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兒童0-6歲敏感期
- 張權
- 1248字
- 2020-09-11 12:47:56
伸手打人:不是愛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一位媽媽很苦惱,她這樣說:
我的兒子才1歲零4個月,可從上個月起,他就會“打人”了。而且,他并不只是在嘴上說說,每次都是說“打你”的同時,手就真的“啪”的一聲打了下來,有時候是打我的臉,有時候是拍我的頭,甚至還拽我的頭發!他是真打,有時候還挺疼的呢!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孩子打人,也是敏感期的一種正常表現。他打人,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太過興奮而無法控制自己,也可能是他想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比如愛或不滿,還可能是他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等等。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暴力的標簽,因為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打人。
1.對孩子的行為別太敏感
如果孩子的“打人”動作被父母發現,父母就嚴加管教的話,孩子這種打人行為與父母給予的關注之間的因果聯系很快就會被孩子覺察。
這時,孩子就會非常聰明地意識到,無論父母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會關注他。所以,孩子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法。可見,父母對于孩子打人的行為不要太敏感,否則就會讓孩子的打人行為轉化成他的一種習慣,他以后可能就會真的打人了。
2.別給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很多孩子打人,其實只是拍打,而不是真的打,這是他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他在打人時,會是在這樣一些情況之下:生氣了,父母不理解他了,別人離他太近了……也就是說,這些情形讓他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他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父母應該知道,當孩子發現無法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時,當他發現父母誤解他的時候,他就會比較著急。這個時候,他就會本能地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肢體上的行為往往會被父母誤認為是攻擊性的,這時,孩子就更加感覺到不被理解,就會更加著急。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如果是這樣的情形,父母應該跟孩子說:“你是不是生氣了?”“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想他走開,是嗎?”等等。當父母幫孩子把他想表達的意思說出來時,他就會如釋重負,就會感覺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不會再通過肢體語言——打人來表達自己了。
3.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壞榜樣
當父親的,盡量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平時,言行舉止盡量寬容周到,注意善待女性,有禮貌;當母親的,也要給女兒提供好的模仿對象,平時,待人接物親切溫和,細心周到。千萬別忽視這些,也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是會被孩子模仿的。
4.降低孩子觀看暴力行為的機會
譬如,電視里的打斗場面、大孩子之間的推搡,特別是大人對孩子的粗暴動作都盡量讓孩子少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粗暴,隨意拍打,孩子難免學樣。另外,父母平時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贊美別人的打斗。
5.糾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要隨意指責他
大人的言行舉止應該讓孩子知道,你不贊成的是他打人的動作,而不是他這個人。幫孩子樹立孩子正面的自我形象對糾正他的攻擊性行為有很大幫助,任何時候都不能讓孩子自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