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編
20世紀90年代,是榆林地區基礎教育恢復發展的重要時期。伴隨著“普六”“普九”的進程,農村中小學的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社會上的“經商熱”與教育上的“小中專熱”相互作用,催生了重點校、重點班、普通班、補習生、插班生、擇校生、復讀生、借讀生現象的出現。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的大發展,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加上民辦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榆林市在2007年實現“兩基”之后,進入教育發展的快車道。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共同發展,“雙高普九”與建設強鄉鎮、強縣市同時推進。伴隨著農民工進城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又出現了“上學難”等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各級政府在加大城市學校建設力度的同時,重新調整農村學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特別是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時期,將農村大量閑置校舍改建為幼兒園,將城市完全中學的高中部分與初中部分分離,出現了“普通高中”、“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寄宿制學?!钡刃碌霓k學模式。根據榆林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中等師范學校改制為普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改制為職業中學。升級普通高等教育,開辦高等職業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在整體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半p常規”管理,加強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實施課程改革,編寫地方教材進入課堂。加強教育科研,開展課題研究和語言工作。教師隊伍則由原來的分配制,改為聘任制,逐步取消了民辦教師,加強了教師在職培訓,各級政府與各類學校都在實施“名師計劃”,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國家實施中小學學生營養計劃的同時,各級慈善機構逐步形成了資助困難學生的長效機制,社會力量“集資辦學”“捐資助學”的行動持續升溫。全市各區縣都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向12年和15年的免費教育方向發展。