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庸》隨筆(下冊)
二十一章
《成均課講》下十二章,發明堯舜“允”字之義。“允”者,誠也。即五常之信之發用,謂信乎其能精能一也。“允”在“精一”上見,“誠”亦只是“達德”,無不實而已。其言“功用”特詳者,即首章“位育”之意,皆“允執其中”之實效也。
子思承夫子之意而立言。此章“誠”字,即上“誠身”“誠者”“誠之者”之“誠”。“明”字,即上“明善雖愚必明”之“明”。
“自誠明”,是照上章“誠者”說來。“誠”即“不勉而中”意;“明”即“不思而得”意。“自明誠”照上章“誠之者”說來。“明”即“擇善而有以明乎善”;“誠”即“固執而有以誠乎是”。
“謂之性”,即照應“天命之性”。但轉一步說,所謂“性之也謂之教”,即照應“修道之教”。亦轉一步說,由教而學之者也。云峰說分明。
“性”,猶言“生”。“性”帶來“教”,猶言“從教得來”。此“性”字兼“氣質”而言。“性分”之理,是圣凡所同。“性分”中便帶得一段“自然渾全此理”底意思,此圣人所獨。須知此段意思,原不在“性分”外,故不得用別字形容。如河海皆水,獨海水味咸。此自是水中帶得此味,不得謂咸者不以水名之也。《注》“圣人之德,所性而有”,似是此意。
“自誠明”“自明誠”,據《章句》,已含有天人之分。但語意甚渾,正于言“性教”上透出,以下句明上句。“謂之”字不必矜張,只宜拖長讀。玩《注》“圣人之德是所性而有底,賢人之學是由教而入底”,一氣說下可見。
末二句兩“則”字,須顧盼有情,見合一意方得正旨,不可因《注》語過作抑揚也。
承前章“誠者誠之者”來,故“誠、明”各并說,其實起下文,歸重“誠”字。以下文俱說“誠”,不過其中包得“明”字意耳。
“天道人道”原從“誠者誠之者”來,不是泛言“自然合道,勉強求道”之說,乃是“自然能誠,勉強求誠”之謂。下凡言“天道人道”,俱貫“誠”字在內看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