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
此三事曾子實覺有纖毫未到處,故日為省之。提出“忠、信、習”三字,便見得與身極關切。
“曾子守約”上二件似可少緩,容有照管不到處自有此省,亦納于約之中矣?!霸淤|魯”下一事為最密,故或有未能浹洽處自有此省,乃臻于熟境矣?!墩Z類》“為人謀豈不是緊要事?”然律之君父諸大端,猶后一著,緩一步。曾子不省彼而省此者,想于彼已無遺憾,故特及于此耳。
二“吾”字微不同,上較虛,有“不容自諉”意;下則緊貼“身”說,有“極親切”意。
“仁、義、禮、智”皆理也;“仁、義、禮、智”皆實而無妄則信也?!爸摇弊仲N“心”說,乃蘊之于內者,故不曰“仁、義、禮、智、忠”,而曰“仁、義、禮、智、信”。要知“忠”亦是理,即在“信”字一條中。只是“忠”字要貼“心”說,“信”則為應事接物之實理耳。
“信”字兼已發、未發之實理,言實理之未發,而在內者為“忠”;實理之已發,而在外者為“信”。
“仁”如冢宰之統六官;“信”如政事之遍及于朝臣者。
天下無一事出仁、義、禮、智之外,而“信”貫四者之中,即謂四者之外無信可也。然亦有時而單舉“信”者,疑亦如“仁”之有專言、偏言也。
“忠信”分言,“忠”在內,“信”在外;合言之,言“忠”便有“信”,言“信”便有“忠”。
雖是為人謀,而謀全出自我,絕不與人相干。與朋友交,則是我與人相接得,故用“忠、信”內外分貼。
曾子豈復有傳而不學之事?但其質魯(46)或有未能浹洽(47)處,故不曰“不學”,而曰“不習”?!蹲ⅰ废隆笆臁弊肿蠲睿斉c首章參看。
“有則”二句,似在本文后一層,然即含在二“不”字、“乎”字內。“無則加勉”“加”字,非“加益”之“加”,言“仍加勉”耳。
即吾身缺略者隨事致省,故曰“自治誠切”,非“誠”字單指“忠信”也。下“本”字,即于“誠切”上見。
“忠信”為傳習之本。此“忠信”宜泛說,與本文較不同。
《內注》(48)是從本章看出曾子之誠切,尹注是從曾子之守約見得能如此,宜參看。
《大全》朱子一條云:“此是曾子晚年進德工夫。”又一條問“三省、忠信”,是聞一貫之后,未聞之前曰“不見得”。然未聞一貫前也要“忠信”,既聞一貫后也要“忠信”。
按:二條不同。據《松陽講義》(49)所考,以后一條為定論。今看來“三省”未知確是何時,但在圣門年最少,此云“傳習”似是受業。隨事精察時事,又須知是于君親諸大端審察已熟,而后及此者。再詳。
“三省”當是未聞一貫前事,“忠信”則是徹頭徹尾底。
觀朱子云“纖毫未到”等語,見得有時“忠信習”(50),有時便不“忠信習”,故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