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堅持本色 曲折前行

(1966.5—1978.10)


1966年5月,“文革”爆發,醫院各方面工作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科室設置被打亂,代之以軍事化的班、排、連建制,“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口號響徹醫院的每個角落;群眾派別組織全面奪權。1968年3月,“軍宣隊”“革委會”在全院掀起了突擊清理“階級敵人”的高潮,許多領導干部和專家、骨干群眾遭到無情打擊和迫害,高級知識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勞動或被擱置,有的甚至被批斗、迫害致死,醫院的管理、醫療、教學、科研等工作受到嚴重沖擊。

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至“文革”后期,正常工作逐漸恢復,醫、教、研各項工作開始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在徘徊中緩慢發展。1971年1月,中共陜西省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同意成立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委員會。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宣布“文革”結束。醫院恢復和建立了科研領導小組與學術活動領導小組,初步清理復查和糾正了“文革”中的冤、假、錯案,進一步落實黨的政策,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醫院正常工作重新步入正軌。

10年“文革”,一附院廣大醫護人員仍然堅持本色,探索前行,“針刺麻醉”普遍應用于臨床;中西醫結合成效在全國具有影響力,“三大地方病防治”“援非醫療隊”“恢復招生”“開門辦學”等成效顯著,成為這一時期的特色。

第一節 醫院管理

一、“文革”爆發

1966年5月,“文革”爆發,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一個勢如暴風驟雨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隨之而來,在全國掀起了“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高潮,醫院同樣陷入旋渦。

(一)醫教研工作受沖擊,群眾組織奪權

在“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高潮中,一附院許多領導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等,黨政機關陷于癱瘓,黨的組織生活也告停止,骨干、群眾、黨團員被打成“變色龍”“小爬蟲”,各種政治帽子滿天飛,正常的規章制度變成“管、卡、壓”被廢除,醫院體制改為連、排、班編制,“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口號響徹醫院的每個角落。

1967年1月,在“一月風暴”的影響下,醫院群眾組織召開了“誓師大會”,會上宣布奪取醫院一切領導權。一批基層領導干部被揪斗。1月28日,一附院群眾組織成立了“臨時生產班子”,負責領導全院日常工作。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不準搶奪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和各種軍用物資的命令》。一附院群眾組織上交了流失于各派別組織中的100支小口徑步槍、9箱另1305發小口徑步槍子彈等。12月,陜西省支左委員會派軍宣隊進駐一附院。1968年10月22日,工宣隊進駐一附院,隊員55名。

(二)革委會成立

1968年3月,在軍宣隊的主持下,一附院成立了有各派群眾組織參加的“大聯委”。8月16日,經省革委會批準,一附院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喬國海任主任(1968年8月—1972年12月)。革委會下設辦事組、政工組和后勤組。

1968年8月20日,革委會第一次會議決議:成立“群眾專政指揮部”,舉辦“清理階級隊伍學習班”。此后,在全院掀起了突擊清理“階級敵人”的高潮,100余人被扣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批斗,其中2名干部和1名職工家屬被迫害致死。10月25日,革委會召開“清理階級隊伍現場會”,文教衛生系統27個單位代表被邀請參加,會上20余名領導干部和群眾被當作“活靶子”受到侮辱和批斗。12月,喬國海代表院黨委就“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向全院職工進行檢查。

1971年1月,經學院工宣隊、軍宣隊和革委會批準,一附院革委會機構設三組一室,即政工組、醫教組、后勤組,革委會辦公室。

革命委員會成立初期,要求以“斗私、批修”為綱,狠抓“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領導作用。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革命的大批判,認真做好清理階級隊伍的工作,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繼續鞏固和發展革命的大聯合和革命的“三結合”,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擁軍愛民”運動,加強軍民團結,堅決貫徹執行“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和“節約鬧革命”的偉大方針。此后,革委會一直是醫院的主要領導機構,甚至取代黨委和行政領導,對醫院事業產生嚴重的影響,直到“文革”結束。

二、重建黨委組織,整章建制

(一)成立“整黨領導小組”

1969年9月,駐院工宣隊和院革委會領導小組決定成立一附院“整黨領導小組”。10月,一附院各黨支部先后開始了“整黨”工作,共進行了大學習、大批判、黨員“斗私批修”、群眾評論、恢復組織生活及建立領導班子等6個階段,歷時4個多月。12月,為了向解放軍學習,經院整黨領導小組決定,將全院各科室均編為連、排、班建制,并于25日宣布了第一連內科連隊干部和連隊黨支部的任命,這是“整黨”后恢復的第一個黨支部,全院于1970年2月底前共建立了10個連隊及連隊黨支部。

(二)成立黨委會

1971年1月,中共陜西省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同意成立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委員會。委員會由喬國海、李慶友、閻玉明、胡寶元、樊振杰、王懷定、翟文、黃朝卿、崔志英、胡堪錦、鞠秀珍、段雪珍、楊大海等13位同志組成。由喬國海、李慶友、閻玉明、胡寶元、樊振杰、王懷定、胡堪錦7位同志組成常務委員會。喬國海任書記,李慶友任副書記。

1972年12月15日,學院黨委通知,馮劍濤任一附院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1972年12月至1974年1月)。

1974年1月,西安醫學院黨委通知,王志一任一附院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1974年1月至1977年3月)。

1975年10月,為貫徹中央有關整頓工作的指示精神,院黨委舉辦了6期黨員學習班,有83%的黨員參加了學習。

1977年1月20日,經陜西省委組織部研究同意由薛育華任一附院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主持醫院工作。免去王志一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職務。

(三)建章立制,規范管理

(1)實施《關于醫療事故檢查處理的暫行規定》

1971年9月1日,陜西省革命委員會衛生局(陜革衛發〔1971〕190號)《關于整頓醫療作風、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質量的通知》指出:醫院是防病治病的中心,直接擔負著保護廣大人民健康,支援工農業生產、支援國防建設的重要任務。醫療作風的好壞,醫療質量的高低,反映著為什么人服務的大問題。各級醫院要切實抓好醫療作風的整頓,改革不合理的舊規章制度,逐步建立為工農兵服務的新制度。對過去合理的規章制度,要立即恢復。《陜西省志·衛生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十六篇第一章第一節。

1971年9月,為了貫徹執行毛主席“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指示,落實陜西省革命委員會衛生局(陜革衛發〔1971〕190號)《關于整頓醫療作風、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質量的通知》,徹底改善服務態度,大力整頓醫療秩序,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樹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無產階級世界觀,使全院醫務人員真正從思想上解決為什么人服務這個根本問題,杜絕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同時一旦發生了差錯事故后,能立即進行搶救處理減少損失,一附院革委會制定了《關于醫療事故檢查處理的暫行規定》。

經黨委常委會討論決定,由工宣隊、軍宣隊、干部、醫護技術人員組成“三結合”的醫療事故檢查處理小組,在黨委和革委會的統一領導下,負責檢查醫療事故,對已發生的醫療事故進行研究定性提出處理意見,提出防范的措施,從積極預防方面著手,一旦發生差錯事故的矛頭就要及時進行處理。醫療事故檢查處理小組由閻玉明任組長,樊振杰、黃朝卿任副組長;成員有楊鼎頤、吳靄如、舒昌杰、劉紹誥、邵薇薇、余永敏、趙中媛等。

《關于醫療事故檢查處理的暫行規定》要求: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所在連隊應立即組織人力爭取時間進行積極搶救,及時登記上報,調查清楚事故的經過、原因、搶救情況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形成報告,事后連隊應組織所在班、排工作人員及時進行討論,從中吸取教訓,達到教育的目的。討論后,應由所在班、排填寫事故登記表一份,并附有關本次事故的詳細報告一份(包括事故經過、原因、造成的損失、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進行了搶救、應吸取的教訓以及做了哪些防范措施等)連同當事人的檢查材料上交所在連隊,由連隊負責人簽署意見后上報革委會醫教組。革委會醫教組每月應將全院醫療事故有關材料進行整理,提交醫院醫療事故檢查小組進行討論研究,提出事故定性及處理的初步意見,重大責任事故,需給予當事人應有的紀律處分,由醫教組會同政工組,整理書面材料上交黨委、革委會進行討論,最后決定。醫教組每季度應將全院醫療事故發生簡要情況及定性處理情況及時通報全院,以教育全院同志,并從中吸取教訓。

為了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各連、排(科、室)應立即恢復死亡病案討論和術前集體討論制度,建立健全醫護人員職責和主治醫生查房等各種合理的規章制度。《西一醫院革命委員會關于醫療事故檢查處理的暫行規定》,1971年9月1日。

(2)制定《各級醫生工作守則》和《護理工作制度》

1971年8月,為了整頓醫療秩序,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醫院制定了《內科醫護人員職責》《外科各級醫生工作守則》和《護理工作制度》。

《內科醫護人員職責》包括值班醫師職責、住院醫師職責、主治醫師職責等。

《外科各級醫生工作守則》規定各級醫生除負有醫療責任外,均負有教學工作的責任;實行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三級制,主治醫師除自己管一定病員外,在醫療、教學中負有指導作用,對上級醫師正確意見必須執行,在醫療事故中主治醫生也要負一定責任;各級醫生必須堅持查房制度,堅持重大手術的術前討論和擬訂治療計劃,每開展新的重大治療措施包括手術,先報醫教組同意;一線值班醫生必須堅守工作崗位,不得擅離病區,值班時間內有其他事情(如急診、會診時)應向病區值班護士講明去向,對于急診及重危病人,要負責積極搶救,并及時匯報上一級醫生。如有急診手術須由協作病區值班醫生代理。二線值班醫生應主動巡視病區,了解一般病人情況及掌握重病人情況,如有其他任務應向一線值班醫生講明去向及時間;原則上由三線值班醫生負責院外會診,二線值班醫生負責院內急診會診,如有特殊需要應由連隊統一調整;節假日應做好交接班工作,重病人應有書面交班;為保證勞逸結合,值班醫生應安排補休,一般在值班后的一天,但休息日應參加政治學習。對病員的正常治療,不能因醫生補休而延誤,醫生值班補休時,其所管理的病人由同組醫生協助;認真做好病歷書寫和記錄工作,一般在病人入院24小時內應由主管醫生完成病歷記載,值班醫生應完成急診入院病歷(非急診病人在值班時間入院者可酌情處理),書寫病歷要求簡明扼要,如實反映情況及重點突出,陽性體征不遺漏;病程日志一般不能拖時間太長,有變化時一定要記錄上,對重病人和疑難病例要詳細及時做記錄。對必需的化驗檢查要有記錄和結果,對手術麻醉所需要之特殊檢查應堅持進行。以上工作各病區排長和主治醫生要定期檢查以便督促。死亡病案討論應在死亡之后一星期內進行,以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特殊情況應及時討論并即時匯報;死亡病案應每月向連隊綜合報告一次,并將討論意見一并報告。

《護理工作制度》規定護理工作必須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突出無產階級政治,胸懷全局,放眼世界,立足本職。在工作中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做到“完全”“徹底”和“兩個極端”。另外,還規定了各個班次的工作守則、三查五對制度、出入院病人處理制度、給藥制度、護理常規、各種皮試法、手術室護士職責等。

1977年,各病區緊抓晨間護理,特別是加強了對重病人的護理,加強查對制度,減少差錯事故。1978年,護理部正式成立,統管全院護理、供應和手術室工作。為加強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院黨委決定,原代理醫生工作的一批護士返回護理崗位。同期正式任命正、副護士長,并狠抓護士梯隊工作,有計劃地整頓護理工作,實行病區管理護士長負責制及三級崗位責任制,基本實現了護理工作管理制度化、分工科學化、物品規格化、操作統一化,加強基礎護理和重危病人的護理,嚴格執行三級護理,加強護理操作的規范性,加強病房巡視,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其《各班次工作守則》包括:交接財產、做好術前準備及術后護理工作、兩頭班、小夜班、大夜班、總務護士、換藥室方面、三查五對制度(三查:查醫囑、查治療單、查治療卡;五對:對床號、對姓名、對藥名、對劑量、對時間)、出入院病人處理制度、入院病人之處理、按醫囑辦理出院手續、給藥制度、停藥一周后再用藥重新做試驗、護理常規、術前護理常規、術后護理常規、重病護理(重病室)等。

(3)恢復例會、行政查房制度和醫教研活動

1971年12月,一附院恢復了每周一次例會制度及每月一次學術活動制度。經黨委研究決定:每周六下午召開革委會常委擴大會議,每周一早晨召開各連連長例會,從12月11日開始執行。

1972年3月,根據上級指示及群眾要求,我院取消連隊建制,恢復科室及教研組,并調配了干部。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的領導,加強組織管理和相互協作,切實落實各項科研工作計劃,7月,醫院成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學術活動領導小組及5個科研協作小組。西醫附一革發(72)字38號《關于建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及協作組的通知》,1972年7月24日。

1975年7月,為了改進領導作風,一附院恢復了行政查房制度。

1977年1月26日,一附院成立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陳開浚兼任,副主任委員由章爾倉、王秉正擔任,委員由殷培璞、戈治理、楊鼎頤、錢致中、張哲舫、余永敏、賈敬業、吳文秀、趙中媛、王玉琦擔任。

1978年5月20日,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真研究了一附院科研工作的三年和八年規劃。

1978年,一附院貫徹衛生部制定的中西醫結合十年工作規劃,黨委加強對中西醫工作的領導,制訂出一附院1980年基本建成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規劃。

(4)加強物資、經費管理,實行崗位責任制

1976年,一附院做出加強經費管理、節約開支的幾項規定,其中有關于輸血、藥品管理,供應室物品管理,節約水、電、煤的措施,限制財務開支,損壞醫療器材的賠償制度等。

1977年,首先實施崗位責任制,明確各級醫護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堅持各級醫生查房制度、疑難病例會診制度,規范了各項操作規程。1978年8月,醫院認真組織學習了衛生部頒發的《全國醫院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和《醫院工作制度、醫院工作人員職責試行草案》,并聯系實際,開始全面整頓醫院工作。

1977年6月,院黨委提出對待工作要做到“六個一樣”,即:夜班和白班一樣;節假日和平時一樣;領導不在場和在場一樣;沒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樣;對待工農群眾和干部一樣;對待生人和熟人一樣。

三、揭批“四人幫”,平反冤假錯案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院黨委向全院黨員、職工傳達了中共中央對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實行隔離審查的決定。1977年2月1日,院黨委決定:成立“揭批‘四人幫’運動辦公室”。10日,全院召開了批判“四人幫”大會。全體職工衷心擁護,熱烈慶祝這一歷史性的勝利。此后,同志們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10號文件,掀起揭批“四人幫”篡黨奪權陰謀活動的群眾運動。醫院開展了清算“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罪行,撥亂反正的工作。初步清理復查和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一步落實黨的政策,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醫院正常工作重新步入正軌,醫療衛生事業迎來了復蘇發展的春天。

1977年11月,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以一個多月時間,組織與會同志學習了中共中央46號文件和省委擴大會議精神,緊密結合一附院在“文革”中存在的問題,揭批林彪、“四人幫”一伙的反革命罪行。

1977年12月,由院黨委和省委文教部工作組共同主持召開了“平反大會”。大會宣布,為一附院在“文革”期間遭到誣陷、迫害、蒙受不白之冤的107位領導干部和教職員工予以平反,恢復名譽。深刻批判“四人幫”一伙的反革命罪行,澄清了被“四人幫”長期搞亂了的理論是非和路線是非,廣大知識分子的思想獲得解放,社會主義積極性大為提高,全院廣大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1977年醫院年終總結》。

四、職工隊伍與學科建設

“文革”至1977年間,醫院事業曲折前行。1973年度末期,一附院共有職工884人,其中醫師176人(占19.91%)、護士202人(占22.25%)、衛技人員72人(占8.14%)、行政管理人員84人(占9.5%)、工勤人員230人(占26%)、衛生員120人(占14.1%)。當年,調27名下放的醫務人員回院工作。截至1977年12月,醫院有職工1072名。

學科建設上,1969年,經衛生局批準,在門診開設觀察床15張。簡易病床由100張增至150張。1971年9月,一附院成立了腫瘤科,新開設十八、十九病區,共設床位65張。成立了燒傷病房,設病床6張。1972年3月20日,根據省衛生局決定,一附院恢復干部病房,床位增至40張。之后,普通床位814張,加上干部病床40張,計有床位854張。到1978年,全院編制床位861張,簡易病床120張。屬于教學專業設置的教研室有內、外、婦、兒、傳染、神經、眼、口腔、耳鼻喉、中醫、皮膚、放射、麻醉、激光、病理、同位素、腫瘤、理療科等共18個。此期間,也成立了少量辦事機構和研究機構。1974年4月,保健室改為衛生防疫科,歸門診部領導。1975年11月3日,成立了激光研究室。

五、對外交流活動

1973年4月,朝鮮人民共和國針麻考察團來醫院參觀了針麻手術,觀看了食道腫瘤摘除等4例難度較大的手術。

1974年12月,全年共接待外賓、僑胞、香港同胞等7批109人,重點參觀了醫院中西醫結合及針麻手術。

1975年全年,一附院共接待8批來賓共117人,接待了來自全國各省參觀學習的兄弟醫院同行9批共285人。

1977年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考察團一行11人,來一附院考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的情況。1977年,一附院接待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批參觀、訪問及進行學術交流的外賓、僑胞共456名。隨后,每年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來院參觀、訪問及進行學術交流。同時,醫院也選派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出國進修學習,參加國際會議等。

六、榮譽與表彰

1970年7月19日,一附院召開了第二次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出席代表67名,先進集體19個。

1974年終評選出本年度先進科室4個,先進班組19個,先進工作者110名,優秀學員35名。其中出席學院先進科室及班組11個,先進工作者31名,優秀學員8名。學院黨委討論,同意提升俞嘩麗、袁雅范、邵薇薇、段雪清、郎文靜、延文惠、劉秀娟、陳積祥、李菊仙、劉秀榮、沈桂卿、高雪珍等12名中技醫士為醫師。

1976年年終,評選出1976年學院先進單位8個,先進個人40名;本院先進單位20個,先進個人112名。

1978年7月,為加強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院黨委決定,原代理醫生工作的一批護士返回護理崗位。

1977年年終,評選出1977年度學院級先進集體11個,先進工作者42名,優秀學員14名;評選出院級先進集體18個,先進工作者151名。

1978年2月24日,一附院婦產科主任王秉正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

1978年4月,一附院劉紹誥當選為陜西省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章爾倉、戈治理為陜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

第二節 臨床醫療

一、門診醫療

1966年,門診468755人次;住院14845人次;治愈率53.19%;好轉率39.03%;診斷符合率94.15%;病床周轉率18.5%;病床使用率106.46%;平均住院日18.25;床位數800張。

1967年門診564014人次;1968年門診441332人次;1969年門診561500人次;1970年門診501231人次;1971年門診422725人次;1972年門診433081人次;1973年門診429531人次;1974年門診385312人次;1975年門診408447人次;1976年門診378332人次;1977年門診400123人次。

在此時期,門診總量達到5394383次。

二、開展針刺麻醉

1966年,醫院成立了針麻小組,在針刺麻醉下共施行胃次全切、甲狀腺瘤切除、巨大卵巢囊腫切除、食道鏡檢、椎板減壓、肺葉切除等13例手術均獲成功。

圖3-1 一附院普遍開展針刺麻醉手術

1972年7月,成立了針麻協作研究組,賈敬業任組長,殷培璞任副組長。截至1974年12月,外科專業已普遍開展了針麻手術,其中胸外科針麻手術已占93.5%,針麻常溫體外循環手術已做18例,普外針麻手術增加到30%,神經科一年來做了70多例針麻手術,并與學院生理教研室協作開展了原理研究工作。婦產科成立了醫護結合的針麻小組,從1973年2月至1974年12月19日,自做針麻手術371例。東手術室也自己動手給五官科患者進行針麻。1974年底,全院針麻手術累計達3124例。

1975年8月,西醫一院革委會下發《關于把針麻工作搞上去的決定》,要求加強院針麻領導小組的工作,加強各科室(包括醫教隊、醫療隊)針麻小組的工作,繼續辦好西醫脫產學習中醫班,普及和提高醫護人員的中醫理論和技術,成立針麻研究室,由麻醉科、中醫科各固定一專人負責。

1975年重新成立新的針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為陳開濬(又作“浚”),副組長為陳彭壽、賈敬業、劉紹誥、孫喜才;組員為王秉正、章爾倉、白秦生、陳澤寰、陳積祥、陸慧蘭、王慎敏、寇其斌、龍旭升、盧德生。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員龍旭升、盧德生、寇其斌。龍旭昇為辦公室負責人。西醫附一發(75)5號《關于把針麻工作搞上去的決定》,1975年8月8日。

僅1977年,各科手術共計2613例,其中針麻614例,針麻手術率23.5%(不包括五官科、婦產科自做的針麻手術),一、二級率平均57.44%,胸部以上達80%~90%,在一些手術中已成為常規麻醉。一附院參加了西安市“針麻子宮”會戰工作。

三、自力更生,推進中西醫結合臨床

毛澤東同志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重要指示,號召西醫學習研究中醫學,繼承祖國醫學遺產,用科學方法加以整理和提高,通過中西醫長期合作,認真學習、研究和實踐,逐步使祖國醫藥學和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藥學。陜西省各地也開展了求方采藥、中西醫團結合作活動,形成了群眾性的西醫學習中醫新風氣。《陜西省志·衛生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十二篇第二章第一節。

醫院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中西醫結合方面,開展了臨床醫療、教育培訓、科學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1970年5月,醫院制定了《關于發揚延安精神,狠抓階級斗爭,迅速掀起增產節約運動的初步安排》,指出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向。之后,召開全院群眾動員大會。又舉辦了每期3個月,共計17期的“西醫學中醫學習班”,全院95%的醫護人員參加學習。隨之,積極探索中草藥治療,推廣中藥驗方,研究代替抗生素的藥品,普及新醫療法;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自1970年來,通過1785例臨床研究,總結出一套方法,可實現67.2%的病人不開刀;初步總結了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盆腔炎、脈管炎、慢性肝炎、出血熱、再障等常見病的治療方法,提高了療效;積極開展中草藥應用,中草藥進病房,成立中草藥小組,負責管理中草藥的采、種、制、用等工作,普及中草藥的臨床應用及總結推廣工作;舉辦西醫學習中醫訓練班;實施中草藥止血、消炎、止痛、燒傷等方面的研究試驗工作。西醫一附革字012號《關于發揚延安精神,狠抓階級斗爭,迅速掀起增產節約運動的初步安排》,1970年5月9日。同時,全院開展了自采、自種、自制、自用中草藥活動。當年共采中草藥2萬多斤(10000kg余),自種中草藥374種,建立了中草藥加工廠,生產制劑134種,并開展新療法15項。

圖3-2 職工自制中草藥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方面,醫院各個學科普遍開始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各類疾病。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和治療腸梗阻已開始應用于臨床。1977年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考察團一行11人,來一附院考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的情況。

此外,各個學科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附院燒傷外科組應用中草藥治療燒傷創面,取得了較高的臨床療效,并對自1970年12月到1972年12月兩年中共收治的嚴重燒傷46例臨床治療進行了探討,總結了三黃地榆油、三黃虎杖液、去腐生新膏、象皮生肌膏等4種中草藥制劑臨床應用經驗及中草藥治療嚴重燒傷的優點。《陜西新醫藥》1973年第3期,第3—5頁。

一附院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小組在學習兄弟單位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自1972年3月至1974年底對120例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應用“腸功能恢復湯”治療,減少“兩管一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將120例行胃手術患者應用“腸功能恢復湯”減少“兩管一禁”的臨床情況進行了總結報告,發表于《西安醫學院學報》。《西安醫學院學報》1975年第3期,第40—42頁。

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小組還對不同類型的腸梗阻的病人,積極采用不同的中西醫治療辦法,大大降低了手術率,學習中醫的“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為病人減輕了痛苦,并提出積極預防急性腸梗阻的努力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12例報告》, 《陜西新醫藥》1973年1—2期合刊,第23—26頁。

此外,針對不同類型闌尾炎,一附院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小組,自1970年12月至1974年12月底,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50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由此,提出中西醫結合治療應當是一個新概念:即用近代醫學科學檢查診斷,與祖國醫學的辨證施治、抗生素、新針療法、手術等方法有機地結合。《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炎502例報告》, 《西安醫學院學報》1975年第3期,第43—48頁。

一附院婦產科也積極學習中西醫結合治療理念,并在應用中藥保留灌腸法治療急性盆腔炎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果,此法無須特殊設備,簡便易行,可于各種條件下進行,亦適用于農村。婦產科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病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并對中藥保留灌腸法治療的方法、適應證、療效、影響療效的因素等進行了詳細報告,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158例臨床觀察》, 《西安醫學院學報》1975年第3期,第27—31頁。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一附院中醫科自1970年至1975年2月,用中草藥灌腸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對資料較完整的臨床病例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分析,肯定了中醫科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草藥灌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75例療效觀察》, 《新醫藥學雜志》1976年第12期,第16—17頁。

慢性支氣管炎是常見病之一,其治療方法較多,一附院中醫教研組對采用了八華穴埋線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0例進行療效觀察,其中顯效者4例,好轉3例,無效3例。通過臨床經驗總結,認為本療法操作簡單,對喘息型效果較好,對慢性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八華穴埋線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十例初步觀察》, 《西安醫學院學報》1975年第3期,第22頁。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血管疾病,主要癥狀是下肢疼痛,有時因此徹夜難眠,患者非常痛苦,一附院中醫科學習了外地兄弟單位的經驗,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47例,取得較好效果。其中,基本治愈14例(占29.8%),顯著好轉23例(占48.9%),進步7例(占14.9%),無效3例(占6.4%)。并且,進一步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止痛治療、外用藥物治療及壞死足趾腐骨切除治療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47例療效觀察》, 《陜西新醫藥》1974年第2期,第29—31頁。

一附院內科從1970年11月到1971年11月,對2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有效者20例,完全緩解者15例,骨髓增生程度普遍提高1~3級。因此,認為中西醫藥物治療“再障”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的有效措施。此外,加用脾臟切除術可進一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為解決骨髓增生不良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有效措施之一。《中西醫結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22例療效觀察》, 《陜西醫學雜志》1972年第3期。

1973年,一附院中醫科總結各地各單位經過臨床應用有效的藥方及針灸療法,統計分析了運用中醫藥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臨床療效,統計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78%~99%,肯定了中西藥治療冠心病的地位。《中醫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研究概況》, 《陜西新醫藥》1973年第4期,第38—41頁。

1974年,一附院中醫科對于腎盂腎炎的中醫藥治療進行研究,探討了腎盂腎炎的辨證分型、辨證療法,并綜合1965年在重慶召開的慢性腎炎、腎盂腎炎中醫研究經驗交流會材料,統計病例總數255例,臨床治愈率平均72.5%,急性腎盂腎炎的治愈率為75%~80%,慢性腎盂腎炎為55%~75%,遠期療效經隨訪半年以上獲得遠期痊愈者占84.3%,復發率為15.7%。用數據肯定了中醫藥治療腎盂腎炎的地位,并進一步闡明了中藥治療腎盂腎炎的三大學說:抗菌作用說、提離機體的防御機能說和綜合作用說。《中醫對腎盂腎炎的研究概況》, 《陜西新醫藥》1974年第3期。

鉤端螺旋體病是多種致病性鉤端螺旋體侵入人體所致的一種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1974年,一附院中醫教研組對中醫治療鉤端螺旋體病現況進行調研,總結了不同分型鉤端螺旋體病的辨證施治辦法,并總結介紹了各地治療有效的單方、單味藥、針灸療法及預防療法。《中醫對鉤端螺旋體病治療研究概況》, 《陜西新醫藥》1974年第4期。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廣泛受損(主要侵害白質)的急性危重疾病。一附院中醫科李常春等通過對在一附院經中西醫綜合治療成功的2例病情危重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進行個案分析,總結了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的中西醫綜合治療經驗。《中西醫綜合治療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上海中醫藥雜志》1966年3月號。

四、繼續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

1973年4月3日,一附院首次應用針刺麻醉進行了常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這是自1966年停止此項手術以來重新開展的第一例。心胸外科侯立業醫師參與,并在心內科、心外科、麻醉科及手術室通力協作下順利完成。

在《針刺麻醉常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5例報告》中,與全麻低溫體外循環術進行了對比,初步探討了應用針刺麻醉的優越性。針麻對酸堿平衡等影響輕,可能成為維持血流動力學在正常范圍內的一個因素,針麻對其他系統和臟器的生理功能擾亂也很少。《針刺麻醉常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5例報告》, 《陜西新醫藥》1973年第5期。

五、第一例斷指再植手術和一例自體腎移植手術

1973年6月,一附院第一例斷指再植手術成功(某患者,男,68歲,右手1至5指被電鋸鋸傷完全斷離,經6小時手術,終于使離體8小時半的斷指重新通血),術者為一附院著名骨科專家耿介醫師。

1973年,一附院開展人工透析業務,累計病例3500人次,成功搶救了急、慢性腎功衰竭,流行性出血熱以及錯型輸血等重危病人的生命。

1976年,一附院成功完成一例自體腎移植手術。腎動脈狹窄是腎性高血壓的較常見病因之一,應用自體腎移植術治療由腎動脈狹窄等引起的高血壓,在國內外已有報道。1976年,醫院泌尿外科給一例右腎動脈主干狹窄之高血壓患者行自體腎移植手術治療,其近期效果滿意,并將自體腎移植術作為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選擇性手術之一加以推廣。《自體腎移植術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1例》, 《陜西新醫藥》1976年第4期,第21—22頁。

六、激光治療

1975年,一附院和兄弟單位協作,研制激光器,并在臨床上試用,已有氦-氖、氦-鎘、二氧化碳激光器。1977年應用激光治療各種病人1166名,50多個病種,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例如,用氦鎘激光器穴位照射治療高血壓65例,有效率達90%,有一例患者9年未工作,治療后已正常上班。

為了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1977年8月份開始,經過院內外許多單位的協作,將激光內窺鏡熒光顯示法應用于癌腫的早期診斷,對胃癌、食管癌、宮頸癌早期診斷,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七、送醫下鄉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提出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服務,解決長期以來農村一無醫二無藥的困境,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據此,衛生部黨委提出《關于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

1966年1月,一附院駐洛川衛生工作隊為培訓農村衛生人員,辦了三個兩年制的學校(衛生員學校,接生員學校,半農半醫學校),共招學員469人,教學、實習均由醫療隊承擔。

1970年6月,為貫徹執行毛主席關于衛生工作的“6·26”指示,一附院自6月份開始,分三批下放到延安、安康、商洛、漢中、渭南等地安家落戶的職工達205人。其中正副教授、講師、主治醫師就有23人。部分職工名單如下:延安市醫院:李鴻民、李國璋、劉英等;漢中:雷倍仁、唐有德等;商洛:李效先、宋汝哲、孟連芳、金志堯等;渭南:鄭書倩夫婦等。

圖3-3 送醫下鄉場景

八、防治地方病

1970年7月,醫院響應黨中央號召,派出了一支由43名本院職工(年齡30~35歲左右)組成的醫療隊,如此規模在當時也是建院以來唯一的一次,崗位涵蓋了醫、技、護、行政等部門人員,以戰備醫院的名義,深入到陜北黃陵縣,住窯洞,吃雜糧,在艱苦的環境中,開展調查防治三大地方病(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甲狀腺病)工作。克山病是一種原因未明,以心肌變性壞死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地方病之一,因1935年首先在我國黑龍江省克山縣境內發現該病,所以命名為“克山病”。臨床上將本病按發病緩急及心臟機能狀況分為潛在型、房型和急型三類,主要癥狀為頭痛、氣短、心口疼痛、手腳冰涼、腹脹腿腫、嘔吐黃水等,死亡和致殘率極高,黃陵縣屬發病重災區之一。早在“文革”前,醫學院地方病教研室與一附院臨床科室協作(一附院謝景奎參加),每年都前往發病地區取樣研究,尋求有效防治方法,因病因不明,該病不時有大面積流行,嚴重危害當地群眾健康。1970年至1978年,醫療隊醫務人員在臨床上采用大劑量維生素C、利尿、補充電解質、營養心肌等藥物以及補充微量元素、注氧等方式對癥治療,同時協助當地群眾改善飲水和環境衛生條件,送醫上門,擴大防疫,憑借著一定要消滅地方病的堅定信念,將汗水灑在了黃陵縣的山山水水,基本消滅了三大地方病。并且,依據當地行政部門建議,抽調縣醫院和各鄉鎮醫務人員30余人,舉辦在職臨床培訓提高班(有醫療、護理、檢驗、放射等專業),邊工作邊學習,一年后初見成效,學員們在各自崗位上成為業務骨干,在當地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留下了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戰備醫療隊當時被認為工作條件艱苦,任務最重,時間最長,成績最大。

圖3-4 我院職工參與地方病救治

在此期間的1976年至1978年,醫院還組織人員參加了由陜西省衛生廳組建的地方甲狀腺病醫療隊,奔赴陜西省關中、秦嶺、陜南、陜北等地區,被稱為當時最大的醫療隊,共進行手術3萬余例次,基本消滅了顯形的甲狀腺地方病(地甲病、癭瓜瓜),后續還在當地開展了首例食管癌、心臟病手術,為當地醫療衛生工作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3年,醫院中醫科分別對不同類型克山病的中醫治療研究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總結歸納,闡明了針刺、灸法、拔火罐、放疹等新療法的適應證,并對不同臨床類型的克山病治療療效進行了統計分析,對克山病的中醫臨床規范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對克山病的治療研究概況》, 《陜西新醫藥》1973年第6期。

九、醫療援助蘇丹

1971年4月,響應國家號召,由陜西省派出的首批援助蘇丹醫療隊20人奔赴蘇丹,開始為期兩年4個月的醫療工作,揭開陜西衛生援非序幕。為完成這項艱巨的政治、外交任務,西安醫學院精心挑選6人參加首批醫療隊,一附院針灸醫師陳積祥、檢驗師蒙秋鎖、手術室護士晏克娜參與其中,是為一附院承擔援外醫療隊任務的開端。

醫療隊主要在駐地為當地群眾進行疾病診治和巡回醫療,幫助培養醫務人員。

當時的醫療隊員普遍感受是:出國方知祖國偉大,離家才知家庭溫暖。援蘇丹醫療隊承擔任務延續至今。

1978年4月6日,陜西省召開援外戰線首次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赴蘇丹醫療隊心臟外科小組(主要由一附院人員組成)被評為先進集體并出席了大會。

圖3-5 1971年3月16日,陜西省首批赴蘇丹醫療隊合影

十、其他新技術

內科開展了電起搏、電復律、電除顫等。

外科成功地進行了兩例斷掌再植和一例自體腎移植(1975年做過1例)。

婦產科開展了雷夫奴爾羊膜外引產及雷夫奴爾羊膜腔注射引產,芫花萜的羊膜腔引產。堅持使用舉宮器,扎管技術有所提高,由原來的半個多小時,提高到幾分鐘。

耳鼻喉科為過去經常放棄治療的病人進行了手術治療。比如:對頸部咽部動脈性蔓狀毛細血管瘤進行手術治療;將耳廓全層切除后,移植于鼻翼,既可整形,又保持美容;惡性腫瘤行頸動脈灌注,提高了療效;開展了頸動脈造影;較廣泛地開展了間接喉鏡下聲帶息肉切除等手術,等等。

麻醉科開展了中麻在休克病人的應用及“三合一”新的神經阻滯術。

十一、救治唐山大地震傷員

1976年8月4日,為支援唐山地震災區,一附院召開了“抗震救災動員大會”,積極做好接收唐山傷病員的準備工作。7日,首批唐山地震災區傷員90人到達一附院,20分鐘后即按傷情分送各個科室。

圖3-6 救治唐山大地震傷員(1)

圖3-7 救治唐山大地震傷員(2)

圖3-8 救治唐山大地震傷員(3)

一附院根據上級分配,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全力以赴,累計共接收唐山、豐南地區傷病員600人,其他重病傷員320人,共920人。其中13例完全性截癱病人,經治療有12例可持雙拐行走。一附院還采用鋁制盆箍固定治療骨盆骨折47例,取得較好療效。

第三節 恢復教學

一、恢復招生

自1966年7月起,停止招生達6年之久。1971年,一附院抽調部分專家下鄉到麟游、永壽、寶雞一帶,為三年制大學生編寫基礎課及臨床課教材。

1972年,招收第一批三年制大學生561名,實行推薦入學,稱“工農兵大學生”。1972年至1976年,招收醫學專業三年制大學生,均在醫院臨床實習,畢業人數共1627名。《陜西省志·衛生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十五篇第三章第一節。1975年3月,學院75級三年制365名學員進入一附院臨床實習,這是“文革”以來進院的第一批學生。

二、進修培訓

從1970年至1976年12月,一附院舉辦的“西醫學中醫學習班”全部結束,共辦班17期,每期3個月,全院醫護人員95%參加過學習。

1971年以來,一附院受省、市衛生局委托舉辦了3個學習班(顱腦外科、新針治療風濕性心臟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宮頸癌),來自全省的100多名醫師參加了學習。

1971年12月,制訂《關于進修工作的規定》。要求進修人員到院后,各連隊安排到病區(室),由病區排長(或科室負責人)指定專人負責,按該單位提出的進修要求,結合各科室具體情況,共同擬訂進修計劃。各連隊負責進修的同志應負責進修人員的業務指導、理論輔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管理及進修人員的鑒定等。

三、開門辦學

1969年至1973年,教師、學員多次組成醫療隊,分別在城固、綏德等12個縣設教學點“開門辦學”。1975年,分別在綏德、安康、扶風、大荔建立了教學基地。《陜西省志·衛生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十五篇第三章第一節。

1974年3月,為了貫徹執行關于“教育要革命”的精神,一附院先后兩批派出5個教育革命小分隊,共108人,分赴安康、岐山、扶風、武功、洛川等地農村實行開門辦學。1975級學生也隨同前往。

1974年9月29日,國務院科教組、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開門辦學的通知,使之前的“開門辦學”形式得以肯定,各地大、中、小學“開門辦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四、編寫教材

1974年,皮膚科完成了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任務,還編寫了本科生教材,完成了《皮膚科中西藥方治療手冊》一書;內科苗煥編寫了《中毒手冊》;小兒科編寫了《小兒實用液體療法》;理療科楊曼麗編寫了《臨床理療學》;骨科編寫了《骨科常用手術要點》等書。中醫科編寫的《常見病中醫治療研究概況》一書出版,書中包括43種常見疾病的診療常規。編寫了《中醫方劑手冊新編》,該書搜集方劑1047個,分上、下兩篇,上篇按辨證施治原則編排,下篇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編排,便于臨床應用。

1975年,藥劑科完成了《制劑規程手冊》《大型輸液操作流程》《中草藥制劑操作工藝》的初稿;小兒科編寫了《小兒疾病治療常規》;傳染科編寫了《傳染病防治手冊》及《肝炎專輯》;皮膚科完成了《皮膚病用藥手冊》的編纂和校對工作。

1976年,在一附院舉辦“西醫學中醫學習班”期間,中醫科抽人參加了《陜西醫藥函授教材》《赤腳醫生教材》的編寫工作。

五、增設專業,調整學制

1977年,恢復統一招生,增設專業,調整學制,增設高等數學、自然辯證法、醫學心理學等12門選修課,實驗課改單純驗證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行設計課題。對1975級學生強化英語教學,嚴格了考試制度和學籍管理。《陜西省志·衛生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十五篇第三章第一節。醫院教學秩序逐漸恢復,主要表現在:

一是恢復了學生管理制度,加強了考勤工作,開始扭轉學生隨便缺課和開學不到放假早走等無組織無紀律現象。

二是嚴格了考試制度,在教學計劃上安排好考試內容和時間,要求教研組事先發復習綱要,老師進行輔導,考試時嚴格要求,促進學生認真學習,也糾正了歪風邪氣。

三是要求教師做到既教書又教人,敢于嚴格要求學生。如內基教學小組發現學生考試作弊,就立即報告,并重新考試。外總教學小組發現學生對器械不愛惜,紀律松懈,抓住不放,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學習紀律有很大改觀。

四是師生關系逐漸改善,尊師愛生的風氣逐漸居于主導地位。

第四節 科學研究

一、科研工作恢復發展

1972年7月,在黨委和院“革委會”領導下,決定成立全院科研工作領導小組、全院學術活動領導小組及5個科研協作小組。西醫附一革發〔72〕字38號《關于建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及協作組的通知》,1972年7月24日。全院科研工作領導小組由閆玉明任組長,黃朝卿、田生錫、崔志英任副組長,成員包括楊鼎頤、殷培璞、余永敏、賈敬業、李義芳、牛恕淼、安懷倫、吳靄如、王玉琪、趙中媛等;全院學術活動領導小組由黃朝卿任組長,余永敏、殷培璞、馬志芳任副組長。

此外,成立防治心臟“三病”協作組,由楊鼎頤任組長,苗煥、孫喜才任副組長;針麻研究協作組由賈敬業任組長,殷培璞任副組長;腫瘤研究協作組由安懷倫任組長,吳靄如任副組長;流感、氣管炎研究協作組由李義芳任組長,馬志芳任副組長;恢復體外循環手術協作組由黃朝卿任組長,侯立業、楊鼎頤、賈敬業任副組長。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這次大會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打開了“文化大革命”以來長期禁錮知識分子的桎梏,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一附院心血管協作組(含胸外科、內科心血管組、麻醉科、放射科等)研究的“針麻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和放射科主任錢致中的“大骨節病X線學研究”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3月28日,內科主任楊鼎頤被評為衛生部和陜西省科學大會“先進個人”;放射科主任錢致中被評為陜西省科學大會“先進個人”,并作為大骨節病研究室代表,應邀出席了衛生部及陜西省科學大會。1978年5月29日至6月3日,衛生部在北京隆重召開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貫徹全國科學大會精神,號召廣大醫務工作者認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由此拉開了醫藥衛生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

1977年1月26日,醫院成立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陳開浚兼任,副主任委員由章爾倉、王秉正擔任,委員有殷培璞、戈治理、楊鼎頤、錢致中、張哲舫、余永敏、賈敬業、吳文秀、趙中媛、王玉琦等。根據陜西省衛生局下達的《1977年陜西省醫藥衛生科研重點項目計劃方案》精神,醫院共承擔15項41個專題的科研任務。結合醫院實際情況,不少科室和協作組制訂了具體執行計劃和規劃。醫院在針麻臨床研究,冠心病、高血壓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研究,惡性腫瘤,激光臨床應用,計劃生育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8年,黨委將科研工作列入議事日程,黨委書記親自抓,并由一名常委分管,采取措施,為科研工作積極創造條件。醫院組織大協作,抓緊重點科研項目的完成。1978年5月20日,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真研究了醫院科研工作的三年和八年規劃。心血管專業組的《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搶救》和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研究組的黨正祥、關五娣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獲得衛生部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獎及陜西省政府科技大會獎。

二、加強各類疾病和課題研究

(一)冠心病、高血壓病、呼吸系統病研究

和兄弟單位協作,進一步肯定了中藥痰飲丸治療慢性氣管炎的效果,并初步弄清楚了該藥扶正培本的藥理作用。總結了野蘿卜根治療慢性氣管炎,羅布麻葉、國桐葉、節節草防治冠心病、高血壓病的方法,研究了它們的藥理作用。

心肌梗塞的病死率全國規劃要求下降到15%以下,一附院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1976年病死率下降到9.1%,1977年總結100例,下降到7%,初步摸索出一些診療規律。

(二)惡性腫瘤研究

在省衛生局及有關地區黨委領導下,一附院組織及參加了食道癌、胃癌、肝癌、肺癌、宮頸癌及白血病協作組會議,制訂了研究計劃和規劃。白血病協作組和省市兄弟單位一道,舉辦了為期3個月的白血病學習班,在渭南地區大荔縣及西安市新城區黃河廠進行了有關白血病病因學和流行病學的初步調查研究工作,為建立省白血病防治點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腫瘤文獻研究如下:

(1)1974年,一附院腫瘤科對于自1964年2月到1972年9月底本科室收治的共2310例放射治療食管癌患者(照射組織量在3000 rad以上者)放射治療進行臨床療效評價,探討了不同臨床分期、病變部位、病變外形及長度、照射劑量對食管癌預后的影響,并探討了食管癌放射治療病人的選擇問題,以及放射性脊髓炎問題,為后期食管癌臨床治療提供了實踐經驗,具有較高的臨床指導意義。《2310例食管單純治療分析》, 《腫瘤防治研究》1974年第3期。

(2)腫瘤科對于1964—1971年本科室收治的160例惡性淋巴瘤的臨床表現及治療狀況進行了臨床分析研究,研究發現發病年齡以21—40歲發病率最高。病理類型以淋巴肉瘤為多,何杰金病次之,網織細胞肉瘤較少,巨濾泡性淋巴瘤更少。原發腫瘤以表淺淋巴結為主,全組中伴周身癥狀者占46.3%。治療方法采用按臨床分期及病變部位,分別給予手術(加放療或化療),放療,放療加化療以及單純化療。其有效率為90%,1年存活率為46.3%,3年存活率為32%,5年存活率為26.4%。何杰金病與淋巴肉瘤療效相近。影響惡性淋巴瘤預后各種因素分析中,認為臨床分期、病理類型、有無周身癥狀以及首次緩解程度等,均與預后有很大關系。《惡性淋巴瘤160例臨床分析》, 《腫瘤防治研究》1976年第2期,第40—43頁。

(3)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診斷有明顯的增加,且它是阻礙長期緩解、影響存活時間和減少治療機會的重要因素,所以是當時白血病治療的重要課題之一。但是,國內目前報道尚少,故內科邵文斌醫師對其發病率和診治課題做一綜述,總結了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浸潤的病理特點、臨床表現、診斷要點、治療方案及影響其發病的因素。《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浸潤的發病率和診治問題》, 《陜西新醫藥》1975年第6期,第51—56頁。

(4)腫瘤科張文祿醫師潛心研究原發部位不明的頸部轉移癌,總結了根據不同類型的頸部轉移癌尋找原發灶的線索,原發灶隱蔽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恰當的治療方法。《原發部位不明的頸部轉移癌》, 《腫瘤防治研究》1975年第4期。

(5)1973年,內科邵文斌醫師對當時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進展做了綜述,詳述了機體免疫力和惡性腫瘤的關系、免疫的過程和作用機制、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等問題。同時,提出腫瘤的免疫療法,目前雖已取得很大進展,但還有很多課題有待研究,臨床效果還難以令人滿意,但它仍是一條有希望的治療途徑。應該指出,免疫治療也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如“免疫促進”“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等,因此,適當地選擇病人,具體地配合外科手術、化療藥物、放射治療,才可以避免顧此失彼。《白血病和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 《陜西新醫藥》1973年第6期。

(三)佝僂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研究與推廣優選法

兒科、放射科、檢驗科參加了市衛生局組織的有關小兒佝僂病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內分泌科和病理科積極協作,在診斷與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

1975年4月28日至5月,由華羅庚領導的推廣優選法小分隊來我院介紹經驗,全院各科室均成立了“推優”領導小組,到5月下旬已提出優選研究項目1475項,完成初步成果1300項,部分科室還應用了統籌法。

三、科研成果

為了迎接全國、全省科技大會,各教研組匯集28年來的科研成果40多項,其中被省局科籌辦初步評定為國家級科研成果的有大骨節病X線分型、針麻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部級科研成果有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搶救、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等12項。

1977年,一附院各教研組共寫出各種論文和技術資料117篇,其中在各種雜志上發表的33篇,在內部刊物上發表的42篇,在各種專業會議上發表的42篇。編寫了《兒科常見病診療常規》《傳染病防治手冊》《繁衍方劑手冊新編》《皮膚病方劑手冊》(一、二院皮膚科、藥劑科合編),改編了《皮膚病臨床手冊》(一、二院皮膚科、北京中醫院合編),參加了省赤腳醫生及函授學校教材的編寫工作。西一醫院《1977年醫院工作總結》(討論稿)。

四、計劃生育

1975年6月,根據省計劃生育辦公室下達的任務,一附院開展了男性節育藥(棉酚)的臨床研究。泌尿外科在完成男性節育藥棉酚臨床應用研究34例的同時,開展了504輸精管粘堵,全年共完成270例,受到基層醫務人員和群眾的歡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醫院各項工作均遭到了嚴重的沖擊和影響,但一附院的絕大部分人,憑著對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執著,不忘初心,不泯良知,做了力所能及的奉獻,一附院這艘航船終于迎來萬木欣榮。

第五節 重要人物

一、劉紹誥

劉紹誥(1921—2015),一附院普通外科和肝膽外科的創始人與奠基人。1948年畢業于西北大學醫學院。1964年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協助陳向志主持教研室工作。1974年擔任我國第二批援外(蘇丹)醫療隊副隊長。系中華醫學會第十九屆理事,普通外科西北學組組長兼陜西省普通外科學會主任委員(1979—1998)。陜西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創建了一附院的肝膽外科和肝膽研究室。普通外科是西北地區第一批被批準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訓科室,他也是第一個被批準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986年)。1960年實施了規范的原發性膽囊癌的手術治療;1965年施行門靜脈高壓癥的脾切除加近端脾——腎靜脈分流術;1981年開展了常溫下全肝血流阻斷切肝手術。2015年8月1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二、楊鼎頤

楊鼎頤(1923—2014),上海崇明島人。1949年從西北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后曾赴蘇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學習心內科,回國后立志獻身西部建設。先后帶領醫療隊赴陜北、陜南及新疆等地開展防病治病、指導當地醫療衛生業務等工作。他是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疾病專家,醫院心血管內科奠基人。從20世紀50年代起即開始從事心血管病的醫療、教學、研究工作。1992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當選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專家會員,陜西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領導小組組長,陜西省保健委員會專家組顧問。他從事心內科工作60余年,對各種心血管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的搶救與處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心力衰竭、高血壓病等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衛生貢獻獎等。先后發表文章60余篇,主編專著2部,參編《中華內科學》等專著4部。

三、黨正祥

黨正祥(1923—2010),山西芮城人。中共黨員。1950年考入西北醫學院醫療系,1958年開始從事中西醫結合外科學工作,1959年升任主治醫師,1982年升為副教授,1985年晉升為教授。1970年起開設中西醫結合病床,創立中西醫結合急腹癥研究室,為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以中醫中的深針刺技法遠近聞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77年,“中西醫治療急腹癥”項目曾獲國家級科研成果獎。世界衛生組織,荷蘭皇家醫學代表團及中國臺灣醫療代表團曾于20世紀70—80年代多次訪問他所領導的中西醫結合團隊,得到高度的贊賞。曾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腹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普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腹癥專業委員會陜西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腹癥專業委員會陜西分會副理事長、西安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副所長、《現代中醫雜志》副主編。

四、張哲舫

張哲舫(1929—),浙江嵊縣人。畢業于安徽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政協第五、六屆陜西省委員會常務委員。1965年,支援大西北,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調入醫院腫瘤科,后任主任。1984年腫瘤放療專業獲碩士授予權,遂招收腫瘤放療學首屆碩士研究生。1986年9月腫瘤科承辦了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會議,其任學會常委。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食管癌放療加化療增敏的研究,使食管癌的五年存活率從10%提高到25%,該論文的引用頻次達73次;同時發表其他學術論文20余篇,在國內同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撰稿人:趙東利 張龍 劉炳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临夏市| 乌兰县| 文成县| 温宿县| 临猗县| 会理县| 大渡口区| 耒阳市| 阿克陶县| 娄烦县| 巴林右旗| 卓资县| 丹凤县| 安丘市| 绩溪县| 牡丹江市| 漾濞| 隆德县| 石门县| 沙河市| 临沧市| 宜丰县| 闽侯县| 名山县| 藁城市| 阳原县| 濮阳县| 兴隆县| 陇西县| 通化市| 宜章县| 西城区| 红桥区| 桦南县| 渑池县| 金山区| 定日县| 陵川县| 常山县|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