喜歡的飲料是可口可樂;他吃的并不比一個大學生更美味、更健康;他也是坐在一把普通的椅子上工作,面前是一張普通的桌子;他的工作室從1962年起就在同一個地方,即位于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城內一幢單調的寫字樓中。如果你將巴菲特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同自己的生活對比,那他財富的效力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唯一一點微小的區別是:巴菲特有一架私人飛機,而我們卻要擠經濟艙。但本章已經告訴我們,狹隘的思維絕對比狹窄的飛機座椅糟糕得多,因為我們最多只會在飛機中度過千分之一的生命時光。誰一旦專注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事,那他便將自己的美好生活給揮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