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整頓恢復 探索發展

(1978.11—1990.1)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到1990年1月,一附院擺脫以往的思想束縛,齊心協力,撥亂反正,加強黨的建設,整黨整風,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下,領導班子主動對標定位,積極恢復各項工作秩序,研究和制定醫院發展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建立和健全規章制度,增設和變更機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恢復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加強科研成果的臨床應用,強化工作職能,促進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骨科殷培璞和放射科錢致中在大骨節病方面的研究分別榮獲衛生部科技甲級科研成果獎及全國科學大會獎,是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成果,醫院建設邁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為醫院創建“三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節 撥亂反正

一、加強黨的建設,全面推進醫院的各項工作

(一)恢復醫院黨組織,整黨整風

“文化大革命”期間,醫院的黨政領導機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長期處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

1978年5月,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經胡耀邦審閱定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這篇文章很快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一附院全體黨員認真學習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要求黨員們都有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體會,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確立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推動了撥亂反正、落實各項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健康發展,粉碎了“四人幫”加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

1978年11月9日,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以一個多月時間,組織與會同志學習中共中央46號文件和省委擴大會議精神,緊密結合醫院“文革”中存在的問題,揭批林彪、“四人幫”一伙的反革命罪行。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于1978年12月召開“平反大會”,為醫院在“文革”期間遭到誣陷、迫害的107位領導干部和教職員工予以平反。1979年,醫院對18起集團性“三案”,共涉及370人全部平反,個人“三案”313人全部平反,其中昭雪4人;對67名錯劃右派進行了復查改正;對1957年錯誤地按嚴重“右傾”處理的44位同志進行了復查糾正,恢復了政治名譽。醫院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又形成了主流風氣。

1979年,醫院建立健全黨的各級組織,狠抓組織生活制度,成立紀律檢查委員會。5月,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院黨委用一個半月政治學習時間,進行了“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通過學習,全院廣大黨員、群眾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對于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等問題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為開創一附院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礎。

1980年,院黨委以《中國共產黨黨章》和《關于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為主要內容,舉辦了5期黨員培訓工作,參加人數占全體黨員的88%;10月15日,一附院召開了第四次黨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86名,選舉產生了由15名黨委委員組成的第四屆院黨委會,革平當選為黨委書記(1979.3—1984.6)。1982年9月,院黨委組成知識分子政策小組,用3周時間對全院200多名中年知識分子進行了重點調查。1983年1月,院黨委成立了“清查辦公室”,對“文革”中的“三種人”展開了全方位的清理工作。1983年,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二大精神,院黨委于1月至4月共舉辦黨員輪訓班4期,共有269名黨員參加,并提出了20多條關于加強“兩個文明”建設工作的合理化建議。

1985年3月,經過半年時間的充分準備,按照上級黨委的指示,一附院整黨工作正式開始,黨委書記王文錦做了動員報告,要求全體黨員端正態度、嚴于律己、堅持邊整邊改的方針,力爭高標準地完成整黨工作。西安醫學院黨委書記辛義恒做了重要講話。經過深入學習和對照檢查、全面整改和組織處理、黨員登記和鞏固成果等三個階段,歷時半年,提高了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增強了黨性修養,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全院357名黨員進行了登記,分別對5名黨員給予留黨察看、緩登記、勸退等組織處理。1986年,經檢查和驗收,校黨委整黨領導小組對一附院整黨工作給予高度的評價和一致的認可。

(二)思想建設與醫德醫風建設

改革開放初期,一附院黨委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個文明”一起抓,這一時期,黨委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地加強職工職業道德、醫德醫風教育。為進一步改進醫療作風,醫院先后開展向白求恩同志學習、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在全院范圍內,高標準、嚴要求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五講四美”衛生宣傳、創建文明單位等活動。

1979年1月開始,全院深入開展安全月活動,各科室、病區建立差錯事故登記簿定期公布,同時建立意見簿,征求病院(員)意見,形成改進措施,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工作質量;1981年,進一步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改變院風、院容,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斷改善服務態度。1982年3月,在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中,醫院利用兩個星期日,共派出24個“五講四美”衛生宣傳隊,參加人員422人,其中,有院領導和正、副教授42人。此外,團委還組織團員進行了8次義務勞動,全院職工9次環境衛生大清掃。1984年1月,醫院在“雙優”(即服務態度優良,醫療質量優良)競賽月活動中,有5個單位被評為先進集體,20名同志被評為先進個人。1985年4月,在整黨工作的推動下,全院開展了“優質服務月”活動,院黨政領導分別深入門診、病房進行調研,扎實解決病人看病難的問題,全院廣大職工把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質量作為重點,積極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經過總結評比,有14個科室被評為先進單位,106人被評為先進個人。同年10月17日,在《西安晚報》第一版發表的《記者深夜采訪9家醫院看夜間接診誰好誰差》的報道中,表揚了一附院急診室醫護人員堅守崗位,認真負責的職業精神。1986年1月,在學校文明單位評審委員會對全校1985年命名的24個文明單位進行的復查工作中,醫院二十一病區、幼兒園、圖書館、洗衣房、十一病區、十九病區,被繼續認定為文明單位。4月,為貫徹落實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和省衛生工作會議精神,醫院召開了“樹立良好醫德,爭創文明單位”動員大會。5月,為促進全院“兩個文明”建設,使醫、教、研、后勤和行政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和發展,醫院成立了慶祝建院30周年籌備委員會,全院廣大職工積極行動起來,舉辦30年院慶系列活動,在全院范圍內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院30周年。7月,院文明單位評審小組經過自下而上的多次評比、檢查,初評出8個文明單位。9月8日,一附院隆重舉行建院30周年慶祝大會,近百名來賓和千余名職工冒雨參加了慶祝大會,陜西省委書記白紀年,省政協副主席侯宗濂、魏明中親書題詞,省衛生廳廳長及校領導出席了大會。通過這次院慶活動,激勵了中青年職工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同志刻苦攻關、艱苦奮斗、勤儉辦院的獻身精神,促進了職工的愛院意識,激勵大家齊心協力為把醫院早日辦成新型的現代化醫院而努力奮斗。

(三)民主管理與群團組織建設

結合醫院實行院長負責制的實際,為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醫院建立了教代會制度。教代會在黨委領導下充分發揮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作用,更好地體現教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和發揮教職工積極性,群策群力辦好醫院。1980年,一附院調整了職工福利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何英,副主任委員為閻皓、高重瓊,制訂了《關于全院福利費使用的暫行辦法》。1985年2月,一附院召開了首次教職工代表大會及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64名,會議選舉產生了由23人組成的首屆職代會主席團和由14人組成的工會委員會,修訂通過了《教職工代表大會條例》等5個文件。這次會議,在充分發揮廣大教職員工的主人翁作用、實行民主管理醫院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工會建設因“文革”停止活動13年之后,于1979年12月15日恢復了工會組織,經過整頓、登記,又重新恢復了工會活動。1980年6月,在西安市總工會和文化局聯合舉辦的職工歌詠比賽中,醫院合唱團榮獲節目獎和演出獎。

圖4-1 1980年恢復工會組織生活后的歌詠比賽

1982年8月,為活躍職工文化生活,工會首次組織了職工暑期旅游活動,安排出省療養、參觀45人,省內游覽450人。1984年醫院重新調整福利委員會,主任為安懷倫副院長,副主任為工會高重瓊副主席(常務),該機構由8人組成。同年成立了新的愛衛會,主任為丁澄副院長,副主任為李荷青主任和楊大海科長,該機構由15人組成。

1986年7月,醫院召開了首屆職工代表第二次會議,主要討論并通過了房產管理方面的6個文件,選出由15人組成的房產管理委員會,楊大海副院長任主任,對新建的兩棟家屬宿舍樓進行分配。1988年12月,醫院新建職工住宅樓(10號樓)竣工,建筑面積3000m2,安排住戶66戶。1989年在職工福利方面成績顯著,為家屬樓封陽臺435戶,安裝公用天線800戶,5座住宅樓安裝了暖氣,新建了水泥籃球場,新打深水井1眼,南院家屬區新建住宅樓竣工,科研大樓及制劑大樓建成并投入使用。院工會組織一附院體育代表隊參加了雁塔區首屆衛生系統運動會的全部項目,榮獲總分第一名。

1981年3月,院團委舉辦了團干部學習班,傳達團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并認真討論了在新時期如何當好團干部的問題。1983年3月,院共青團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新的院團委會。1984年4月,一附院團委響應西安團市委的號召,在全院共青團員中,開展了“為修建西安市青少年文化宮捐款”活動,共捐款439元。

1982年9月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一附院孟毅同志當選為十二大代表出席了會議。1983年4月,陜西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五屆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劉紹誥為省政協委員、常委,戈治理為省政協委員。1983年7月,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婦產科主任王秉正教授,向全院職工傳達全國六屆人大、政協會議精神。

圖4-2 醫院田徑運動會

(四)成效與榮譽

1982年11月,一附院外科四病區和同位素室副主任胡國瑛,分別被評為省科教部“五講四美”活動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此外,有5個單位、28名職工、18名學生被評為學院“五講四美”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當年,一附院分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評為僑務工作“先進集體”和人防工作“先進集體”;婦產科被評為西安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集體”。1983年9月,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一附院婦產科主任王秉正教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5年12月,陜西省衛生廳召開的“陜西省首批文明醫院表彰大會”上,醫院被授予“文明醫院”的光榮稱號;1988年4月,醫院被評為1987年省級“衛生文明先進集體”,門診趙玉蓮總護士長被評為“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安懷倫副教授被評為省級“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1989年,神經科被衛生廳授予“陜西省1988年衛生文明建設先進集體”,陳慧萍被授予1988年“衛生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高慧被授予“全國衛生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

二、建章立制與管理體制改革

在1978—1990年間,醫院圍繞管理體制改革,建章立制,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不斷提升管理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

(一)領導機構與院長分工負責制

1979年,根據衛生部《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實行草案》,醫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制的要求http://www.docin.com/p—435649234.html2016/5/9,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制,恢復了行政會議制度,以改變過去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局面。1979年3月,任命革平為黨委書記(1979.3—1984.6)、院長(1979.3—1982.1)。重新調整了黨政業務機構,新添設了一些研究室和教研室,對中層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和充實,調整了科級干部,調整加強教研室,實行主任負責制。1982年1月,醫學院副院長石大璞兼任院長及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

1984年6月,根據干部隊伍“四化”的要求,醫學院黨委對一附院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一批老干部以“四化”大局為重,主動退居二、三線。學院黨委任命王文錦為黨委書記(1984.6—1990.9),劉堂華為副書記(1984.6—1991.10);張學斌為院長(1984.6—1987.12),安懷倫為副院長(1984.6—1990.4)、南勛義為副院長(1984.6—1993.11)、丁澄為副院長(1984.6—1985.6),楊鼎頤為名譽院長。11月,院黨政領導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學院批準,對醫院中層業務科室的領導班子做了調整,同時對行政、后勤職能科室中層干部進行重新調整和任命。

1987年12月,行政管理工作狠抓從領導型向服務型的轉化,各職能科室不斷完善和充實自身的職責與職能,工作效率和質量有所提高。1988年,院黨委把人權、財權均移交給院行政領導,黨委集中力量抓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院行政管理對科級干部任免、調動、獎懲、行政機構設置、干部出國學習進修、工作訪問及援外等進行負責。12月,校黨委任命蔡澄為院長(1987.12—1990.2),陳世明、安懷倫、南勛義、楊大海為副院長(1985.6—1999.3)。醫院黨政逐步分工明確,各負其責。

(二)經濟管理的改革

1979年8月,醫院根據衛生部、財政部、國家勞動總局《關于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意見》,著手進行經濟管理的準備。自1980年1月起,開始整頓和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行“經濟管理綜合考核制”,成立了“經濟管理辦公室”,制訂了《經濟管理綜合考核評獎試行辦法》,形成《西醫一院綜合考核評獎辦法》,經學院和省高教局批準,實行月評季獎勵,發動各科室制訂年度增收節支計劃。各科室相應成立了經濟管理領導小組,進行考核評比。

1979年9月,根據上級關于妥善安置待業青年的指示精神,院黨委決定成立“西醫一院合作服務社”。1982年2月,成立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勞動服務公司管理委員會,何英任主任委員;劉廣彥、姜淑珍任副主任委員;龍旭升、楊大海、高重瓊、謝西發任委員。1983年12月,經西安市政府批準成立了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勞動服務公司。勞動服務公司成立后和待業辦是一套班子,對內為待業辦,是醫院的行政科室,對外為勞動服務公司,待業辦的主任、副主任為勞動服務公司的經理及副經理。勞動服務公司安排了大量本院職工的子女就業問題,先后創辦了小吃部、醫附餐廳、把根留住酒樓、百貨商店、博倫商場、招待所、自行車保管站、奶站、運煤車隊等,在北院南院建門面房,給大集體職工在南院建房子,配合醫院成立了綜合診療部。

1980年6月,根據醫院《經濟管理綜合考核評獎辦法》,首次發放了獎金。第一季度獲獎者占全院總人數的74.4%,第二季度上升到79.7%,并評出66個集體獎、3個單項獎,初步體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12月,在陜西省衛生廳召開的衛生系統經濟管理經驗交流會上,一附院被評為經濟管理先進單位。

實行經濟管理綜合考核制,是整頓醫院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有利于改善服務態度,激發職工工作積極性,提高醫療質量,進一步推進醫院管理水平的提高。1983年7月,為進一步推動醫院改革,醫院成立了以張學斌為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向全院職工做了關于改革工作的動員報告。1984年9月,開始試行“定額管理,超額提成”的責、權、利相結合的經濟責任制,把指標完成與發放獎金有機地聯系起來,并于9月至12月上對學院、下對科室層層簽訂合同書。1984年12月,經過全院同志的積極努力,超額完成了4個月的承包任務,各項指標上升,經濟收入超額70余萬元,按合同規定,職工拿到了超產獎,兼顧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1985年1月,一附院與醫學院簽訂了《管理責任制合同書》,繼續實行承包責任制管理辦法,并完成了與校部簽訂的《管理責任制合同書》中所提出的各項任務和經濟指標。5月,《西安晚報》第一版對一附院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績做了專題報道。同年,院改革領導小組授命安懷倫副院長和劉堂華副書記帶領中層干部一行七人赴上海、南京、廣州、深圳等地,學習全國知名醫院的改革先進經驗。1987年4月,醫院《超額勞務補貼暫行規定》生效實施,同時制訂了《定量管理、綜合考評細則》。1988年2月,成立“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為蔡澄院長,副組長為王文錦書記、陳世明副院長。制訂了醫療、醫技科室《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承包考評計獎暫行規定》《關于加強康復病房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關于橫向聯合及業余服務的原則規定》,經職代會主席團審議通過后,從4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主要內容是對科室實行“三定兩掛鉤”。1988年4月,西安醫科大學與一附院簽訂《承包責任制合同書》。1988年10月,醫院制訂下發了《醫療醫技科室考評細則》《開展業余醫療服務的若干具體規定》《院內藥品經營管理的若干具體規定》。1989年,醫院進一步完善了“技術經濟責任制”,在醫療醫技科室實行“三定一獎”和綜合質量考核,有力地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使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圖4-3 張學斌做醫院改革工作動員報告

(三)改進藥品管理

根據衛生部、財政部《關于改進醫院機構藥品管理的通知》精神,為扭轉過去由于沒有科學統計監督而造成的藥品的浪費、流失和過量損耗的狀況,醫院決定改變“以存定銷”的局面,對藥品及衛生材料實行“金額管理,數量統計,實耗實銷”的核算原則。1979年10月,經院黨委批準,制藥廠實行經濟獨立核算,這是醫院第一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單位。1980年1—9月份,院制藥廠實行經濟獨立核算,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9萬多元,同年,成立了藥改領導小組,組長為王玉琦,副組長為莫淑珍。2月,在門診西藥調劑室首先實行藥品管理和改革工作,采用了日清、月結、季盤點的方法,實行金額管理,撥貨計價;進行數量統計,實耗實銷。7月,在門診中藥調劑室開始實施。《1980年西醫一附院藥改情況匯報》。在此基礎上,選擇三、九兩個病區作為實行藥改試點單位,為在全院實行藥改創造條件。1981年,成立臨床藥學研究室,自建資料室,出版《藥訊》,廣泛開展臨床藥學的研究,1986年,陜西省衛生廳正式行文,命名一附院為陜西省臨床藥學研究中心。

藥劑科除開展臨床藥學研究工作以外,還承擔了衛生廳組織的西北地區臨床藥學人員培訓工作,共舉辦了三期培訓班,來自西北地區的藥學人員參加,培訓班的開辦得到了社會和同行的高度贊譽,為更好地開展臨床藥學工作起到了指導及推動的作用。

1984年,購置了Uv-260型紫外線分光光度計,雙波長薄層掃描儀,TDX等高精度儀器。隨著藥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陜西省衛生廳批準醫院興建制劑樓,下撥專項經費支持,經1985—1989年的籌備,加上藥廠自籌資金60萬余元,3150m2的制劑樓順利竣工,1990年完成搬遷并進行投產。該制劑大樓共5層,符合GMP標準,有10萬元以上儀器2臺,萬元以上儀器、設備21件。

三、機構的增設與變更

(一)醫政機構

1984年,醫院對醫、教、研及職能科室中層進行調整。10月,任命茍寒梅為醫療科研科主任,王金堂為副主任。成立醫院“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南勛義副院長兼任主任,委員由臨床科主任15人組成。

1985年7月1日,根據衛生部通知,“西安醫學院”改名為“西安醫科大學”,醫院亦改為“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簡稱“西安醫大一附院”。

1986年8月,原醫療科研科建制改為醫療科和科研科建制,醫療科主任為王耐冬,副主任為王金堂;科研科主任為茍寒梅,副主任為連文泰。1987年10月,成立審計科,科長為卜鏡豐。1988年1月,撤銷教學科及學生工作辦公室,合并成立醫學一系辦公室;3月,成立干部病房管理科,劉莉任科長;4月,成立醫療信息科,在人事科內設立職稱晉升辦公室;5月,為加強醫院經營管理,理順經營管理機制,在院改革領導小組下專門成立醫院經營管理辦公室,王良鉞和侯俊玉任副主任。

圖4-4 醫院更名為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圖4-5 西安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成立

1989年3月,成立控制感染科,吳文秀為科長;5月,成立監察室,李新會為主任;7月,成立綜合檔案室,原成均為檔案室主任;8月,成立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陳世明為主任,吳文秀、趙中媛為副主任,委員14人;9月,撤銷醫療信息科,病案室、統計室隸屬醫療科領導。

(二)業務機構

1985年4月,成立了電子計算機室,張傳錄任主任;7月,血庫由室建制改為科建制,任命劉志誠為副主任。1988年4月,成立B超室,湯貞生任主任;12月,成立了磁共振、CT室,劉繼漢任主任。1989年3月,校黨委決定設立婦幼衛生一系(婦幼保健),任命張蘊璟為系副主任,護理系及婦幼一系均設在一附院;根據陜衛婦字〔89〕第26號文,成立陜西省出生缺陷監測中心,一附院院長蔡澄為名譽主任,張蘊璟為主任。9月,成立職業病房(二十病區),開床位20張,談一飛副院長兼任主任。

第二節 醫療發展

一、修訂完善醫療規章制度

在1978年至1990年的12年間,醫院反復修訂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明確各級工作人員職責,醫院全面整頓醫療工作秩序,促進管理的規范化。

1979年,恢復和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逐步落實,所有醫療科室實行三級醫師負責制,部分科室實行了住院醫師制。1980年,結合衛生部頒發的《全國醫院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全院執行各級醫師職責、病房工作守則、病區醫療工作程序、交接班制度、各級醫師查房制度、病歷書寫制度、會診制度、臨床病歷討論制度、病理解剖制度、總住院醫師負責制等。

在醫療質量與安全方面,1980年12月,重新修訂了《加強醫療安全、預防醫療差錯事故的若干意見(初稿)》,并在全院開展了以安全為中心的工作大檢查。1980年9月,各大病區恢復住院總醫師制。1986年,原每兩周一次的院行政查房,改為每周一次,主要以檢查工作為主,抓病房管理、規章制度的執行,抓醫療安全、病歷書寫、護理質量、后勤供應和衛生工作等,并將行政查房情況在每周例會上公布。1987年,狠抓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及疑難病例病案討論,狠抓會診制度、術前審批制度、重危病人搶救制度等,從而促進了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1987年8月18日,新修訂的《職工事假、病假、勞保假、寒暑假等各種休假制度》《工作人員獎懲條例》《勞動考勤試行辦法》《衛生津貼管理試行辦法》實行,保證了一附院獎懲、勞動紀律、保健衛生等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

1988年,在整頓醫療秩序工作中,修訂完善了醫療制度和醫療、醫技科室各級人員職責,制訂了質量標準要求及評分辦法,為青年醫師舉辦職業道德學習班,實行了導師制,加強住院總醫師制度管理,有效提高了醫療質量,杜絕了醫療事故及重大責任事故的發生。1989年,修訂和完善了各級各類醫療、醫技人員職責,加強和完善了總住院醫師制度,醫療科狠抓病歷質量,進行了病案評比等。

二、改善就醫條件,多種措施提升服務

在改善就醫條件方面,1978年后,由于腫瘤綜合治療的需要,放療科先后成立腫瘤外科專業、腫瘤內科專業,成立腫瘤學教研室。張哲舫任教研室主任,安懷倫、陳世明等任副主任,1979年3月,按衛生部衛醫教字〔79〕438號文件要求,擴充中醫病床62張,恢復一附院結核病區。1982年,一附院設立國內第一家綜合醫院醫學心理咨詢門診。1987年5月,自籌資金138萬元建成綜合診療部大樓,總面積2812.5m2,新開設了250張床位的康復病房和100張床位的腫瘤病房,有組織地開展業余診療工作,相當數量的患者在不能住院的情況下及時得到診治,對急診重危病人及時認真搶救。1988年12月,醫院康復病房更名為綜合診療部,該科由醫院與勞司共同籌集資金,屬集體性質的醫療實體,陳世明副院長兼任主任,莊清芳、蘇泰岳為副主任,設專職護士長1名、護士5名,其他醫療護理人員由各責任科室負責安排。

1988年12月,醫院從美國引進的0.35 T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應用于臨床,是西北地區第一臺、全國第四臺磁共振成像系統。1991年楊廣夫、靳寶善、錢致中教授等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磁共振專著《磁共振診斷學》,不僅提高了對疾病的診斷能力,同時提升了醫院在西北地區的影響力,奠定了影像科在西北地區領先的學科地位。

在服務措施方面,1987年4月起,門診部實行了“專家教授掛牌門診”,有90余位知名專家教授定期開展50多個專科門診,群眾看病可以點名掛號,使許多疑難病癥得到及時準確的診治,深受廣大患者歡迎。1989年2月28日,門診取消了限制掛號,急診內科實行了24小時值班制,急診外科隨叫隨到。

圖4-6 一附院引進西北地區第一臺磁共振設備

三、加強護理管理,提高護理質量

1978年,醫院護理部正式成立,統管全院護理、供應和手術室工作,原代理醫生工作的一批護士返回護理崗位,同期正式任命病區正、副護士長。醫院加強基礎護理和重危病人的護理,嚴格執行三級護理,加強護理操作的規范性和病房巡視。1979年,建立并實行病區護士長負責制和三級崗位責任制,基本實現了護理工作管理制度化、分工科學化、物品規格化和操作統一化,并于6月舉辦了“護理基本功匯報會”。1980年3月,省、市醫院工作檢查團200余人來醫院進行醫療、護理質量考核檢查,在參加檢查評比的10家醫院中,一附院獲總分第一名,并有8個科室受到獎勵。1981年,提出“十六字”方針和“七化”原則,“十六字”方針:安靜整潔整齊舒適安全有序及時準確;“七化”原則:病區管理制度化、病區布局規格化、病區工作程序化、專科護理常規化、基護技術規程化、技術操作盤子化、護理教學正規化。《1981年醫院工作總結》。1982年,醫院廣泛開展推選“優秀護士”活動,共評選出優秀護士16名,其中,俞宗琪、李金秀、郭美蓉等被評為省級“優秀護士”。

1985年9月,醫院建立醫療副院長領導下的護理部主任-總護士長-病區護士長-護士的垂直指揮系統,任命任淑華等20名護士長。《1985年醫院工作總結》。1986年,護理工作在管理體制上以垂直領導代替了塊塊領導,實行分工負責崗位責任制,開始運用統計方法進行管理,建立“護理管理日報表”,修訂了全院護理規章制度,建立總護士長查房制度與夜班護士長查房制度,健全護士長月計劃、周安排、日重點和各級護理人員各班職責及工作細則以及24小時工作程序。舉辦3次護士長管理學習班;修訂完善了護理人員工作檔案與技術檔案;修訂了護理部主任職責和管理方法、總護士長的職責和管理方法、護士長的職責與管理方法;成立臨床護理教研室,建立護理單元教學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帶教,定期進行全院護理教學查房,提高護士生產實習質量。1988年,護理部狠抓基礎護理、專科護理、三級護理,重建護士長手冊,重新修訂護理崗位質量檢查標準,制定全院統一的管理標準,同時狠抓護理教育和學術活動,舉辦“急救學習班”“英語口語班”,派出14人參加全國性學習班及學術會議。5月,護理部舉辦了護理論文報告會,收到論文97篇,評出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及9名鼓勵獎。同年,醫院調整了護理指揮系統,改總護士長為科護士長制,以適應科主任及護理部對病區護理單元的雙重領導。《1988年醫院工作總結》。

四、新醫療、新技術的開展

醫院勇于創新、勇攀醫學高峰,將許多新技術、新醫療應用于臨床,成功救治了許多危重、疑難和罕見病例患者,為西北乃至全國醫療界填補了空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胸外科于1978年12月首次為一先天性心臟病原發孔末(未)閉患者成功地進行了補片成形術;1981年,為兩名嚴重心衰患者施行了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換術。普通外科成功地為兩名晚期肝癌患者進行了無血肝切除術。麻醉科開展了中藥麻醉在休克病人的應用及“三合一”新的神經阻滯術。神經外科開展了腦血管架橋術,采用孤立手術和肌內栓塞一次手術,治療頸內動脈海綿竇瘺獲得成功;為一例遺傳型小腦共濟失調患者施行了小腦胚胎組織移植術獲得圓滿成功。內科開展了電起博、電復律、電除顫等新技術、新療法。骨外科成功地進行了兩例斷掌再植手術。外科對一例患頸部咽動脈慢性蔓狀血管瘤病人進行手術治療,將耳廓全層切除后移植于鼻翼,既可整形又保持了美容。

泌尿外科于1979年首次開展了同種異體(尸體)腎移植術,為一附院開展臟器移植的臨床應用邁出了第一步。自1979年至1989年,共實施尸體腎移植114例125人次。1980年,“自體腎”移植成功,腎移植成活率由1986年以前的30%提高到80%,其中2例已存活了9年。

1982年,石大璞、莊清芳組織編寫了200多萬字的一套16本“臨床科室常見病診療常規”,成為醫療工作規范化的參考。1983年,腫瘤外科成功地為一例右肺中心型肺癌伴右上葉肺不張的患者施行了右肺上葉、右主支氣管及隆突切除成形術,此新技術國內報道不多;胰島細胞移植協作組于1984年首次為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成功地移植了培養的胰島細胞。1985年,內科心血管組首次為一名病竇綜合征患者成功地安裝了全自動程控心臟起搏器(DDO);腫瘤外科開展“液氮低溫冷凍治療淺部、深部癌腫”和“早期乳腺癌(一、二期)采用保守性小手術后,再做根治性放療及中藥治療”等新技術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泌尿外科人工腎室和內科內分泌腎臟組共同協作,成功地將“動靜脈內瘺法血透析”應用于臨床;神經外科成功地為一患者切除生長了48年、重達2100g的頭部韌帶狀纖維瘤。1986年,在婦產科、骨科顯微外科組、麻醉科、東手術室和婦產科手術室的共同配合下,成功進行了一例宮頸癌自體卵巢移植術;眼科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眼內術,“眼前部裂隙燈照相術”在西安市領先;心胸外科的“右房黏液瘤術”及肝膽外科的“內窺鏡胰膽管逆行造影”在國內、省內領先。1988年,泌尿外科體外震波碎石機應用于臨床;心外科王乃棟承擔的“同種主動脈瓣移植的臨床應用”科研課題應用于臨床,所實施的第一例手術經過順利。1989年,普通外科成功為一例甲狀腺癌致呼吸困難一周的中年女患者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和氣管造瘺術,解除了患者窒息的危險。

五、社會責任與擔當

(一)幫扶基層,服務當地百姓

1978年3月,一附院相繼派出西鄉縣衛生工作隊31人、扶風縣醫教隊14人,開展為期一年的巡回醫療和開門辦學工作。11月,門診部接診了100多名食物中毒患者,全院30多名醫護人員聞訊主動趕到急診室協助搶救,患者全部轉危為安。1979年4月至5月,醫院為20個單位的791名7歲以下兒童進行了全面查體,并為96.9%的應服藥兒童服了小兒麻痹糖丸,小兒科還到工廠、農村為262名3歲以下的兒童進行了佝僂病普查和防治工作。同年,由外科、麻醉科、檢驗科組成的甲狀腺手術醫療隊赴寧陜縣,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完成了91例甲狀腺摘除術,受到安康地區和寧陜縣委的表揚。11月,由婦產科王秉正教授等6人組成的醫療手術隊,深入安康地區的5個縣,做“兩病”(子宮脫垂、尿漏)手術67例,手術成功率達96%,并為當地培訓了一批消滅“兩病”的業務骨干。1982年,由陳開浚副院長等8人組成的醫療隊,深入延長油田各礦區,為石油工人診病3000多人次,受到油田職工的贊揚。1983年,醫院支援楊陵地區價值8萬多元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等,向合陽縣婦幼保健院贈送了價值7000多元的醫療器械;同年10月,在全國計劃生育宣傳月活動中,一附院除保證西安地區計劃生育手術需要外,還組織了4個手術隊分赴榆林等地區,在近3個月的時間里,共做各種節育手術7150例,其中絕育手術2146例。1984年,醫院赴榆林的計劃生育手術隊,歷時50天,共做手術303例,受到榆林縣及榆林地區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的表揚,并贈送了錦旗。

1984年11月11日,一附院與周至縣鎮東隊簽訂了聯合辦院3年的協議書,成立了周至聯合醫院。這是一附院建院以來首個協作醫院全面托管經營服務項目,是醫院在當時醫療改革的形勢下,為發展基層以及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解決當地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向聯合醫院提供管理、經營、醫療技術保障做出的新的嘗試和探索。

1985年3月,醫院與咸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協作辦院合同書,由一附院為其提供神經科、顯微外科、護理等方面的技術力量,同時,還與西安空軍醫院、521醫院、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秦嶺發電廠建立了醫療協作關系,為醫院的發展增添了活力。1986年4月,根據陜西省衛生廳《關于組派衛生工作隊支援陜南、陜北及山區縣衛生事業建設的通知》精神,張玉五等六位醫護人員組成的衛生工作隊,奔赴陜南山區,幫助旬陽縣醫院、縣中醫醫院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協助培養技術人才,支援山區的醫療衛生建設,為當地人民防病治病。次年5月,第二批醫療隊一行九人,在第一批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醫療工作,在簡陋的條件下開展手術、教學等,協助提高基層人員醫療技術水平,醫療隊受到當地群眾及政府好評,被安康地區衛生局評為“先進衛生工作隊”。1989年,第三批赴旬陽縣醫院衛生工作隊被安康地區評為先進集體,在陜西省衛生廳扶貧醫療隊表彰大會上,被評為先進集體,張玉五、孫文杰、韋俊被評為先進個人。

圖4-7 王秉正教授主持科內病案討論

圖4-8 王秉正教授下鄉義診、授課

圖4-9 延長油田醫療隊合影

圖4-10 醫務人員在延長油田義診

圖4-11 周至聯合醫院成立(1)

圖4-12 周至聯合醫院成立(2)

圖4-13 趙洪勛教授在周至縣鎮東鎮醫院指導查房

(二)救急救災與援外援藏

1981年8月26日,接陜西省衛生廳緊急通知,一附院在兩小時內組成了由超棟、張國清、緱延令、黃芳俠、劉樹強、陳東會、張慧琴、王廣聯、于民生等9人組成的抗洪救災醫療隊,在一個多月時間里,奮戰在城固縣洪水災情最重的南樂區,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表揚,醫療隊長于超棟被評為陜西省抗洪救災“先進個人”。

1983年8月2日,接陜西省衛生廳緊急通知,一附院組建以梁立德為隊長、李學誠為副隊長,陳質庵等20名參加的抗洪救災醫療隊,在一個月時間里,奮戰在遭受特大洪水災害的安康地區,受到安康地委和安康縣委的表揚,醫院還捐贈了價值近2萬元的醫療器械和衛生用品。梁立德、陳質庵被省衛生廳評為抗洪救災“先進個人”。

1985年3月至1987年4月,丁澄參加赴蘇丹醫療隊,任隊長兼黨支部書記,醫療隊員有王無忌、秦志端、宋秋芳、盧德生。該隊曾獲“全國先進醫療隊”榮譽稱號,1987年《陜西日報》報道了蘇丹醫療隊的事跡。

1987年4月23日,西安市石油公司發生車禍,30余人受傷,醫院緊急組織搶救,使重危病人很快轉危為安;5月15日,醫院組織搶救山西鋁廠大面積燒傷患者及6月7日兩起較大范圍食物中毒患者,患者均轉危為安,受到社會好評。

陜西省首批援藏醫療隊自1979年8月開始,為期兩年。小兒科主治醫師盧寶玉、外科主治醫師張居仁,分別赴西藏日喀則地區醫院和海拔高達4600米的薩葛縣醫院工作,盧寶玉任醫療隊隊長,被評為日喀則地區“五講四美”先進個人;張居仁榮獲“優秀邊陲兒女”銅質獎章。1982年9月,婦產科主治醫師孫蓉參加陜西省第二批援藏醫療隊。1985年5月,藥劑科主管藥師張華安、外科醫師許延發參加第三批援藏醫療隊工作。

1985年5月,為支援非洲遭受嚴重旱災的人民,全院共捐款1383元。1989年1月,由黃慶恒、葉平安等組成的赴蘇丹心臟手術專家組,幫助蘇丹醫生為一位28歲男性風心病患者實施了二尖瓣成形修復術獲得成功,術后5天患者已經能下床活動,蘇丹報紙很快報道了這一消息,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89年例會材料》。

六、學術交流與對外合作

醫院注重學術交流及對外合作。自1978年以來,每年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來院參觀、訪問及進行學術交流。同時醫院也選派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出國進修學習、參加國際會議等。

1987年7月,心血管病研究所與美國心臟外科專家合作,成功地進行了5例高難度心臟外科手術,其中同種異體主動脈及主動脈瓣代替肺動脈瓣和狹窄的肺動脈并加寬右室流出道根治法魯四聯癥的兩例手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一附院與國外合作醫治此類病人尚屬第一次。

第三節 師資與教學

這一時期,教學工作得到了改善,恢復了學生管理制度,建立了考試、學籍管理制度,加強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各教研組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三基”教學,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根據學生情況,增加教學內容,安排輔導時間,使得教學秩序大大改進,學生學習自覺性明顯提高。

一、教學組織機構調整

1979年8月,醫院各臨床教研組一律改名為臨床教研室。1982年,醫學院決定將精神病學教研室改為“醫學心理與精神病學教研室”,隸屬一附院領導。1984年4月,在醫院同位素室的基礎上,成立了核醫學教研室;10月,接學院黨委通知,在一附院成立醫學一系,由張學斌院長兼任醫學一系主任。1986年5月,醫院成立了腫瘤學教研室,任命張哲舫為主任。1988年1月,醫院決定撤銷教學科及學生工作辦公室,合并成立醫學一系辦公室,王耐冬為主任,張家馨、李寬正(主管學生工作)為副主任;11月,重新組建了內科、外科教研室,任命高慧、邵文斌為內科教研室正、副主任,任命耿介、孟紹菁為外科教研室正、副主任;12月,成立急診醫學教研室,任命楊菊平為主任。1989年7月,校長辦公會決定,撤銷一附院消化、心血管、血液病、內分泌腎病、呼吸、泌外、骨外等專業教研室,成立內、外亞專業科。

二、培養師資隊伍,完成教學任務

1979年,醫院招收了五年制新生500名,實驗專修課59名,進修班38名,師資班38名。1980年8月,承擔第一期五年制學生的臨床教學工作,派出業務教師40名,先后舉辦5期日、英語脫產學習班,有193名教師參加了學習,8人到外語學校學習外語,有200余人參加了業余外語夜校學習,醫院還請國內外專家來院講學,以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1981年,派出進修學習107人。1982年7月,醫院召開了教學工作經驗交流會。1985年,醫院組織了5次教學觀摩、3次教學效果評價活動。1988年9月至10月,醫院舉辦第一、二次觀摩教學,分別由肝膽研究室石景森副教授和耳鼻喉科白秦生教授講授了“胰腺疾病”及“中耳炎”。

為了適應新教材的需要,保證教學大綱的完成,醫院組織人力重新編寫了病歷書寫摘要及各門課程的實習指導,修訂了1978(5)級內、外科教學大綱;積極開展電化教學工作,教研室和教材科一起繪制各種教學掛圖300余張,自制幻燈片等。1982年為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學》編委單位,余永敏任編委,劉茂浦參加審定會。1984年7月,西安醫學院首屆電教教材會議召開,內科《系統內分泌疾病》、耳鼻喉科《氣管切開及護理》、兒科《小兒生長發育及體格檢查》三部錄像片獲獎。《1984年例會材料》。1987年,內科教研室錄制了7集體檢診斷電教片;骨外科耿介主任主持攝制的《骨科病理學診斷》電視教學片,在大專院校電化教學會議上獲獎,并在高教部音像出版社出版,被許多兄弟院校學習使用。

1981年,醫院承擔592名學員的畢業實習和臨床教學任務,任課教師105人,完成總學時10154學時(授課1864學時,實習8290學時)。開展了錄像、電影、幻燈、投影、錄音等多種電化教學方法,全年共錄像25套(40多個病種),制作了幻燈片52套,零散幻燈片100多張。1982年,承擔醫學院三個年級879名學生的臨床教學和生產實習任務,開設21門課程,共完成教學課時5651學時(授課1417學時,實習4234學時),有11個教學基地。1983年9月,一附院首次接收外國留學生學習中醫,圓滿完成了接待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醫學院3名留學生為期6周的學習任務。1984年8月,醫院醫療系1979(5)級學生參加了衛生部組織的部屬院校統考,總評為83.74分,比1978(5)級統考成績上升1.78分。1985年9月,在首次“教師節”上,陜西省政府為一附院30年以上教齡的老教師頒發了“榮譽證”,高慧、劉文善、李桂林被省政府授予“優秀教師”的光榮稱號,學校黨委同時為一附院從事教育工作30年的同志頒發了“榮譽證”。1986年,衛生部組織全國所有醫學院校參加統考,1982級學生統考工作順利完成。1987年,承擔醫療系三個年級750名本科生的臨床教學和生產實習任務,有365名學生在寶雞、咸陽及西安市等醫院進行畢業實習。1988年12月,一附院與鐵路中心醫院簽訂教學合同,每周安排副高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去該院查房帶教。

三、護理教育

1978年2月,一附院為陜西省衛校代培的護士中專班(50名學生)正式開學,學制3年。這是“文革”之后首次招收的護校學生。1979年12月,代培護士中專班在陜西省衛生局組織的教學質量檢查評比中,被評為優秀。

1982年4月,護理部創建了“護理示教室”,可對護理人員進行直觀的規范化教學,《健康報》做了消息報道。1984年3月,護理部主辦了美國Hope基金會護理后續教育第一期培訓班,學期3個月,學員15名。1984年12月,青年護士蘆乃會、李小妹、劉桂俠、姚西俠、姜亞利等在省、市護理學會組織的“西安地區青年護理知識智力競賽”中榮獲集體第一名,并獲得個人第二名和第五名。

四、研究生教育

醫院從1979年開始有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包括內、外、婦等8個專業科室,共招收碩士研究生8名;1980年招收2名;1981年招收1名;1982年招收1名;至1983年,增加了兩個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招收碩士研究生10名;1984年招收10名。6年時間共招收碩士研究生32名。

1985年初,針對發展研究生教育提出多種舉措和實施辦法,醫院積極申報學位點,遴選研究生導師,創造條件建立研究室、實驗室,增訂中英文雜志,辦業務提高班、外語學習班,向上級申請外出學習及出國留學等。當年共招收碩士研究生25名。

1986年,新增兩個碩士點,骨科被授予博士學位點,同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2名,畢業碩士研究生10名。直至1990年,醫院共有碩士點20個,博士點1個;12年內招收碩士研究生167名,博士研究生4名;畢業碩士研究生101名,博士研究生2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使醫院醫療、教學、科研整體水平大大提高。

圖4-14 衛生管理科學講習班結業

五、其他教學任務

1982年9月,根據衛生部的指示,醫院承辦了心臟內科、腫瘤診斷治療學、放射線診斷學等三個為期一年的全國醫師進修班,共招收學員23名。1984年10月,根據陜西省高教局和學院安排,承擔了“陜西省高教系統職業技術學校”放射技士班教學和實習任務,共招學員50名,學制兩年。1986年10月20日,醫院開辦了“黨政干部衛生管理知識學習班”“急救學習班”“第二期節育技術和優生知識提高班”“婦幼保健院(站、所)長學習班”。

第四節 科研與成果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79年,醫院先后成立了“激光醫學研究室”“心血管內科研究室”“心血管外科研究室”。1981年5月,經陜西省衛生廳批準,附設以下科研機構:西安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下設心血管內科研究室、心血管外科研究室;西安醫學院肝膽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研究室,下設肝膽研究組。這為醫院的科研發展提供了機構保障。

圖4-15 激光醫學研究室

隨著科學研究不斷的規范化、制度化,醫務工作者真抓實干,攻堅克難,針對臨床常見問題及疑難問題進行了認真嚴謹的科學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1979—1985年,在陜西省醫藥衛生重大科研項目規劃中,一附院負責項目23項,參加協作項目24項;在陜西省醫學科學技術規劃會議上,醫院心血管組、外科急腹癥組被評為先進集體,楊鼎頤、殷培璞、李義方、王吉安、白秦生、張哲舫、張蘊璟、張學斌8人獲先進個人獎。

國家級及衛生部成果獎:1982年,骨科殷培璞、放射科錢致中協作的“永壽大骨節病科學考察成果”獲得衛生部甲級成果獎,殷培璞因其在大骨節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績,被授予陜西省“勞動模范”光榮稱號。1983年6月,由心胸外科戴剛、任瀘平、郭曉初、秦志端、侯立業、李兆志、王乃棟等研制的“微泡型鼓泡式氧合器”獲得衛生部乙級和陜西省政府、衛生廳二等獎,并通過了陜西省科委和陜西省衛生廳組織的技術鑒定,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8月,泌尿科周憲文、南勛義,病理科張學斌與有關單位共同進行的“男性輸精管黏堵劑J3膠的臨床研究”通過了陜西省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的技術鑒定,并獲得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頒發的科技進步獎和陜西省衛生廳一等獎。1985年12月,婦產科生殖遺傳室發現5例世界尚未報道的異常染色體核型,經中國醫學細胞遺傳中心異常染色體核型鑒定會議鑒定通過,載入世界性專著《人類染色體變異》一書。1986年激光室吳廷璧參與研究的“激光安全防護研究——激光對眼和皮膚損傷閾值測量”及“血卟啉-激光診治癌癥的研究及光輻射治療研究”獲國家科委“六五”攻關科技進步獎;王秉正參與協作研究的“提高宮內節育器有效率的研究”獲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六五”科技攻關獎。1987年1月,李金欣、祁光裕等與陜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劉國平等共同研制的ZG-Ⅰ型自動灌腸治療機通過省級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這是一附院首次與外界合作研制科研產品應用于臨床,當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并舉辦了一次推廣學習班。1989年激光醫學研究室“激光醫學安全防護研究”獲國家科委“七五”攻關科技進步獎。

省廳級成果獎:1981年,醫院傳染科張成文、謝蔚玫、賀美麗、王耐冬、岳金聲的“流行性出血熱患者血游離肝素的測定”研究獲陜西省衛生廳二等獎。1984年,兒科參加協作的“九省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發病調查”,被衛生部授予科技獎;兒科王秋燕等與交大合作的“電子計算機輔助鑒別小兒常見病研究”獲省委優秀成果獎、省科技衛生三等獎。1986年9月,耳鼻喉科白秦生、李隨勤共同研究的“噪音性耳聾發病機制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及放射科劉繼漢和內科匡延齡、鄭志誠共同研究的“劍鞘氣管的臨床X線研究”分別獲得1986年陜西省醫學科學進步二等及三等獎。1989年10月,醫院“同種異體胚胎小腦組織腦內移植治療小腦型共濟失調癥的研究”成果鑒定會在陜西省衛生廳主持下進行了省級鑒定,認為此項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并獲得陜西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及陜西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二等獎;“激光熒光陰道鏡檢”在陜西省委、省科委、高教局召開的頒獎大會上獲二等獎。

圖4-16 骨科殷培璞教授在麟游篩查大骨節病

圖4-17 1983年論文報告會

國家發明專利:1987年8月,心外科鄭國強、李兆志等研制的“心內血液吸引回收微栓過濾多用器”獲得中國專利局發給專利證書(專利號87209519),這是學校申請獲批的首個專利,并獲得第二屆國際專利新產品“銅牌獎”和國家發明四等獎http://www.chemyq.com/patentsy/pt14/130902_CEE1D.htm/2016/4/28。鄭國強、陳寧等研制的“多用多功能牙墊”也獲得專利號(CN2034433)http://www.patent—cn.com/A61M/CN87209519.shtml/2016/4/46

橫向聯合,成果轉化:1987年1月,一附院李金欣、祁光裕等與陜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劉國平等共同研制的ZG-Ⅰ型自動灌腸治療機通過省級鑒定,委托西安晶體管廠批量生產,為醫院創收科研基金1.25萬元。1987年12月,耳鼻喉科與戶縣106信箱簽訂“眼震儀”合同;科研科及麻醉科與風雷儀表廠簽訂了“心肺復蘇機”合同,與東風儀表廠協議制作“呼吸導管”;中醫科與校部藥學系簽訂“潰瘍丸”合同等,加強了橫向聯合。1988年11月,科研科組織了8種科研產品參加陜西省第二屆對外技術洽談會,其中有“氧合器”“微栓過濾器”“自動灌腸器”“心肺復蘇機”“多用活檢穿刺器”“麻醉支架”“多用牙墊”及“清解注射液研制技術”。普外醫師祁光裕研制的“多用穿刺活檢器”相當于美國同類產品,國內尚無,在會上被蘇聯商務參贊烏留夫看中,欲與醫院進行技術交流。“清解注射液研制技術”被選送參加1989年3月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貿易展覽會。另外,“心肺復蘇機”還參加了國家第一屆對外技術貿易展銷會,受到同行好評,出售1臺,訂購9臺。

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88年1月12日,經過臨床醫師及科研管理人員的不懈努力,一附院首次中標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課題,并中標1項衛生部科研基金課題,“充血性心衰淋巴細胞膜的功能與療效關系的研究”“小兒心肌炎發病機制與治療研究”“耳蝸血流與調節”“人宮頸黏液酶學構筑學與受孕機制的初探”和“少年兒童高血壓發病機制中鉀的作用研究”,共獲科研經費11.46萬元。這是自從1985年全國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科研項目以來,一附院第一次獲得國家級臨床醫學科研課題5項,實現了學校臨床醫學科研進軍國家級科研領域“零”的突破。1989年4月,醫院獲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標:“耳穴脈沖治療對膽囊收縮素水平及排石機制的研究”“乙肝病毒對外周血單核細胞的侵犯及其意義”“乙肝病毒和表面抗體致畸作用的研究”。11月,衛生部科技司成果處王秀鋒處長視察部分科研成果,對一附院的科研工作給予了肯定和表揚。

第五節 重要人物

一、王秉正

王秉正(1919—2007),陜西高陵人,出生于北京。中共黨員。193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1945年畢業于齊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同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8年調至西安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先后任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講師、副教授、教授,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一附院婦產科創始人之一。197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評為陜西省及全國“三八紅旗手”、陜西省高校系統優秀教師;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為政協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1980年至1991年任陜西省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主任委員。

她長期從事婦產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教學工作經驗,足跡遍布全省各地及附近幾省(區),學生和學員遍及全國各地,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醫務人員。多次承擔省級、全國計劃生育科研項目,參加研制的“ZDZ”外用避孕藥膜課題,1984年被評為衛生部科技成果獎。參與了計劃生育“六五”攻關科研項目“提高不銹鋼O形宮內節育器避孕效果的研究”,獲1986年國家計生委三等獎。主編、參編、審稿或翻譯有《病理產科學》《產科學及婦科學》《婦女保健學》《實用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人口概論》《婦產科教學病案》《變態反應的原理與實踐》等。她德高望重,醫術精湛,不驕不躁,辛勤地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二、殷培璞

殷培璞(1923—2004),陜西漢中人,生于1923年10月。中共黨員。1942年考入西北醫學院醫學系(六年)學習;1948年修業期滿,被派往蕪湖弋磯山醫院工作。1949年6月西安解放后,被母校召回,聘為外科助教;抗美援朝期間,國家骨科人才奇缺,1952年赴天津醫學院師從于著名骨科專家方先之教授門下深造;1953年回校后即任骨科主治醫師;1958年建院后,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該院創傷矯形外科教研室主任。兼任地方病學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地方病專題組副主任,全國醫藥院校統考命題委員會委員兼骨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陜西分會地方病學會主任委員,陜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成員,陜西省地方病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陜西省骨科學會副主任,西安市政協委員,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創傷矯形外科教研室主任。

他在西北地區最先應用人工關節。1958年被評為全國醫藥衛生技術革命先鋒并在京參加經驗交流會,受到周總理接見。1969年任陜西省中草藥骨研組組長,收集整理民間正骨治傷驗方2000余方。1976年創用“盆箍及高低杖治療骨盆骨折”救治唐山大地震大量傷員。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研究大骨節病,創編系統的大骨節病矯形手術治療法,完成晚期患者手術1000余例。1977年,西安醫學院大骨節病研究室成立,殷培璞教授兼任主任,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大骨節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獲衛生部甲級科研成果獎。1979年8月至1982年12月,全國20個單位180多位科技工作者對陜西永壽大骨節病進行全面、系統調研,形成《永壽大骨節病科學考察文集》,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殷培璞擔任考察組第一副組長兼臨床防治專題研究組組長。1987年主編出版《大骨節病防治研究》,參編有關大骨節病研究專著多部。1983年、1987年應邀訪問美國并做大骨節病防治專題報告。2005年9月16日,在其逝世一周年之際,麟游縣人民政府按其遺囑將骨灰安葬在頁梁山,立碑永志紀念。

三、錢致中

錢致中(1920—2011),陜西酃縣人。中共黨員。我國著名放射學專家,一附院放射科的創始人。1947年畢業于上海國立醫學院,1948年7月至1950年10月曾在沈陽總醫院、沈陽中心醫院、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1950年11月至西北醫學院工作。1956年放射科成立,為首任科室主任。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于1959年及1962年提出我國大骨節病X線分型標準(被稱為錢氏分類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國外出版的教科書也引用了此分類方法。1959年撰寫《大骨節病的X線研究》發表在《中華放射學雜志》。《大骨節病的早期診斷、病程演變及致畸形成原因的分析》1962年發表于《中華外科雜志》。他在大骨節病的X線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8年其大骨節病X線分型榮獲全國科技大會二等獎。1979年8月至1982年12月,全國20個單位180多位科技工作者對陜西永壽大骨節病進行全面、系統調研,形成《永壽大骨節病科學考察文集》,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曾擔任X線診斷專題研究組組長,20世紀50年代對原發型肺癌的X線診斷進行了全面研究,提出把中心型肺癌分為肺門型和縱隔型,并規范了各部位(胸、腹、骨關節)的檢查方法。

在學科建設方面,1957年,放射科安裝了一臺蘇聯制200kV深部X線治療機,在錢致中指導下,醫院首次開展惡性腫瘤放射治療業務。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放射科引進法國心血管機,開啟了醫院的心血管介入工作;80年代末,在他的大力倡議下醫院購置了西北第一臺0.35 T核磁共振掃描儀,并與其第一位研究生楊廣夫及外籍專家靳寶善共同編著了國內第一部磁共振專著《磁共振診斷學》,從而奠定了影像科在西北領先的學科地位。他是醫院第一批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導師之一,他的碩士研究生楊廣夫是醫院建院以來第一個通過答辯獲得學位的碩士研究生。1956年編寫的《X線診斷實習指導》,解決了當時內容多、學時少、教師少、學生多等矛盾。主編《X線診斷讀片指南》《骨病與大骨節病》《人體三維斷面解剖圖譜》等,至今仍對多個層次的放射科醫生具有啟迪作用。歷任陜西省醫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1951年)、第二屆(1973年)副主任委員,第三屆(1987年)名譽主任委員。《陜西新醫藥》和《放射學雜志》的審稿專家。

(撰稿人:張月浪 魏凡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南岸区| 永春县| 宣城市| 沁水县| 杭州市| 当阳市| 罗平县| 措美县| 财经| 温宿县| 改则县| 江北区| 乐安县| 宜都市| 尚志市| 冀州市| 黔西| 渭源县| 龙门县| 汽车| 凤山县| 云霄县| 乌什县| 勃利县| 保德县| 彰化市| 新野县| 甘泉县| 运城市| 广水市| 宜良县| 大姚县| 都兰县| 板桥市| 马公市| 阿克苏市| 紫云| 翼城县| 达拉特旗| 小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