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禪宗——中國化的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至隋唐形成若干宗派:天臺、唯識、律、凈土、華嚴(yán)、禪等。至唐末,其他宗派均先后衰落,而禪宗的影響越來越大,終至一家獨(dú)秀,究其原因或有許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禪宗較好地吸收了中國儒、道兩家的某些重要思想,致使它成為中國化的佛教,而與印度佛教有所不同。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自有其宣揚(yáng)教義的經(jīng)典、一套固定的儀式、必須遵守的戒律和禮拜的對象等,但自慧能(禪宗六祖)以后,中國禪宗把上述一切都拋棄了,既不要求念經(jīng),也不要求持戒,沒有什么儀式需要遵守,更不要去禮拜什么偶像,甚至連出家也成為沒有必要的事了,成佛達(dá)到涅槃境界只能靠自己一心的覺悟,即所謂“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這就是說,人成佛達(dá)到超越的境界完全在其內(nèi)在本心的作用。

(1)中國禪宗不重經(jīng)典、不立文字,一切自任本心。

中國禪宗有一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故事,據(jù)《指月錄》載: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shí)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禪宗自稱其宗門為“教外別傳”即依此類故事以說明他們和佛教其他宗派的不同。印度佛教開始在釋迦牟尼時也是比較簡單,本是一種人生哲學(xué),對一些與人生實(shí)際無關(guān)的理論往往避而不論,如當(dāng)時印度討論的“宇宙是常還是無常”、“宇宙有邊還是無邊”、“生命死后是有還是無”、“生命與身體是一還是異”等,均少論及。但印度佛教在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繁瑣,越來越遠(yuǎn)離實(shí)際人生,體系越來越龐大,禮拜的對象越來越多,名詞概念多如牛毛,這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全然不相合。到隋唐以后,中國的一些佛教宗派都已在想方設(shè)法地克服印度佛教的這種繁瑣,例如,天臺宗納三千于一念,華嚴(yán)宗融理事于真心,都強(qiáng)調(diào)人的本心的作用,這一趨勢到禪宗慧能以后更是變本加厲了,而有不立文字,廢除經(jīng)典之說。

慧能本人還沒有簡單地否定經(jīng)典和倡導(dǎo)不立文字。據(jù)《壇經(jīng)》記載,慧能嘗為門人說《金剛經(jīng)》、《法華經(jīng)》,但他認(rèn)為“一切經(jīng)書,因人有說”,只是引導(dǎo)人們的工具,不能執(zhí)著經(jīng)典,不是靠誦讀經(jīng)典就可以成佛,解脫只能靠自己的本心。這是因為:一方面,成佛得解脫的道理和路徑本來就在你自己的本心之中,“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壇經(jīng)》),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覓佛,成佛的覺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沒有用處的。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如果執(zhí)著了外在的東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壇經(jīng)》)?;勰芤院蟮亩U宗大師破除經(jīng)典的束縛,干脆反對念經(jīng),反對一切語言文字。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涅槃經(jīng)》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仰山回答說:“總是魔說?!保ā段鍩魰肪砭拧稖可届`祐禪師》)如果把佛經(jīng)執(zhí)著為佛法本身,本身就是著了魔,為魔所蒙蔽,所以《古尊宿語錄》卷二說:“只如今作佛見,作佛解,但有所見所求所著,盡名戲論之糞,亦名粗言,亦名死語。”《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記義玄“因半夏上黃檗山,見和尚看經(jīng)。曰:我將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一切經(jīng)典全是廢話,執(zhí)著這些廢話,人如何得以解脫,如何得以成佛?既然佛教經(jīng)典為“死語”、“魔說”,非悟道的工具,那么自然不能靠它來達(dá)到成佛的目的?!豆抛鹚拚Z錄》卷十三說:“(南)泉(普愿)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qiáng)是非也?!钡啦粚僦R,知識有主體和對象即有分別心,悟道在心之自覺;悟道既在自覺,自不能是不自覺的,如為不自覺,既是“無明”,故“不知是無記”。

禪宗的大師們不僅認(rèn)為文字不必要,而且認(rèn)為語言對得道成佛也是無益的。語言并不能使人了解佛法,有人問文益禪師:“如何是第一義?”文益回答說:“我向汝道,是第二義?!保ā段囊娑U師語錄》)佛法是不可說的,說出的已非佛法本身。那么用什么方法來引導(dǎo)人們覺悟呢?不過禪宗也常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棒喝之類?!段鍩魰肪砥摺兜律叫b禪師》載:

僧問:如何是菩提?師打曰:出去,莫向這里屙。問:如何是佛?師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問:從上宗乘,學(xué)人還有分別也無?師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師曰:我宗無語句,實(shí)無一法與人。峰因此有省。

《古尊宿語錄》卷五載:

(臨濟(jì)義玄)見徑山,徑山方舉頭,師便喝;徑山擬開口,師拂袖便行。

這就是所謂“德山棒,臨濟(jì)喝”。這種方法是破除執(zhí)著的特殊方法,目的是要打斷人們的執(zhí)著,一任自心。照禪宗看,人們常因有所執(zhí)著而迷失本性,必須對之大喝一聲,當(dāng)頭一棒,使之幡然覺悟,自證佛道,故佛果禪師說:“德山棒,臨濟(jì)喝,并是透頂透底,直截剪斷葛藤,大機(jī)大用,千差萬別,會歸一源,可以與人解粘去縛。”(《佛果禪師語錄》)義玄的老師希運(yùn)在其《傳心法要》中說:

此靈覺性……不可以智識解,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景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眾生同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人所具有的這一靈覺性,既然不是能用知識、語言等使之得到發(fā)揮,因此只能用一棒一喝(當(dāng)然不一定必須用棒喝,其他任何方法都可以,只要能打斷執(zhí)著即可)打破執(zhí)著,使心默然無對,而達(dá)到心境兩忘的超越境界。

(2)中國禪宗破去陳規(guī),廢去坐禪,唯論見性成佛。

坐禪本是原來佛教一切派別所必需的一種修持法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坐四十九天;達(dá)摩東來,仍有三年面壁,都是坐禪。但到慧能以后,中國禪宗起了很大變化,《壇經(jīng)》記載慧能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鄙w慧能主張“見性成佛”,認(rèn)為靠禪定并不能得到解脫,所以他說:

迷人著法相,執(zhí)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除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縛,若坐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壇經(jīng)》)

執(zhí)著坐禪,以為可以妄心不起,這實(shí)是把人看成如同死物,而不知“道須通流”,心不能住而不動,住而不動就是心被束縛住了,那怎么能得到解脫呢?《古尊宿語錄》卷一記馬祖道一“居南岳傳法院,獨(dú)處一庵,惟習(xí)坐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懷讓)一日將磚于庵前磨,馬祖亦不顧,時既久,乃問曰:作什么?師云:磨作鏡。馬祖云:磨磚豈能成鏡?師云: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馬祖坐禪,被坐禪所束縛,懷讓用“磨磚作鏡”這種比喻的方法啟發(fā)他使之覺悟,這叫作依他人為之“解縛”。又有長慶慧稜禪師,二十余年來坐破了七個蒲團(tuán),仍然未能見性,直到有一天,偶然卷簾時,才忽然大悟,便作頌說:“也大差,也大差,卷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保ā段鍩魰肪砥撸┗鄱犈既痪砗熞姷萌Т笄澜缭瓉砣绱耍谩白R心見性”,解去坐禪的束縛,靠自己豁然貫通,而覺悟了?!秹?jīng)》說:“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钡酪皇强繎炎尩膯l(fā),而慧稜是靠自悟,但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必須是“識自心內(nèi)善知識”,也就是說必須靠自己的內(nèi)在本心才可以達(dá)到超越境界?;鄱犿炛小熬砥鸷焷硪娞煜隆笔撬虻赖年P(guān)鍵,因照禪宗看,悟道成佛不要去故意坐著,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見道,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自然然,平平常常。無門和尚有頌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禪宗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開放,秋天賞月色美景,夏天享涼風(fēng)暫至,冬天觀大雪紛飛,一切聽其自然,自在無礙,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果執(zhí)著坐禪,那就是為自己所運(yùn)用的方法所障,而不得解脫。臨濟(jì)義玄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保ā豆抛鹚拚Z錄》卷四)要成佛達(dá)到涅槃境界,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修行,而是得如慧稜那樣忽然頓悟。有僧問馬祖:“如何修道?”馬祖說:“道不屬修,言修得,修成還壞?!保ā豆抛鹚拚Z錄》卷一)道如何能修得,靠所謂的“修”就是要勉強(qiáng)自己,這種不自然的做法,當(dāng)然會“修成還壞”。所以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慧海說:“用功。”源律師問:“如何用功?”慧?;卮鹫f:“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痹绰蓭熡謫枺骸耙磺腥丝?cè)缡?,同師用功否?”慧海說:“不同。”源律師問:“如何不同?”慧海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砹┢匠H顺燥?,挑肥揀瘦;睡覺胡思亂想,自是有所取舍、執(zhí)著,不得解脫。真正懂得禪宗的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挑水砍柴,無非妙道”。有僧問趙州從諗:“學(xué)人乍入?yún)擦?,乞師指示?!睆恼斦f:“吃飯也未?”僧曰:“吃粥了也?!睆恼斦f:“洗缽去?!薄捌渖虼舜笪?。”(《指月錄》卷十一)吃過飯自然應(yīng)洗碗,這是平平常常的,唯有如此,才能坐亦禪,臥亦禪,靜亦禪,動亦禪,吃飯拉屎,莫非妙道。禪定既非必要,一切戒律更不必修持了,陸希聲問仰山:“和尚還持戒否?”仰山說:“不持戒?!保ā段鍩魰肪砭牛├畎繂査幧剑骸叭绾问墙?、定、慧?”藥山說:“這里無此閑家俱?!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硎模┙洹⒍?、慧本是佛教“三學(xué)”,學(xué)佛者必須之門徑,但照禪宗大師看這些都是無用的東西。禪宗的這一否定,似乎所有的修持方法全無必要,從而把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東西都否定了。禪宗如是看是基于“平常心是道心”,在平常心外再無什么“道心”,在平常生活外再無須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覺悟,內(nèi)在的平常心即可成為超越的道心,正如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中所說:“性是超越的(離一切相,性體清凈),又是內(nèi)在的(一切法不異于此),從當(dāng)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還要不異一切,圓悟一切無非性之妙用。這才能入能出,有體有用,事理如一,腳跟落地。”印順:《中國禪宗史》,375頁,臺北,臺灣正聞出版社,1987。

(3)中國禪宗不拜偶像,呵佛罵祖,一念悟即成佛。

印度文化中頗多神秘主義色彩,印度佛教也不能不受印度傳統(tǒng)文化這種神秘主義影響,特別是釋迦牟尼以后更是如此。例如,在佛教中有所謂二十八重天,十八層地獄,每個層次又有無數(shù)天堂和地獄,以及眾多的具有超自然偉力的佛和菩薩,這些當(dāng)然都是受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有。即使是比較平實(shí)的“教外別傳”的印度禪也有不少神秘色彩,傳說印度禪的二十八祖都有所謂六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就是印度禪修行的四種境界“四禪天”也頗具神秘性。而中國禪自慧能以后卻不如此?;勰苷f:“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基于此,禪宗反對神通和偶像崇拜?!段鍩魰肪硎d,有云居道膺禪師“結(jié)廬于三峰,經(jīng)旬不赴堂。洞山(良價)問:子近日何不赴齋?師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師晚至。山召:膺庵主。師應(yīng)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什么?師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覓尋不見,如是三日乃絕?!绷純r批評道膺的基本點(diǎn),就在于道膺是個人,怎么會相信那些神秘的神通呢?“不思善,不思惡”是什么意思?這正是慧能叫人不執(zhí)著那些自己想象出來的莫須有的東西。《禪宗傳》載:“明上坐向六祖求法。六祖云:汝暫時斂欲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上坐乃稟言。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當(dāng)與時么,還我明上坐父母未生時面目。時上坐于言下,忽然默契,便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彼^“天神送食”只是道膺的幻想,當(dāng)他一旦覺悟,幻想盡除,再無天神可尋覓了。人本來應(yīng)是人,有人這本來面目,一切全靠自己覺悟,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超越力量的幫助。契嵩本《壇經(jīng)》有《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這首頌不僅否定了外在的神秘力量的存在,而且否定了所謂的天堂和地獄的存在,認(rèn)為人們只是要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平平常常地盡職盡責(zé)地生活,在眼前生活中靠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內(nèi)在的本性)即可以成禪。宗杲大慧禪師說:“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

《五燈會元》卷五載:天然禪師“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木佛本是偶像,哪會有佛舍利,燒木佛無非燒木制之像而已,否定了自己心中的偶像,正是對“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的體證。臨濟(jì)義玄到熊耳塔頭,塔主問:“先禮佛?先禮祖?”義玄曰:“祖佛俱不禮?!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硎┒U宗對佛祖不僅全無敬意,還可以呵佛罵祖。德山宣鑒說:“這里無祖無佛,達(dá)摩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擔(dān)屎漢。”(《五燈會元》卷七)照禪宗看,自己本來就是佛,哪里另外還有佛?他們所呵所罵的無非是人們心中的偶像,對偶像的崇拜只能障礙其自性的發(fā)揮?!毒暗聜鳠翡洝肪砹d:“問:如何是佛?師云:汝是阿誰?”卷十載:“靈訓(xùn)禪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這點(diǎn)頗如孟子所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故有之也?!保┟總€人自己就是佛,哪能問“如何是佛”,問“如何是佛”就是向心外求佛了。而且對自身成佛也不能執(zhí)著不放,黃檗說:“才作佛見,便被佛障?!币粋€人念念不忘要成佛,那就不能自自然然地生活,而有所求,這樣反而成為成佛的障礙。有僧問洞山良價:“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保ā段鍩魰肪硎澹┗騿栺R祖:“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云:“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砹┝純r所答非所問,目的是要打破對佛的執(zhí)著;馬祖更是要打斷對外在佛法的追求,因為照馬祖看:“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砹┻@正是禪宗的基本精神,正如《壇經(jīng)》中說:“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

(4)中國禪宗以“識心見性”、“見性成佛”立論。

據(jù)以上所述,可知中國禪宗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命題是“識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壇經(jīng)》中應(yīng)用的基本概念是“心”和“性”。“心”或叫“自心”、“本心”、“自本心”等;“性”或叫“自性”、“本性”、“法性”、“自法性”等。“心”和“性”大體是一個意思,都是指每個人的內(nèi)在生命的主體,它本來清凈、空寂,它又是超越于現(xiàn)象界的,但它的活動可變現(xiàn)為種種不同的事物,如《壇經(jīng)》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fù)如是?!庇终f:“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凈?!鄙婆c惡、天堂與地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等都是因“心”之“思量”作用而從自性中變現(xiàn)出來的。一切事物的出現(xiàn),都不能離開“自性”,就像萬物在虛空中一樣。如果人的“心”迷誤了,就不能見自性,只能是凡夫俗子;如果人的自心常清凈,就是“見性”,則是佛菩薩?!秹?jīng)》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照禪宗看,人的自性(或本心)本來是廣大虛空一無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這些“思量”活動一過不留,那么對自己的自性就無任何影響,則自性常處于清凈狀態(tài)?!白孕猿G鍍簟?,就好像日月常明一樣,只是有時為云覆蓋,在上面的日月雖明,但在下面看到的則是一片昏暗,致使看不到日月的本來面目。如果能遇到惠風(fēng)(按:指大善知識的指點(diǎn)和啟發(fā))把云霧吹散卷盡,那么常明之日月等自然顯現(xiàn)。《壇經(jīng)》說:“世人性凈猶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迷妄,內(nèi)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見?!鄙浦R只能對人們有啟發(fā)作用,覺悟不覺悟還在自己?!白杂斜居X性,將正見度,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各各自度?!保ā秹?jīng)》)

敦煌本《壇經(jīng)》“佛性”一詞很少見,但元宗寶本“佛性”則多見?!秹?jīng)》有兩處說到“佛性”較重要:一是慧能在黃梅五祖處所作的偈:“佛性常清凈”;另一處是答韋使君問,說“造寺、布施、供養(yǎng)”等“實(shí)無功德”時說:“功德在法身,非在福田;自法性是功德,平直是德。內(nèi)見佛性,外行恭敬?!鼻耙粭l說明“佛性”的本質(zhì)是“常清凈”,這與“自性”一樣,所以所謂“佛性”即“自性”,亦即為人之本性,它是每個人的內(nèi)在生命的主體。后一條說明“佛性”即“自法性”,而為人之內(nèi)在本質(zhì)?;诖?,禪宗即可立其“識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理論?!白R心見性”是說,如對自己的本心有所認(rèn)識就可見到“自性常清凈”;得其“自性常清凈”就是使其內(nèi)在的本性顯現(xiàn)為超越的佛性,“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壇經(jīng)》),這一切皆在“悟即成智”也。

那么人如何能“識心見性”?禪宗指出了一條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這就是他們所立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法門?!秹?jīng)》說: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無相?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xù),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相”是說,對于一切現(xiàn)象不要去執(zhí)著(離相),因為一般人往往執(zhí)著現(xiàn)象以為實(shí)體,如以為坐禪可以成佛,那就是對于坐禪有所執(zhí)著;如以為拜佛可以成佛,那就是對拜佛有所執(zhí)著,這都是“取相著相”?!叭∠嘀唷闭系K自性,如云霧覆蓋明凈的虛空一樣。如能“于相離相”則可頓見性體的本來清凈,就像云霧掃除干凈而現(xiàn)明凈虛空。所以無相不僅僅是不要執(zhí)著一切現(xiàn)象,而且因離相而顯“自性常清凈”?!秹?jīng)》說:“但能離相,性體清凈,是以無相為體。”所謂“無住”是說,人的自性本來是念念不住的,前念、今念、后念是相續(xù)不斷的,如果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就不能是念念不住而是念念即住了,這樣“心”就被“系縛”住了,“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縛”。如能對一切事物念念不住,過而不留,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放過電影,一無所有,這樣就不會被系縛,“是以無住為本”?!盁o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不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觸事物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不于境上生心”?!澳睢笔切牡淖饔?,心所對的是境地(外境,即種種事物),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嗔,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隨境變遷,這樣的“念”是“妄念”,經(jīng)常為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諸境上心不染”,這樣就可以不受外境干擾,雖處塵世,卻可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性常清凈,自成佛道。以上所論“無相”、“無住”、“無念”實(shí)均一心的作用,且迷與悟均在一念之間,故成佛道當(dāng)靠頓悟。

(5)中國禪宗與儒、道兩家思想的關(guān)系。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影響最大,而在儒家思想中“心性”問題又是討論的主要問題??鬃右验_其端,于人性問題有所論述,如說:“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泵献犹岢觯骸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彼J(rèn)為,作為人之本性的仁、義、禮、智等四端都包含于人心之中。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成圣成賢,“上下與天地同流”的路徑就在于能把其內(nèi)在本性充分發(fā)揮出來。這一儒家思想傳統(tǒng)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禪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思想路徑,無論在思維模式還是思想內(nèi)容上,正是從中國佛教禪宗方面接著這一思想傳統(tǒng)的。

佛教本須出家,出家自然不同于世俗的一般生活。出家則不得拜父母和君王,這樣也就沒有“忠孝”的問題。在魏晉南北朝時,關(guān)于沙門要不要“敬王者”、要不要拜父母曾引起過僧人和士人的爭論。當(dāng)時重要的佛教高僧如慧遠(yuǎn)等認(rèn)為沙門不須敬王者和拜父母。可是到禪宗為之一變。前面引用的契嵩本《壇經(jīng)》中的《無相頌》,這首頌不僅否定了坐禪、持戒的必要,而且否定了在現(xiàn)實(shí)世界之外去追求超現(xiàn)實(shí)世界的必要,認(rèn)為人們只要是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平平常常地盡倫盡職,發(fā)揮本性的功能,在眼前生活中靠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內(nèi)在的本性)即可成佛,所以宗杲大慧禪師說:“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這里可以特別注意的是:禪宗不再否定“孝養(yǎng)父母”和上下尊卑的觀念了。宗杲又說:“予雖學(xué)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薄皩W(xué)不至,不是學(xué);學(xué)至而用不得,不是學(xué);學(xué)不能化物,不是學(xué)。學(xué)到徹頭處,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忠義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國安邦之術(shù),無不在其中者?!保ā吨冈落洝肪砣┠敲词遣皇钦f禪宗刻意追求忠孝之類呢?照禪宗看,如果刻意追求什么,那就必然為所追求者束縛而不得解脫,而如刻意否定什么,也將為所否定者所束縛而不得解脫,故一切應(yīng)順自然。如果一切順乎自然,那么“父慈子孝”本來也是天性自然之流露,故不必刻意去追求,也不必刻意去否定,所以宗杲說:“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喪而父不煩惱,不思量;如父喪而子不煩惱,不思量,還得也無?若硬止遏,哭時又不敢哭,思量時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滅天性,揚(yáng)聲止響,潑油救火耳?!保ā吨冈落洝肪砣唬┤穗m在世俗中生活,但并不為世俗所累,而能超然自得,因此既可不離世間,又可超越世間,此當(dāng)為禪宗所追求之精神境界。

禪宗有著一種強(qiáng)烈的“順自然”的思想,這點(diǎn)又可以說頗受中國老莊道家的影響。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到禪宗主張一切順乎自然,“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吃過飯就去洗缽等等,都說明這一點(diǎn)。在禪宗眼里,山高水低、花紅柳綠,莫不是禪;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無非妙道。靈云志勤禪師見桃花而大悟,作偈謂:

三十年來尋劍客(按:即求佛道),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指月錄》卷十三)

又如一尼姑也有類似的悟道: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遣愁集》卷十一)

這兩首偈都是說,“佛道”就在眼前,只是你沒有覺悟,到處去尋找,一旦覺悟(受到某種啟示),豁然開悟,“佛道”就在你的眼前了。所以說,一切都在你日常生活中的“悟”與“不悟”。有黃龍慧南禪師:

上堂云:入海算沙,空自費(fèi)力;磨磚作鏡,枉用功夫。君不見,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云水,云水如然人不爾。若得爾,三界輪回何處起?下座。(《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大千世界一切自自然然,云“自卷”、“自舒”,水“遇曲”、“遇直”都是自然的事。本來眾生平日生活就應(yīng)如云水,可惜云水是這樣,人卻不是這樣,人若能像云水一樣,那三界輪回從何而起呢?最后,再用一個禪宗故事來說明禪宗的“任自然”思想。有一僧,一日在山間拾得一頗像一條蛇形的樹枝,他就在這樹枝上刻了“本自天然,不加雕琢”八個字。后遇另一禪師,他把這樹枝給那位禪師看,那位禪師看后,用手指指“本自天然,不加雕琢”,僧悟。

我們說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這是因為它流入中國后,為適應(yīng)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必然要受到中國原有文化的影響,而儒、道兩家思想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故而在長期的交往中吸收著這兩種思想的某些因素自是必然的了。

本文節(jié)選自《湯一介集》第四卷《佛教與中國文化》第八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4;現(xiàn)標(biāo)題為編者所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新兴县| 庄河市| 通化市| 滕州市| 蒲城县| 买车| 大丰市| 容城县| 丰县| 信丰县| 瓮安县| 元谋县| 镇巴县| 乐至县| 梧州市| 宿州市| 鹰潭市| 图木舒克市| 绩溪县| 云霄县| 新巴尔虎右旗| 灯塔市| 祥云县| 平顶山市| 永春县| 佛教| 溆浦县| 阿荣旗| 乃东县| 大石桥市| 泾川县| 德安县| 大邑县| 绿春县| 海城市| 芜湖市| 平阳县| 泰兴市| 凯里市|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